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谢平十二问金融科技发展难题,这次他有了新身份(附谢平演讲全文)

宋亦桐 BBT Fintech圈子 2023-03-29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如何界定金融科技公司边界?金融科技的监管原则是什么?虽然目前金融科技行业已经有了顶层设计,但一些具体问题仍有待解决。11月18日,在2019北京国际金融安全论坛上,北京金融科技研究院院长谢平从金融应用风险原则、技术中性原则、竞争中性原则等方面谈了自己的十二点体会,值得一提的是,这也是谢平担任北京金融科技研究院院长之后的首次亮相。




金融科技公司界定难题


在今年5月北京金融科技研究院正式揭牌后,院长人选一直备受关注。在2019北京国际金融安全论坛上,谢平以北京金融科技研究院院长身份首次公开亮相,揭晓了谜底。


据悉,北京金融科技研究院是在北京市政府的支持下,由部分重点高校、金融机构与金融科技领军企业联合发起,在北京金融科技与专业服务创新示范区内成立的独立民办非企业单位。


北京金融科技研究院的主要职责是什么?谢平也提到,北京成立北京金融科技研究院,就是要平衡好金融科技发展、金融风险和金融科技监管这三者的关系。


在当天的论坛上,谢平从金融科技真实性如何认定、金融应用风险原则、技术中性原则、监管主体是谁、金融科技监管总原则、金融科技监管关注属性、竞争中性原则、个人金融数据保护原则、金融APP监管、金融牌照问题、金融科技监管、助贷监管办法等方面谈了十二点体会,引发广泛关注。


在谢平看来,怎么认定金融科技机构是摆在行业的首要问题。“现在有好多企业,甚至于在美国上市的公司都说自己是金融科技公司,而现在没有相关办法对金融科技机构进行认定,导致客户也无法辨别,这是监管的第一个问题。”谢平说道。


金融科技监管主体是谁?现在中国并没有这方面的法律。谢平表示,目前来讲在中国监管金融科技的主体就是机构监管,例如,证券公司应用金融科技应由证监会监管,银行保险公司应用金融科技应由银保监会监管。因为中国是分业监管、分业经营的国家,所以不存在对金融监管有全面功能监管的框架。但由于金融监管当局要对使用者、金融消费者负责,内在逻辑是金融消费者保护,所以金融监管科技的目标和金融机构监管的目标是一致的。“既然是金融科技,就该主要分析它的金融属性而不是特别关注它的技术属性。因为技术属性、中科院、工信部、科技部都有界定、有标准。”谢平称。


金融科技公司界定模糊也是行业普遍存在的现象。资深互金评论员毕研广指出,现在很多的互金公司或者是助贷公司,对外打出的招牌是金融科技。但很多“助贷公司”,其实就是通过网络进行联合贷款业务,有一套自己的风控流程,有自己的大数据风控,也说自己是金融科技。这样一来,金融科技概念变得模糊不清。金融科技到底重在科技本身还是重在业务模式这确实不好分辨。未来怎么统一还有待政策进一步细化。


金融科技监管原则初现


“虽然技术本身是中性的,但站在金融科技监管的角度,不鼓励技术优势和垄断产生的超额利润。”谢平提到,“科技公司办金融业务,有可能利用自己的科技优势垄断某一项金融业务,而产生超额利润。所以技术是中性的,不应该利用技术产生垄断。”据谢平透露,监管沙箱已经在开始准备,金融科技发展实验室也有好几家正在筹备。


值得一提的是,谢平还提到了银保监会推出的”助贷“监管办法,他认为这其中隐含着对金融科技监管的原则,例如主营业务不能外包、科技公司不能碰资金、客户数据的产权是银行的不是科技公司的、例如收费规则、市场准入规则等。


11月12日,对于”助贷“业务,银保监会首席风险官肖远企在媒体通气会上透露,监管部门一直密切关注银行与第三方机构、金融科技平台的资金、技术等各类合作。一方面持开放态度,另一方面,也会密切关注“助贷”业务的潜在风险。


毕研广表示,”助贷“未来肯定要被监管,并且设立一定的行业准则或者行业门槛。不管是中央监管还是地方银保监局来看,网络联合贷款业务作为“中介”方的科技公司,不得做风控,不得触碰借贷资金,不得非法买卖个人金融数据已经是“三大红线”。其实,反观金融机构来讲,助贷业务的本质仍然是借贷,借贷业务的核心依然是风控。所以,风控必须由金融机构自己来做。


金融类APP也要监管


“中国在过去十多年来,在金融科技监管方面最成功的案例是对第三方支付的监管。第三方支付监管通过十多年不断的博弈、改进、技术进步,最后形成了成功案例。”但谢平同样指出,金融科技监管最重要的原则还是金融消费者保护。他介绍称,现在金融机构APP随便挂在安卓或者苹果商店都可以下载。“最近教育、医疗的APP已经开始监管,而针对金融APP的监管问题,监管当局也已经在讨论”。谢平称。 


对未来金融APP监管方式,麻袋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苏筱芮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分析认为,各类APP的监管,浅层次上来看是由网信办、工信部等部门统管,穿透各个业务,实际上除了网信办等,还应当由各个业务专门的监管部门进行管理,使各机构在合法合规的范围内开展业务,比如说医疗应当有医疗许可,教育应当有教育许可,同样金融也应当有金融许可。APP只是这些业务开展的一个媒介,一种外在形式,它也可以是H5网页、小程序等。因此未来这种传播类、媒介类的监管,会采取“统一+分类”的监管方针,由网信办、工信部等部门制定通用规则,再由各个分管部门就各自具体的业务,有针对性地进行穿透式管理。



以下附谢平发言实录


因为吸取了P2P监管教训,央行最近出台了金融科技规划,银保监会也出台了助贷监管办法,证监会也准备设立科技局,此外,央行还出台了个人金融信息保护征求意见。中国是金融科技发展比较快的国家,但金融科技有可能引发一些新类型的金融风险,所以一行两会最近都在研究金融科技怎么监管,下面是我的一些初步体会,贡献给大家。


第一:金融科技真实性问题怎么认定?现在有好多企业,甚至于在美国上市的公司都说自己是金融科技公司,因为中国的科技公司是很好认定,例如工信部、中科院国家有标准。但金融科技怎么认定真实性现在是没有具体办法的,我也不知道将来是谁来认定,客户是无法辨别的,这是监管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金融应用风险原则,金融监管科技不是管科技本身的风险,而是科技应用于金融业务所产生的风险,人民银行的《金融科技规划》里讲的很清楚,监管的是科技应用的风险,将来哪些科技可以应用哪些金融业务,一行两会可能会有一个白名单制度。


第三:技术中性原则,技术本身是中性的,但是在金融科技的监管的角度,不鼓励技术优势和垄断产生的超额利润,因为大型科技公司办金融业务,它有可能利用自己的科技优势垄断某一项金融业务,而产生超额利润,这个事情也是最近几年在美国、中国出现的,在欧洲目前还没出现这样大型科技公司做金融的情况,技术是中性的,不应该利用技术产生垄断。


第四:监管主体是谁?现在中国没有这方面的法律,监管金融科技的主体在中国目前就是机构监管逻辑,证券公司应用金融科技证监会管,银行保险公司应用金融科技银保监会管,我们国家目前对金融监管的逻辑跟机构监管的逻辑是一致的,因为中国是分业监管、分业经营的国家,目前不存在对金融监管有全面的功能和监管框架。一行两会是监管金融科技最终的使用者而不是监管这个技术的发明者,也就是说金融监管当局要对使用者,金融消费者负责,所以它的内在逻辑是金融消费者保护。我们国家目前是金融监管科技的目标和金融机构监管的目标是一致的。


第五:金融科技监管的总的原则,最重要的原则还是金融消费者保护。


第六:金融科技监管关注的是金融科技的金融属性而不是技术属性,金融科技主要分析它的金融属性而不是特别关注它的技术属性。因为技术属性、中科院、工信部、科技部有界定、有标准。


第七:竞争中性原则也就是反垄断,包括技术垄断和数据垄断,这两个问题目前在金融科技当中已经体现出来了,现在有关当局已经在这方面开始研究。


第八:金融科技监管当中的个人金融数据保护原则,央行已经出了征求办法将来每个机构都得注意,因为这个在助贷当中特别强调这个问题。


第九:现在金融机构APP是不监管的,随便挂在安卓或者苹果商店都可以下载,但是最近教育、医疗的APP有人监管,有些内容不能放进去,金融APP的监管问题听说监管当局也已经在讨论。


第十:大型科技公司要有金融牌照,全世界有八个大科技公司,例如谷哥想做金融,苹果和高盛合作推出信用卡,facebook要发货币。这种大型科技公司有技术优势、有几亿的流量客户,巨量的客户和技术优势能不能应用于它金融牌照的金融服务当中?各国是有不同的看法,我们国家部分允许,蚂蚁金服有银行牌照、保险牌照、基金牌照,但证监会不给它证券牌照,在例如,腾讯有银行牌照,百度和中信可以办直销银行。所以现在工农中建都成立自己的专业的科技公司,能不能银行成立自己的专业科技公司为第三方金融科技服务做平台?也隐含着技术垄断问题。


第十一:国家过去十多年来在金融科技监管方面最成功的案例是对第三方支付的监管,网联最后出现保证金全额上缴,数据备份,现在微信上的所有数据都有,央行认为这个监管案例通过十多年不断的博弈、改进、技术进步,最后是成功的。国家监管不成功的案例是P2P,刚开始没有发现它的外部性和地方性,从而批准全国外部性,没有发现现有科技是跟不上它的监管,这么多人是赖账而且没法催账的,这个问题是金融科技监管的一个案例,现在好几个省已经宣布撤销所有的P2P。


第十二:最近银保监会推出了助贷的监管办法,这个办法对很多公司影响非常大,现在比较民主的助贷办法隐含着对金融科技监管的原则,比方说主营业务不能外包、科技公司不能碰资金、客户数据的产权是银行的不是科技公司的、比方说收费的规则、市场准入的规则等。银保监会逐渐摸索出对金融科技公司跟银行合作做类似助贷这样的业务,这在世界上是先例。


北京市成立了北京金融科技研究院,就是要平衡好金融科技发展、金融风险和金融科技监管这三者的关系,比方说监管沙箱这件事情现在已经开始准备了,金融科技发展的实验室现在也有好几家在筹备了。

   

 谢谢大家!


精彩回顾:

  1. 从“香饽饽”到“烫手山芋”,监管加码下助贷何去何从

  2. 10月居民短期贷款回落明显!究竟为何?

  3. 理财子公司“抢人”大战正酣 权益类投资人才“吃香”

  4. 商银信“外嫁”背后:中小支付机构行路难 被收购成最优选择

  5. 各路金融机构血拼双十一消费金融场景,竟然用了这些手段

  6. 率先实行牌照制!香港证监会虚拟资产交易平台监管细则出炉

  7. 老外来华也能微信支付和支付宝消费了

  8. 香港金管局与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下属机构“联谊” 推动区块链贸易融资平台对接

  9. 聚焦巨头 | 邮储银行回A成功过会  六大行聚首A+H股 未来将加大科技投入谋转型?

  10. 聚焦前沿 | 重磅!中国平安拟合资设立全国性科技型消费金融公司  陆金所转型在即?

  11. “炒基”分红增厚利润 这家银行的投资收益暴涨!

  12. 新进展!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与华为签署金融科技研究合作备忘录

  13. 初定5位执行副总裁,进击的银联要加码市场化?

  14. 揭秘:矿机租赁有何“门道”?竟宣称收益率超80%

  15. 金融野心未泯 ? 微信支付分再战信用市场 ,但难迈监管红线

  16. 强监管宣告互金App野蛮发展时代落幕

  17. 独家调查|揭秘因涉嫌诈骗遭调查的“炒币神器”BIS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