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觉醒年代,我们该如何纪念鲁迅?

吴君毅 北外滩周到 2023-01-03

《觉醒年代》剧照


随着电视剧《觉醒年代》的热播,鲁迅再一次“火”了起来。剧中,由于张勋复辟,表明自己不与其同流合污的态度,时任教育部佥事的鲁迅拿着一块写着“不干了”三个字的木牌站在教育部门口准备辞职。


曾经只存在于课本上的的形象竟以如此生动立体的方式呈现在观众眼前,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幸运。


初中那会,那是我们初次接触鲁迅文章的年纪。在课本上初读下来,除了拗口的半文半白外,其实并不太能理解那些文字背后的深刻寓意。


丰子恺为《药》所作的漫画

电视剧中还原的方式更加“露骨”


比如在《药》中,众多茶馆茶客对华老栓与其儿子的吐槽,看似莫名其妙,其实是鲁迅为了说明辛亥革命与当时早已麻木的人民的“无关性”而有意为之的。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手稿


但当读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那些通过灵动文字所表述的植物群像、美女蛇的传说以及“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确实能让当初的我们获得一些课本以外的画面感,文字所呈现的想象力就这么迸发在眼前。

《社戏》 初中课本插图


来到《社戏》时,鲁迅通过一次少年时代看戏的经历,回望了曾经闹腾、质朴的纯真年代。全文读罢,即使你没有亲眼见过过那样的场景,但也能感受到内心升温,心中好似也升腾起一股未曾经历的“乡愁”,巴不得立刻跳入文中的乌篷船,尝一尝那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罗汉豆”,听一听“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


在这个觉醒年代,也许除了互联网上那些鲁迅其实并没有说过的话,我们还能用其他方式去纪念鲁迅。


为此,小北特地前往了鲁迅纪念馆,希望能与先生有一次更近距离的接触。


我知道自己是属于在“鲁迅”这两个字上“落了枕”的人,我得找到一种十分私人的关系才好开口谈鲁迅。可是我和老先生能有什么私人关系呢?说是读者,鲁迅读者太多了;说是喜欢他,喜欢鲁迅的人也太多了;天底下多少好作者都有读者,都有人喜欢,那不是谈论鲁迅的理由。最后我只能说,鲁迅是我几十年来不断想念的一个人。

——陈丹青


鲁迅的故乡——绍兴,这里山川秀美、人杰地灵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  图为绍兴鉴湖


鲁迅出生在中国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府城内东昌坊口(今属绍兴市越城区)的一个书香门第。


家庭成员


周福清

号介孚,鲁迅的祖父。翰林院庶吉士,对孙辈的学业要求严苛,对鲁迅治学风格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周伯宜

鲁迅之父。1894年起病重,两年后逝世。期间鲁迅经常出入于当铺和药房。


鲁瑞

鲁迅的母亲,天资聪颖,靠自学得到了能够看书的学力,她对鲁迅人格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

鲁瑞最初读的是弹词之类,随后看的是小说,书看得很多也很快。每隔一段时间,她就会说:“老大(指鲁迅),我没有书看哉!”鲁迅后来曾说,因为母亲要看书,他必须到处搜集小说,而且老人家记忆力特别强,改头换面,内容千篇一律的东西,经她一看就发现了。“这和那本书上的故事是一样的。”——这虽然使鲁迅在找书上费了不少心力,却也使他清楚了许多书的来源。这对鲁迅后来编著《中国小说史略》、《小说旧闻钞》、《唐宋传奇集》、《古小说钩沉》等书不无帮助。


朱安

朱安,鲁迅的原配夫人。1906年鲁迅奉母命与朱安完婚。

朱安虽然识字不多,但是懂得礼仪,性格温和,待人厚道。因为鲁迅是长子,自从鲁迅父亲去世以后,鲁迅的母亲就开始为鲁迅的婚事操心。老太太喜欢朱安听话顺从的品性。1901年4月3日,鲁迅母亲在没有征得儿子同意的情况下,贸然去朱家“请庚”。结果在两个年轻人根本都不认识的情况下,由双方父母作主,定下了决定朱安一生命运,并给鲁迅和朱安带来痛苦终生的婚姻大事。


鲁迅曾对人说:“这是我母亲送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供养他,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绍兴城里有名的私塾三味书屋,鲁迅十二岁至十七岁在此读书,打下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


寿镜吾,绍兴三味书屋塾师,鲁迅曾说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对鲁迅精神人格形成有很大影响。



阿Q是闻名于世的名字。这个名字出自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这个长达米的《传》模型场,取小说中“你也配姓赵”、“君子动不动手”、“和尚动得我动不得”、“造反了!造反了!”等多个典型场景,配以电子屏中展示的漫画家丰子恺的作品,艺术地再现了小说的主主题和思想内涵。


电影《阿Q正传》(1981)剧照 

阿Q扮演者为严顺开


鲁迅塑造这个形象的用意在于唤醒民众,文末处“据史学家考证,阿桂(阿Q)还是有后代的,而且子孙繁多,至今不绝……”更添讽刺和警醒作用。


“生命的路是进步的,总是沿着无限的精神三角的斜面向上走,什么都阻止他不得”。


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鲁迅走出稽山镜水的故乡,在与黑暗社会的抗争中,艰难跋涉,奋然前行,留在历史深处一个个厚重的足迹,见证了他不平凡的人生轨迹和成为一代思想文化伟人的心路历程。

1902年9月,鲁迅就读于东京弘文学院,不久就在该院江南班中第一个剪去象征民族压迫的辫子,并摄此照留念。


1904年9月,鲁迅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就医。当时他是该校唯一的中国留学生。


1905年,在课间放映的日俄战争幻灯片上,鲁迅看到一个据说是为俄国人做了侦探的中国人被绑在中间,将要被日军斩首,而周围许多中国人,却神情木然地围观。这一场面给鲁迅以很深的刺激,使他决定弃医从文。


鲁迅逐渐意识到,变革社会的“第一要著”是改变国民的精神。1906年3月,鲁迅决定离开仙台。仙台医专部分同学为鲁迅(左一)举行话别会并留影。


藤野严九郎,鲁迅在日本仙台医专求学时的老师,曾热切关心和帮助过鲁迅的学业。当鲁迅离开医专时藤野先生以照片相赠,并在照片背面题写“惜别”两字。鲁迅后来一直把这张照片挂在书房的墙上。《藤野先生》是鲁迅1926年所写的一篇优美的回忆散文,文中记述了鲁迅从东京到仙台医专学习,中途辍学与藤野先生别的情况,深情回忆了与藤野先生之间的师生情谊。《藤野先生》这篇散文现在分别被中日两国的中学列入了教材。


鲁迅在日本留学时期,与许寿裳等一起聆听维新人士章太炎讲授的《说文解字》、《尔雅义疏》等内容。鲁迅、许寿裳也始终在思考和讨论三个问题:“一、怎样才是最理想的人性?二、中国国民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三、它的病何在?”


同时,由于鲁迅在此时期对外国文艺作品和著作的广泛涉猎,形成了他宏大的知识结构和极为广阔的文化视野,大大深化他对中国国民性问题的思考,1907年他提出了“首在立人”的思想。


“立人”是鲁迅思想的核心。鲁迅认为,国救民之道“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中华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养成无数人格独立、意识觉醒、精神健康的新人,建立“人国”,民族才有希望。为重铸民族精神,实现这一理想,鲁迅奋力“肩住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毕生奋斗。


《浙江潮》,1903年浙江留日学生在东京出版的月刊。鲁迅曾在该刊发表《斯巴达之魂》等多篇译介外国文学的文章。


1907年,鲁迅与友人在东京筹办文艺杂志《新生》,特地选用英国画家华兹的画《希望》作为刊物的插图,后因资金缺乏等原因未能出版。


《新青年》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原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在五四运动期间起到重要作用。自1915年9月15日创刊号至1926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


鲁迅摩挲手中的笔,如一把刻刀


1918年5月,鲁迅首次使用这一笔名在《新青年》第4卷第5号上发表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成为将文学革命的形式和内容相结合的典范,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呐喊》、《彷徨》是鲁迅两本著名的小说集,它们不仅显示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实绩,也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山与经典之作。


这幅圆弧形墙面,展现了1500余幅多为画家创作的鲁迅笔下的人物画。馆方通过电脑对这些作品的“再创造”,最终形成了一副巨型鲁迅像。


《觉醒年代》剧照


下期,我们将为大家带来鲁迅在上海的日子,敬请关注。


资料:上海鲁迅纪念馆

地址 : 甜爱路200号

摄影:吴君毅

编辑:吴君毅

春光无限好,快来北苏州路感受“路边花”的姹紫嫣红!
春日食在野,虹口“不完全”小笼包测评报告
繁花盛开于四川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