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 | 郭熙:新世纪以来的语言生活
2017年12月,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发布“2017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十九大”“新时代”等词上榜。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输
语言生活是动态的,每天都有新的语言生活。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在新世纪走过了近20年。回眸曾经经历过的语言生活,审视展现在面前的新语言文化生态,我们既感受到中国社会生活的剧烈变化,同时也对未来的语言生活怀有更多的期许。
1
语言风貌不断变化
我国是一个语言拥有大国,语言种类多而复杂,还有各种各样的方言,呈现出独特的语言风貌。新世纪以来,随着各方面的发展,我国的语言生活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1998年,我们曾这样描述当时的语言生活:“大量超规范现象步入大众传媒,一些南方有影响的方言向北挺进,外来语直接进入了汉语交际圈。”这一描述从侧面概括了上个世纪后期我国语言生活发生的一些变化。
到了新世纪的2004年,我们又根据语言生活的发展重新进行了描述:“新的语言现象大量涌现;大量‘超规范’现象步入大众传媒;普通话快速推展,南方一些有影响的方言向北‘挺进’;外来语直接进入汉语交际圈。”
2006年,首部《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对2005年的总结是:“语言生活朝着主体化和多样性发展;新的语言现象大量涌现;民族语言受到国家的保护,同时也面临着挑战;普通话和方言互动加快,强势方言对弱势方言形成了一定的冲击;外语学习受到关注”。
这几个不同时间点语言生活的描述排列起来,可以看出先后的发展和变化。
目前,我国的语言生活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它空前活跃,多姿多彩,健康和谐,热点纷呈。其中最重要的是,国家通用语言逐步普及并不断得到提高,全民语言意识不断增强,语言和方言的传承与保护受到广泛关注,并在政府大力支持下开始落实。一个主体多元的语言生活新局面已经形成。
2
语言领域扩大丰富
社会语言生活的变化带来了语言领域的扩容,而不同领域的语言生活的形式和内容都不断得到丰富。除了传统的语文教育、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戏剧、影视艺术等语言使用重点领域外,科技、交通、医药、司法、民政、体育等越来越多的领域开始重视语言问题。语言生活已经无处不在,语言逐渐成为社会各行各业都关心的话题。
世纪之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颁布;2013年,国务院发布了《通用规范汉字表》;中央部门到地方相关机构的文件中,涉及语言文字的内容越来越多,包括各种语言文字标准、语言文明、语言扶贫、语言安全、语言传承,不胜枚举;而汉字审音、汉语盘点、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不断引起社会对语言文字问题的关注。此外,旧地名恢复、地名用字读音、奥运会上的中国话、古诗文热、“语保”工程、字母词使用、方言进课堂、语言识别、中药名称规范、外语教育等,有的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有的则引发各种争议,形成一个又一个热点,在中国语言生活中荡起层层浪花;而世界汉语大会、世界华文教育大会、华文媒体大会等等为汉语的国际传播不断作出新的贡献。
现代化传媒也在为语言传播提速。我国互联网用户已突破8亿,普及率近6成,融媒体发展迅速。在新媒体助力下,新的语言现象活力四射,让人目不暇接。各种来源的新词语,各种新的表达方式,既出现于网络,也出现在大众口中,更出现在各种官媒上;而各种新呈现体式也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而出现,除“淘宝体”类的语言,近来更流行起非诗的分句阶梯式文章,与智能手机阅读的适应性相配。
语言生活也带来了语言要素自身的一些微妙变化。除了新词、热词不断出现外,还有一些词语随着隐性的词义变化而被“毁掉”,如“小姐”“老板”;有的词语或将慢慢贬值,如“震撼”“重磅”;而“是中国人就转”等几乎成了微信判断谣言的标识词语。
同时,各地华语正在互相渗透,一些方言词语或语法形式进入普通话,有些方言词语甚至成为热词,例如时下微信群里对“怼”的热烈讨论。普通话语法方面,副词“相当”和“很”的程度换位都在我们的不知不觉中发生了。
3
语言观念与时俱进
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语言生活变化,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新世纪以来空前活跃的语言生活背后,更是涌动着思想深处的变化。
从把语言的多样性看作问题,到把它看作资源进行监测、开发和保护;从把语言看作纯交际工具,到认识到语言对认同的建构功能;从重视个人语言能力的培养,到提出国家语言能力的提升;从国家层面的语言文字规范化,到意识到地方、社区、企业和家庭的语言规划,这一系列的语言新观念逐步演化为社会共识,影响着当今的中国。另一方面,在从社会的角度观察语言的同时,人们也开始从语言的角度观察社会。
本世纪初以立法的方式把普通话定位为“国家通用语言”,它突出了普通话的国家性,在我国推普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2010年,中央提出在大力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同时,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更是一个历史性突破。这些对中国语言生活产生深远影响的事件的发生,不是某人某时的突然“顿悟”,它们凝结着中国语言文字工作者长期的艰苦探索。语言观念的更新,比如对语言功能乃至对语言功能规划的新认识来之不易。国家目前投入大量经费保护方言和濒危语言,对各地华语多样性以及语言规范化等的认识也都在发生变化。
为了提升语言文字研究服务国家建设意识,更新语言观念,国家语委举办了四期中青年语言文字骨干培训班。今天,语文工作者不再只是所谓“语言警察”,而是放眼全球、服务国家的学术取向的语言实践者。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见证了语言生活皮书系列的诞生和发展。从单一的绿皮书发展到白、蓝、黄多色皮书——《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中国语言政策发展报告》《世界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中国语言文字事业发展报告》相继诞生;还出版了地方皮书《北京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广州语言生活状况报告》。这些报告是当今语言生活的记录,为人类文明史留下了宝贵的资料,也从不同层面反映着编写者语言观念的不断更新、变化,以及试图对社会语言生活产生积极影响的学术理念。
4
语言未来面临挑战
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语言生活,带来了新的语言观念。可以预期,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来我们还得接受一些新的挑战,对此应有足够准备。
一是重视影响语言生活的背后因素。既要考虑社会发展,也要考虑社会传统。中国语言国情复杂,有自己的语言传统,例如重视语言一统,重视书面语,重视汉字的统一作用,轻视口语等等,而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情况各不同。今天,原有的语言地图和方言版图正在改写,外语的影响不断加大,媒体融合已是大势所趋,口语开始受到重视。这些都会影响未来的语言生活,也决定了我们的语言生活需要按照一体化、多样性的道路发展。
二是继续提升全民的语言意识。语言既是交际工具,也是意识形态。要重视语言的建构功能,重视通过语言建构国家认同、中华民族认同等。“国家通用语言”的定位,“神舟”系列、墨子号等新的科技产品的命名,已经在这方面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值得各界学习。那些热衷于起洋名、洋号者应该深思。而如何给PPT、APP、FAST等起个合适的中文名字,则需要引起社会重视。
三是语言文字应用无小事。外事活动常说“外事无小事”,在当今的语言文化生态下,语言文字的使用也是如此。读错一个字,误用一个词,都可能引起轩然大波;而近年发生的姓名个性化问题,则惊动了相关部门出面释法。当前,我国语言生活中新语言现象层出不穷,但其中良莠不齐,低俗现象屡禁不止,腐朽文风不时沉渣泛起,语言暴力充斥网络空间,需要努力防范控制。
四是重视语言和谐在社会和谐中的作用。语言焦虑似乎已经社会化。母语焦虑、方言焦虑、外语焦虑,不一而足。这些焦虑背后的因素,值得关注。例如,“姥姥”“外婆”之争表现为方言焦虑,其深处则涉及对普通话与方言之间关系的认识,而那些借保方言而挖苦贬低普通话的高分贝呼喊背后,似乎还有更复杂的因素。
五是积极适应新时代的语言生活。新媒体、微生活对语言生活的影响已初露端倪;而语言智能技术对语言教育和学习、语言传播和传输等的影响也正在迫近;随着中国语言走出去,海外华人的语言生活、世界范围的中文语言生活,也都会对我们产生新的影响。我们应该有所准备。
我们正处在一个新的时代。语言生活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部分。我们憧憬未来的美好生活。自然,这也包括未来的语言生活。
推荐阅读
2. 两会声音 | 王灿龙、张博委员:建议将语言学设置为一级学科及独立学科门类
4. 声音 | 沈骑:全球化3.0时代的外语学习:从“独尊英语”走向多语互补
6. 声音 | 沈骑:“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语言规划的五大任务
欢迎分享
合作事宜请添加小编微信详谈
yixianzhizhi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