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读书】创业路上,flomo 如何让我意识到自己思考的价值

王端端 flomo浮墨笔记 2023-06-07

flomo被创造出来之后,诞生了许多最初没有预料到的用法。

我们希望通过分享这些真实的用户故事,让更多人了解 flomo 的用法,启发更多的共建者。

如果你也有一些故事想和我们分享,可以扫描文章底部的二维码填写问卷,我们会主动联系你。

——少楠


本期介绍:我们采访了一位爱好读书的flomo用户——王端端。从他的故事中,你可以了解学习如何使用flomo写读书笔记

访谈对象:王端端

访谈时间:2021-09-20


Q:和大家讲讲你的背景或经历?

我过去十年一直在创业类公司,有过两段联合创始人或者合伙人的经历,目前是一家食品类消费品创业公司的合伙人/业务副总角色。


Q:讲讲最近在读什么书呗?

最近2个月读完的有《卡片笔记写作法》、《这就是OKR》。



读《这就是OKR》是因为我刚好前一阵子在换工作,考虑到新的公司可能会使用OKR,虽然以前粗略了解过,但想系统了解一下。


在谷歌搜了一下,这本算是最早的,也是这个理论在硅谷的推动者(John Doerr)所写,他本人也有经历和声誉背书,所以决定先看这本。


对我来说,先了解John Doerr本人的经历和他在OKR发展中做过的事情,就足够做出值得看他书的决策了。当然如果作者本身我不熟悉或者不是我了解的领域,那我会从搜索结果中找我可能能参考的二次信息,比如知乎或者其他相关报道或书评。


Q: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是怎么使用flomo的呢?

看到有感触的,直接用微信读书批注先记录(app和网页版都会用)。


这本书读完大概花了2周多时间。读完之后,通过flomo plus 批量导出微信读书里的划线和想法到flomo。这样不需要在阅读的时候打开flomo记录,整个阅读体验会比较流畅。



然后把flomo里的笔记,再整理进notion。整理过去后,会再仔细地看一遍笔记,加一些总结。


每本书都会有一个总括性的笔记,也就是永久笔记。里面没有加太多东西,主要就是以汇总读书app上的笔记为主,加些问题或者总结。


放进notion的笔记,依然会在flomo里面保留。可能是觉得很多未必在第一次整理到notion时想清楚了。


另外就是,我刚刚开始尝试这一整套知识管理和学习方法,所以还在摸索,没有觉得积累下的笔记太多会有负担或者问题。


这是整理在Notion里面的成品——



Q:做完上面这些有什么收获吗?

看完《这就是OKR》之后,基本上对OKR的整个发展有了了解,也了解了一些在硅谷的实践案例。


现在希望能够进一步补充一些国内实践的案例。所以我在小宇宙内搜索OKR,一个一个看过来,发现飞书团队的播客《组织进化论》,可能比较有实践基础。我尝试听的第一期正好是请的况阳,也就是《绩效使能,超越OKR》的作者。听完我觉得他讲的很好,就确定了要看他那本书。


Q:flomo 对你工作(或者生活)产生了哪些具体的影响?

用了flomo以后,我确实会在读书过程中,更频繁地把想法或者摘录记录到flomo里,并且能最终形成永久笔记整理到notion中,有一种阅读后收获更多更清晰的感觉。


flomo真的改变了我的很多习惯,比如思考沉淀化的习惯


我过去很习惯闪念那种思考,有点像《思考,快与慢》里说到的系统1,基本都是直觉型,但因为大部分时候都是一晃而过,也不会去认真考虑这些想法的真正价值或者执行起来的可行性,就养成了很不好的习惯、在需要我慎重思考的地方也总是用直觉型思考处理了。


但flomo让我开始养成有想法先停一下,打开手机录入的过程,其实就会让我再次认真思考一次:“到底这个想法合理或者有意义吗?”


我以前很容易犯那种快错误,过于靠经验或直觉决策,比如我要估计一个食品类产品的中秋节销售,以前可能很自然考虑一下往年的,或者考虑下今年中秋前温度高低(因为直觉上越冷大家越有到中秋的感觉,销售会越好)但现在无论如何我都会慢一点,考虑下往年的销量是否有其他当年特殊因素,或者除了气温是不是还有其他因素影响购买决策。


flomo让我更慎重地进行思考,意识到我的思考是很有价值的,或者说思考能力是有限的。


所以应该更认真的对待每一个出现在脑子中的想法,不轻易以当时感觉的价值或者意义去判断,而是求自己稍微更深入一点去把这个想法想清楚,然后记录下来。


Q:在这两个月的使用中,有遇到了什么困难么?

其实我感觉最近做笔记和整理有负担,还是因为我在这类领域的积累太少了。


说起自己关注的领域,感觉就轻松和自如的多,脑子里也有很多详细的信息。因为我已经在这个领域有很多积累,所以很容易与以前的知识体系联系起来,就会有很多笔记可以自然产生,而且也很容易想到输出的方向。


举例来说,一本讲京都寺庙历史的书,可能会让我在读的过程中,联想到日本料理中发源自寺庙层僧侣群体的精进料理。书里的知识能帮助我更好地理解这种料理形成的历史和文化背景,那么对于现代这种料理的传承者和形态就可能有了新的认识。


如果是一个陌生的领域,会觉得无法和已有的体系产生联系,有点没方向,会觉得负担比较重。比如传记和商业,目前还没找到输出的合适方式(我很少在知乎回答这领域的问题,会觉得有点卖弄)。再考虑可能会自己每个月写篇什么商业的东西,但暂时还没有具体的计划。


另外,我觉得我自己遇到的很大困难,是总会想能一步达到一个很成体系的流程,达不到会有点小挫败。我希望的体系是,能够总有笔记可记,能定期整理,能规划好整理时的分类、总结的逻辑,还能不断产生新的思考和连接,还有输出。


刚开始的第一个月会非常有动力,因为觉得写下和整理都是一个有回报感的事情。但第二个月开始会有点负担,因为整理的时候要考虑分类,链接以前的笔记或知识,还会希望自己能产生新的考虑。做不完或者做不到,就会有挫败。


我的目标是都整理到notion,实际情况我觉得,只能做到一半是相对及时和认真整理了的。拖延一段时间再整理、和整理时草草看过、感觉没法再一次总结,是比较常见的状态。目标周期是每周末整理一次,但有时候会拖延到两周一次。


可能因为目前还没养成整理的习惯。因为整理这个动作,是需要自己认真再思考一遍的,潜意识觉得很麻烦或者懒吧,有些逃避思考。如果没处理的积压比较多,会优先挑选最近读完的整理,因为觉得脑子里还有印象,整理时的思考会容易一些。


Q:除了读书之外,还有什么使用心得、经验可以和大家分享吗?

用 #inbox 或者 #未处理这种标签,预标注好所有首次输入的笔记还挺重要的。因为我个人在整理笔记这一步有困难,总是犯懒,所以时间不规律,如果一段时间累积了大量笔记,处理的时候真的会记不住是不是已经处理过了。


通过ios捷径录入或任何其他方式导入至flomo时,我都会加 #inbox


另外,我在flomo里直接输入笔记时,对于我可能不知道放在哪里或者觉得暂时未必需要关注的,也会第一时间打上 #inbox


比如我今天看了一篇介绍赛博朋克历史的,单纯因为觉得有点意思,写了两条笔记。但显然这不是我的关注领域,所以我暂时不知道放在notion的哪里,那我就会打上 #inbox #科幻 #赛博朋克 标签留在flomo里。因为我发现不这样很容易忘记处理……


如果#inbox 很久没处理,目前暂时不会做删除。因为我现在就用了2个月,总体上还是写笔记少的,我觉得大部分写进flomo的,还是跟我关注的事情或者领域有比较强关联的,只是暂时可能没成系统。也许以后会改变习惯吧。


还有就是flomo 101真的太有帮助了,一定要常看。比如这个「大家如何用」,看完这里,基本能帮助我开始上手用起来了。



👉🏻点击「阅读原文」,前往 flomo 101

题外话 · 壹

如果你也有一些故事想和我们分享,可以扫描下面的二维码填写问卷,我们会主动联系你。

题外话 · 贰

如果你也希望找到更多同路人,一起交流使用心得,欢迎加入 flomo 共建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