flomo weekly vol.020 - 分类整理的知识不叫知识,能被用上的才算。
之前在 flomo 的群里面,经常会有新加入的小伙伴来问:如何更好地使用 Tag,有没有 tag 的模板,甚至有些小伙伴希望先看到别人的使用 tag 的「成品」,然后再来决定怎么使用 flomo。
这恰恰是 flomo 所反对的,因为一旦有了这样的分类压力,我们的记录自然会变少;反之,是否分门别类就能让我们变得睿智?其实倒也未必。
知识并不是一个名词。并不是我们在 flomo 里面摘录了许多的内容,处理的井井有条就叫有知识。知识是一个动词,是我们在某个情境下,通过好奇心来给我们指点方向,然后通过勤奋的挖掘来让我们针对这个问题获得更多的信息,而最关键的,是在合适的时候用到这部分知识。至此我们才能说我们真正掌握了知识。
所以不是分类不重要,而是先明白一件事,分类的目的是什么:
•是基于自己的的好奇心发现这些信息,开始准备长期来研究,并且希望在合适的时间用上•还是仅仅把信息分门别类放到合适的位置,然后就此告一段落
如果仅仅是后者,那么怎么样的分类方式,对你将来都没有价值。如果是前者,大可不必担心。
flomo 的设计本身就受到德国的社会学家,也是知识管理大师尼克拉斯 · 卢曼的 Zettelkasten[1] (又称卡片笔记法)的影响。在他这套方法论里面,主要强调的是:
•让想法之间更好地联系•归集在一处,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不浪费我们的付出,因为当下也在为未来储存知识•根据我们所要解决的问题,自动调整规模
在卢曼的卡片盒中,并不是按「内容类型」来分归集卡片,而是利用结构化笔记(Structure Note) 来解决索引的问题。所谓索引笔记,它是一个关于其他笔记及其联系的笔记,相当于自己笔记的系统的 hao123.com (导航站)。
卢曼卡片盒笔记法介绍 (Introduction to the Zettelkasten Method) • Zettelkasten Method[2]
无独有偶,在我们日常和用户的交流中,发现也有一些同学研究出来了类似的使用方法。比如flomo 的图片存储女王阿粒同学(也是一位互联网产品经理),便是如此。以下为阿粒同学的使用心得:
欲善其事,先利其器。在使用flomo初期,只感受到吱吱呀呀的轮子开始不时地转动;在100天之后,感受到了思考之轮的向前推进。思考的摩擦力正在逐渐变小,这是我在第129天的感受 🐣
在周期中,我的诉求和工具
2020年9月的时候,我曾经简单总结了自己当时在信息收集和处理过程中,所产生的诉求和使用到的工具。
原本我使用的是「微信文件传输助手、手机自带备忘录」。后来flomo出现了,也成为了收集小组的一员。直到今天,是使用flomo的第129天。
微信传输助手目前只用来「快速收藏有兴趣但未阅读的文章链接」、「存储一些PDF等文档」。而手机自带备忘录已经很久没有打开。flomo,成为我当下收集碎片信息的最主要工具。
flomo使用_我的tag命名
tag的命名是一个很小的事情,但对我记录的行为影响很深,可以说,给到了我更多记录的兴趣。可能是源自使用即刻的影响,发动态的时候都会加一个圈子。即刻圈子的命名挺有趣的,我的tag也受到很多启发。
比如 即刻有个圈子叫「有一点哲学在里面」,我就起了个tag叫「有一点哲学」,摘录一些哲言警句,很好玩。其中哲言警句里有一些是逆主流的,就显得很「人间清醒」。
最近工作需要,每天要做记录,也不叫普通的「工作日记」或者「工作日报」,这样给我压迫感很重,被逼的感觉。所以我叫它「workday」,陌生的语言体系,会少一些情绪压迫。
我有了许多这样的小tag,看起来好玩、有趣、可可爱爱,于是也更有动力把一些东西挂在它们下面。
flomo使用_我的tag管理
当前我的tag数量在90+,都是随心而建,并没有什么特意的章法,也不会在创建的时候去想:是不是和已有的重复。慢慢tag多了,自然会出现一些相似的,所以出现了归类的需求。这时候需要一个小目录,来把这些颇为相似、立意不同的小家伙,聚在一起。
为了追求标准化(强迫症),特意组织成了这样的形式,“一点”、“一些”,轻轻巧巧,也是flomo无压记录的特性。同时也是在拼命暗示自己,这、都非常tiny(微小),做起来必定毫不费力。足够轻巧、足以拿起。
具体方法:新建一个标签,类似「目录」,然后作为置顶。「目录」之中,可以做一些你想要的归类。
flomo使用_知识卡片
第一次接触到知识卡片的概念,是2019年在L先生的公众号。当时没有找到合适的卡片工具,直接写在onenote里。后来由于onenote打开过慢、收集成本高,逐渐放弃了。
完整版
简化版
我在flomo的实践
flomo下一步
在flomo记录的110天左右,感觉有点堵住了,flow(流动)不起来了。以前也多次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一味地记录、没有下一步流转,原先流动的池水,就会慢慢变成沼泽地。可犯愁了好几天。
正巧部门组织买了波书,我挑的是《系统之美》,加上正巧最近在设计系统,那索性就以“系统”作为主题,进行一次主题式阅读。
《系统之美》后,读的是隔壁同事挑的《非线性成长》,正巧里面第4章也是在讲系统。
加之工作实践上的思考,于是就有了这份《后台系统设计指南》。工具用的是crafts,好看、赏心悦目、心里开心眼睛高兴。
我的个人数据架构图
借用工作中接触的架构图,对完整信息流转做个概览(概念化用未必准确,看个意思吧)。红色字体表示新增。
这篇文章也是先在flomo写的,地铁+手机。在手机上写东西,会更加符合当前的行为习惯(因为本来就是经常发发动态);再加上手机屏幕更小,相比电脑屏幕的空旷,在心理压力上也减轻许多;同时在相对单调的空间中(地铁、公交),也更有利于沉浸思考(只是容易坐过站而已)。所以,如果是之前没有写长篇习惯,不妨可以先从手机端flomo开始,慢慢来。
以上便是阿粒同学的实践分享,其实除了 tag 管理部分,更关键的是其中提到的 flomo 下一步。当时刚听到她说 flomo 流不动了,我们还在担忧是产品哪里出了问题。但是后来听她说,开始有目的的系统输出,同时在这个过程中,重新调整 flomo 的结构和记录的方式。这让人舒了一口气,而且也是我们特别开心看到的 —— 过去的自己为今天的自己记录,并且真正的被使用,产生了新的价值。
别担心弄乱,这世上哪有什么最佳实践,你就是你自己的最佳实践。
如果你也有类似的使用心得希望分享给更多 flomo 用户,请加微信「Plidezus」。
近期改进
•Android 因为应用市场的各种合规性要求(如隐私协议的对勾该怎么展示等 )被拒绝了好几次,预计本周五之前搞定。•标签搜索改进,不会再出现点击「产品」的时候把「产品经理」下的内容也给拉出来。•标签支持修改(终于来了),可以在网页端对标签重命名,这样也就实现了标签的合并和分拆。
References
[1]
大师尼克拉斯 · 卢曼的 Zettelkasten: https://zettelkasten.de/introduction/zh/[2]
卢曼卡片盒笔记法介绍 (Introduction to the Zettelkasten Method) • Zettelkasten Method: https://zettelkasten.de/introduction/zh/
往期内容
flomo weekly vol.019 - 为什么学习写作,对多数人并没有用处
flomo weekly vol.018 - 信息处理过程以及知识管理,以及信息如何塑造了我们大脑
flomo weekly vol.017 - 为什么TODO的事项总是无法清空?也许该试试间隙日志
flomo weekly vol.016 - 不要做知识的搬运工
flomo weekly vol.015 - 关于创造力那些坑爹的神话
如果还未注册 flomo,点击阅读全文免费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