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flomo 使用全指南:一切从记录开始
💡本期介绍:阿湘的 flomo 用法非常丰富,工作、学习、生活都有所涉及。如果你还不太清楚该用 flomo 来做什么,看完她的分享,也许会有一些启发~ 如果你也有自己的故事/用法想要分享,欢迎扫描文章底部二维码。
🎙️阿湘:flomo的出现,让每条记录内容都能成为一个小小的种子。过去,因为抱着要种下大树的心态,我常常觉得没什么好记的。而种下一颗种子,比直接种下一颗大树,要容易得多,也可行得多。
和大家讲讲你的背景或经历?
大家好,我是阿湘。一枚正在产品和写作路上修炼的萌新。其实,这两条路和 flomo 的缘分都不浅。可以说,它是我职业成长路上的见证者。
刚开始学习产品没多久,我就被一起学习的产品小伙伴推荐了 flomo,它轻便的记笔记方式一下子就吸引了我。后来,得益于在flomo上的长期记录,我敲开了写作的大门。
我使用 flomo 9个月了,共记有1000多条笔记,每当想记点什么,都会顺手打开它。现在,想来给大家分享一下这段时间的记录经验与心得。
我为什么选择用 flomo ?
这么多笔记软件,我为什么对 flomo 情有独钟呢?因为它轻便灵活的记录方式,降低了记录的压力。
在过去的记录经历里,我往往会拘泥于形式和模板。在记笔记之前,会想很久怎么搭建整个笔记的框架,比如具体应该怎么分类,记笔记的流程应该是怎样的,在什么时间记什么类型的笔记......耗费大量精力。而flomo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记笔记的习惯。我可以快速开启记录,先零零散散地记下来,打上标签,再逐步形成自己的记录流程与框架。
它让每条记录内容都能成为一个小小的种子。在记下它的时候,你并不知道它会长成什么样子。记录这个动作,则是在埋下这个未来会发芽的种子,之后的整理则是在浇灌它,还会涌现出非常多的可能性。而种下一颗种子,比直接种下一颗大树,要容易得多,也可行得多。
过去,因为抱着要种下大树的心态,我常常觉得没什么好记的。现在,我以发展性的眼光看待我的每一条记录,毕竟记下来就有思考和改变的可能,逐渐地就养成了随时随地做记录的习惯。
日常在工作(或生活)中使用 flomo 来完成什么任务?
我在flomo里记录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工作、学习、生活。
一、工作,包括:遇到的问题、工作复盘、沟通事项、按需学习等。
1.关于问题,我会先记录下来(而不是马上去解决)。因为立刻去解决的话,会打断目前正在进行的事项,留出一段时间专门用于解决这些问题,解决起来会更有效率。
2.关于工作复盘,我一直有做复盘的习惯。之前会在印象笔记里建立一个复盘模板,每天或每周会找一个固定时间按照模板去填写。而flomo的轻便让我能够在一件事告一段落时就能着手复盘,比起一天结束时回想这一天都做了什么,及时进行复盘,睡前再整理的效率要高不少。
3.关于沟通事项,因为在工作中常常要和各种人沟通,有时候会打断当前在做的事情,为了保证专注度,我会把暂时不需要去处理的沟通先记在flomo里,每隔一段时间去处理一次。
4.关于按需学习,由于在工作中会遇到很多未知的知识领域,比如对于没有设计背景的产品经理来说,有时候为了更好地画原型,并与设计沟通,需要去及时补足一些设计知识。但这些内容往往是碎片的,不成体系的,所以为了方便以后整理,我会做一个记录。主要会记录下,书或者文章的名字,从这一次学习中我收获了什么,这次收获可能还有哪些用途。
二、学习,主要是知识卡片的记录和整理。
我会把所有获取的信息先归到inbox中。同时,根据获取信息的习惯,我会把inbox分为两个维度。
一个维度是所属知识领域,比如行业知识、技术知识、设计知识等。但并不是每一个卡片都需要归到一个领域,我主要会把工作中比较需要的知识做好归类。
另一个维度是所属类别,会分为概念,介绍某个抽象概念、理论模型等,比如用户体验五要素;经验,从实战中总结出的原则,比如怎么准备面试;信息,描述性的知识,比如某公司的营收情况。
此外,我还会记录些偶然想到的问题,比如报刊亭/大头贴照消失是因为什么?不要求对这个问题有多少思考,先学会提出问题,提出了就有找到答案的可能。
因为inbox所记录的大部分都是碎片内容,有时候连语句都不通,需要进一步整理与思考。
把记录不完整的inbox补充完整,把记录不清晰的inbox用自己的表述方式再捋顺一遍,把相关的inbox通过笔记链接功能合并到一起.....经过这一步,inbox就变成了note。在这个过程,有时候又会出发新的思考。
另外,我还设置了一个名为knowledge的标签,会把某个领域的知识框架放在这个标签内。
三、生活,包括情绪梳理、日常记录。
遇到情绪的时候,我会在flomo中梳理自己的情绪。具体做法是,如实描述我遇上了什么事,产生了什么样的感受,有了哪些想法等。
日常记录主要会记录让我开心的瞬间、偶发的感悟。
flomo 对你工作(或者生活)产生哪些具体的影响?
我一直都很想培养自己的输出习惯,曾经采用过先定选题,再去写的写作方式。但因为完全没有相关知识及素材的积累,我常常无法下笔,久久端坐在电脑前,憋不出来几个字。
后来我读到了和flomo配套的《卡片笔记写作法》,大受到启发,建立起了新的写作流程——先从记录开始,再提炼选题,最后整理补充输出成文。
这也形成了一个循环,从输入到输出,再倒逼输入,慢慢地搭建起基于自己工作与生活的知识体系,并且能它用来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
后者看起来是慢功夫,依赖于长期的积累,持续的输入、思考、输出。但它启动起来却很简单,你只需要打开笔记工具,记录下你的想法。
最近,受到星友的启发,在此基础上,开始建立以写作为导向的生活方式。
因为要写作,所以会激励自己去做更多的记录,在工作生活中多输入一点,多观察一点,多思考一点,多总结一点。
这会让人更加专注在当下,也更容易把注意力放在已经完成的事上,从中提炼更多。
如果觉得写成一篇文章难度比较大,可以先从做简单的分享开始,它分为三个部分 ——
1.输入,包括从工作生活中提炼的经验、问题和学习到的新知识、方法;
2.思考,你可以独自做思维练习,把对应的知识卡片和问题碰撞在一起,思考某个问题能用知识库里的什么方法来解决,某个方法又能用来解决什么问题;你还可以当问题发起者,把记录的问题放出来,和朋友一起围绕它讨论,会发现很多不一样的视角。
3.输出,现在很多大佬都开了自己的知识星球,可以找一个和自己职业、志趣有关的星球,定期分享自己的思考,也可以找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一起打卡。
这三部分都可以借助flomo来完成 ——
1.输入部分可以打上 #inbox
#note
的标签,这在第二部分有所介绍。
2.思考部分可以放在 #问题记录
标签里,可以利用碎片时间,比如上班、洗漱等时间,打开flomo,在笔记中发散思维。
3.输出部分,我会给想要分享出去的内容打上一个 #分享 的标签,有时为了讲述清楚,会再去做一些输入补充完善。
这算是一个轻量级的写作流程。当然,这些也可以用其他笔记软件完成,只是对我来说,这一套流程和flomo意外地契合。
写在最后
以上就是我从开始使用 flomo 以来,探索出的一些记录框架和流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做记录真的是一个值得去养成的习惯。毕竟,没有输入,思考和输出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最简单的一句话记录开始,慢慢积累,久而久之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当然啦,探索还在持续进行中,期待和大家一起解锁flomo的更多用法~
题外话 · 壹
如果你也有一些故事想和我们分享,可以扫描下面的二维码填写问卷,我们会主动联系你。
题外话 · 贰
如果你也希望找到更多同路人,一起交流使用心得,欢迎加入 flomo 共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