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我如何用 flomo 来帮助写毕业论文
本期介绍:用 flomo 还能够帮助写论文?这是我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歌屿借助 flomo 打破了先框架后填充的传统思路,转而采取先抓灵感,然后让结构自己生长的新方式。如果你也有自己的故事/用法想要分享,欢迎扫描文章底部二维码。
歌屿:“不设限的头脑风暴”使意想不到的关联和思路开始形成。虽然采取的是“反结构”的做法,却得到了更清晰的结构。
和大家讲讲你的背景或经历?
我是一名文学专业的研究生。是一个做事喜欢准备充分的人,否则宁愿这件事不去做,但flomo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这个习惯(打破先有框架再有思路的固有思维习惯),提高了我的行动力。现在会从行动开始,有灵感的时候就去做,再一点点完善,效果很不错。
日常在工作(或生活)中使用 flomo 来完成什么任务?
我想分享我对 flomo 特别的用法 —— 我用它写论文。
我最初用 flomo 也是用来记录生活中的灵光。在记录过程中,我有了和大家一样的体会,就是感觉自己的知识体系开始形成,我感兴趣的领域逐渐清晰,而它们之间又都有着紧密的联系,flomo 帮我把这个框架搭建起来,促使我有意识地去打通这几个领域之间的关系。
后来我开始写毕业论文,一般毕业论文的流程是:
在确定选题和列提纲的过程中,我感到非常吃力。
这个时候我对于所要研究的领域,只有大概的了解,列提纲也全凭感觉瞎写。在开始查资料和写作的过程中,随着了解的深入,我发现之前的提纲还存在很多问题。
这促使我反思这个流程是否存在问题。现有的顺序是先列出框架来再去写,而使用 flomo 的经验告诉我,框架本该是在写的过程中自然浮现出来的,顺序不对就很痛苦。
而且,这还限制了我的深度思考 —— 因为为了维护已有的框架和思路,我开始倾向于只选择符合我观点的材料,写作就从一个不断发散思考的过程,变成了用材料填充框架的过程。
更痛苦的是写的过程。
我在冥思苦想写第一章的时候,突然想到第二章的一个灵感。为了不让写作顺序陷入混乱,我选择把第二章的灵感放一放,先把第一章写完。
结果我写第二章的时候,之前的灵感早已忘得精光,可我偏偏又想到第一章的一个灵感,但第一章已经写完了。
就这样,来得快去得也快的灵感搞得我措手不及。
后来我逐渐意识到,不是“我今天写第一章,所有关于第一章的灵感都会乖乖跑出来”。灵感只能被激发,而无法强行提取。灵感和顺序只能选择其一,如果想抓住灵感,就必须放弃顺序。
这时我想到用 flomo记录日常的开心,我从来没有刻意规定今天要记几条memo,有灵感就记,结果就记了好多。
那么写论文是不是也可以采取这个思路呢?
想到这里,我果断舍弃了自己东拼西凑出来的提纲,只根据我大概的选题确定要阅读的资料,在阅读过程中如果突然有了灵感就写一条memo。
就这样,抛开提纲的限制,灵感开始流水般自由涌出,我第一天就写了五千字(硕士论文要求三万字)。
在写作过程中,我充分尊重自己的灵感,哪怕这个想法与我的选题无关,我也先把它写下来。而事实证明这个材料后面往往还用得上。或许原本的我只在意了表面的联系,而我的灵感却将深层的联系透露给我。
也有的时候,灵感会和我预设的主题相悖,比如我原本打算论证某个作家的风格是理性的,可在阅读资料的过程中我发现他其实是很感性的。但我现在也不会因为新想法和原有的想法不符,就轻易放弃它。结果积累下来,反而对问题有了更客观辩证的看法。
“不设限的头脑风暴”使意想不到的关联和思路开始形成。虽然采取的是“反结构”的做法,却得到了更清晰的结构。
这也使我的写作过程减少了很多痛苦 —— 我没有逼迫自己今天一定要写多少字,只是自然地进行阅读、思考和写作。
我想,用 flomo 写论文这个想法虽然有点让人吃惊,但它的原理和 flomo 一向提倡的思维方式是相一致的,就是及时记录灵感,然后让思路和框架自然而然浮现出来。
论文写作周期大概是三个月 ——
第一个月,我进行了大量阅读和 “flomo” 式的灵感写作;第二个月,我将相似主题的memo进行归类,而flomo的子标签功能简直就是为列提纲量身打造;最后一个月,我将flomo的内容移到文档中进行整理,再根据需要补充缺少的内容、增加过渡、美化语言,一篇论文就形成啦!
写在最后
灵感固然重要,但大量基础性的工作是不能偷懒的,灵感不会从天上掉下来。
在写作过程中,最重要的步骤是进行最后的整合和升华,是整合的过程让灵感的意义得以实现。flomo强调捕捉灵感,但其终极目的是建立体系。
大家千万不要只停留在记录的阶段,只有继续进行思考和整合,才能获得真正的进步。
题外话 · 壹
如果你也有一些故事想和我们分享,可以扫描下面的二维码填写问卷,我们会主动联系你。
题外话 · 贰
如果你也希望找到更多同路人,一起交流使用心得,欢迎加入 flomo 共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