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張瑋珊】文化自信与中华复兴── 认识中国、认识台湾、认识自己

張瑋珊 两岸远望 2019-04-06

编按:由大陆的中国华艺广播公司及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主办的「第四届中华文化发展论坛」于去年12月18日在厦门召开。《远望》同仁石佳音及张玮珊受邀参加并在会上发言。鉴于蔡英文上台后不断要求延续两岸交流,去年10月6日她在接受日媒访谈时更公开提出「鼓励双方年轻人交流是一个领导人应该有的态度」,可见得台独根本认定两岸目前的交流方式是对他们有利的。此所以在马英九当政八年期间,两岸交流继长增高,台湾社会却不断绿化。现在两岸交流如果仍不改弦更张,继续只重「业绩」不重「成果」,则心灵仍难契合、统一仍难圆梦。但是,要以文化交流来反独促统,首先必须建立文化自信,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优越之处,然后还需明了哪一层面的交流有助于改变台湾社会久已错乱的国家认同,否则难免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爰于此,我们将本刊同仁在该论坛中的发言稿刊载于此,以就教于国人。

本文作者張瑋珊,為台灣中国文化大学政治系學士、中华琉球研究学会秘書长。此文刊载于《远望》3卷1期(2017年1月号;总340期)。


「如何复兴中华文化」是中国当前一项非常重要的课题,尤其对于两岸而言,在长期的隔海分治及敌对之后,共通、共同的语言便是建构在已延续两千多年的中华文化上。不过很显然这样的基础在当前不管是中国大陆还是台湾社会,都面临重重的危机及挑战。这次受邀参与12月17至19日于厦门举行的「第四届中华文化发展论坛─中华文化传承与当代青年担当」盛会,其主轴设定在三大背景下──全球化浪潮、新媒体时代及两岸新形势──中华文化传承发展面临的挑战,以下为我对这一主题的看法。


「全球化」不是新现象、「新媒体」不是真问题

在论及中华文化所面临的挑战时,一般以为与全球化的浪潮及新媒体时代的来临有关。所谓全球化的浪潮,大体来说不外乎是指西方的好莱坞、麦当劳、迪斯尼、NBA,甚至是日本的HelloKitty、动漫等等通俗大众文化的全面入侵。而新媒体时代的来临,使传播方式更为迅速、即時,透过科技使欲传播的内容有了更多不同的展现方式,进一步加强全球化的影响。

不过所谓「全球化」在不同时期不过是程度之别,并非当代特有的新现象。中国在汉、唐盛世年代,各国络绎不绝前往当时的「现代」中国朝贡,除了希望与中国贸易以外,也试图引入自己的文化,比如佛教、景教、祆教,当时的皇帝非但不排斥外来文化,甚至鼓励并支持各文化的引进。但多元及丰富的中华文化为何不感到受威胁呢?

即使传播方式的改变,对于中华文化的挑战似乎也只是:如何运用新媒体「技术」传播的「技术」问题,需要解决的不过是如何将其进行「包装」或「普及化」的「技术」问题而已。而在人人都使用新媒体的基础下,如何「胜出」,显然内容才是致胜的关键因素。由此可知,全球化的浪潮及新媒体时代的来临,并不是影响中华文化复兴的真问题。


问题不是「现代化」/「西化」

又有人说,中华文化的复兴是如何将中华文化从「传统」走向「现代」的问题。但这些人口中的「现代」实际上就是「西方」,而中华文化则必然代表着「传统」,在这样的逻辑之下,问题并不是如何将中华文化「现代化」,而是如何将中华文化「西方化」。但问题在于为什么「西化」才是「现代」?「现代」就是好的、进步的、让人接受,而「传统」一定意味着不好、落伍、不被接受呢?如果中国在过去可以代表先进的「现代」,为什么中国在现代反而只能代表落后的「传统」?若走向「现代化」不是「西化」,那所谓的「现代化」又是什么呢?

上述「全球化」、「新媒体」、「现代化」问题皆是技术问题,而一切能够「技术」解决的问题都不是真正的挑战、真正的危机。


两岸新形势是因还是果?

至于两岸新形势,既是中华文化未复兴的结果,亦是影响中华文化无法复兴的原因。台湾自李登辉主政后推行的「去中国化」教育,从陈水扁时代开始得到具体的落实,最后在马政府无所作为的执政八年后,「天然独」顺利开花结果,终使蔡英文为首的绿营政营得以顺利执政全面收割,继续推动更深层的「去中国化」,使中华文化复兴之路充满更多变量及挑战。

不过我们必须认识到,台独推动的「去中国化」是具有高度针对性的。2014年年底,民进党于九合一选举大获全胜,蔡英文第一个地方公开行程便是到云林斗六,参与朝龙宫与大陆泉州祖庙共同举办的「护国」息灾法会。蔡英文拜「中国神」丝毫不影响她及其支持者的“台独”「信仰」;然而,面对国民中小学教科书,绿营则极力删去中华文化在课本当中的脚色,比如删改文言文比例、减少国文课堂数等等,试图从青年人的意识中刨除中华文化的影响。同样面对都是中华文化,台独在做法上是有区别的。


台独拥抱中国小传统、排斥中国大传统

美国人类学家 Robert Redfield(罗伯特·雷德菲尔德)在1956年出版的PeasantSociety and Culture: An Anthropological Approach to Civilization《乡民社会与文化:以人类学方法探究文明》)一书中提出了「大传统」与「小传统」的概念,用以说明乡民社会中存在两种不同的文化传统:一种是由国家与住在城镇的士绅与市民们所掌握、书写的文化传统;另一种存在于乡村之中,乡民藉由口传等方式流传的大众文化传统。概括地说,大传统代表着需要经过对经典的学习、反省才能继承的文化,比如儒家思想、文史典籍;小传统则仅透过日常生活的耳濡目染、口耳相传,习以为常之下就能传递的文化,例如婚丧喜庆、民间信仰等等。而我们可以看到,蔡英文为首的“台独”集团,可以拥抱中国的小传统,但绝对排斥中国的大传统。因为他们知道,「中国」真正的感召力,是来自于中国的大传统──即大传统下所传承的价值观。



中华文化的大传统是什么?

但中华文化的大传统,核心究竟是什么?我们要继承及传承的是什么?我认为这恐怕是中华文化再复兴面临的第一道严苛的挑战。如果在这一点上中国人无法凝聚共识,空谈传承与复兴是没有积极意义的。中华文化固然是多元的,百家争鸣之下,各家宣扬其思想及理念自然不是问题,但是中华文化之所以得以包容百家,正因为其核心思想具有特殊的普遍性、适用性及包容性,而此特色我认为只有儒家思想可以担当。

儒家思想的天下主义、民本思想、义利之辨、仁义礼智,及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也就是君子,都是我们应该传承,并且发扬光大的。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复兴中华文化的大传统?


如何复兴中华文化大传统

一、消除无知与误解:

中华文化的大传统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中国人对于自身文化的没有自信,而没有自信的来源在于我们中国人自身对于其内涵的无知,即便「有知」也是充满误解与偏见。中华文化面临的真正挑战,不在别人,正是中国人自己。

中华文化标志着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应该代表着什么,正因为我们对于中华文化有着极深的偏见及误解,对于中华文化没有自信,最终导致(至少在台湾)作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竟然是不光荣、不光彩的。

也许大陆的朋友们没有这样的感觉,他们就算对所谓中华文化没有太深刻的理解,也不至于认为自己不是中国人。但对于在台湾成长的人来说,缺乏对大传统层次的文化认同却是使台湾人不认同中国的非常关键的因素。从李登辉开始推动的去中国化教育改革的内容,便可以知道其矛头所向,正是削弱中国的大传统。

二、建立文化自信,促进国家认同:

我曾经在凤凰历史频道制作的《走近台湾本省统派青年》中,提及我是如何从一个感性的天然独转变为理性统派的过程。真正促使我转变的,是中国的核心文化─儒家文化,而不是我突然爱看歌仔戏还是京剧,也不是我突然发现福建跟台湾很相近,甚至都会讲闽南语。对于一个天然的中国人,国家认同是不需要选择的,但对于一个「天然独」的台湾人,国家认同是需要「选择」的。不是我发现我是中国人而说中华文化好,而是我发现中华文化的好而最终「选择」当一个中国人。

我常想,为什么大家喜欢当美国人?因为「美国人」似乎象征着一种进步、一种文明,他是自由的、人权的、民主的,到美国生活、做美国梦,几乎像极了被上帝选上、进了天堂一样。但为什么说到做中国人,往往概念上会跟美国人有着截然相反的答案?难道进步、文明、自由、人权、民主是美国独有、特有的专利吗?

1972年12月在台大校园内发生一场民族主义论战,笔名「北剑」者发表一篇〈中国的良心在哪里?─一个文化民族主义者的控诉〉,其中说到:「科学、民主、自由是人类共通的中性语言,中国文化在近世的失调是因为没有适当的时空来发展,就给白色人种搞了局。就中国学术思想史的发展看那种宽容开放的思想精神和自由而缜密的思考方式,终能开展出这种语言的前途,有点中国哲学的『常识』,便能了解这一说法。」

如果说中国有哪一点真的比不上西方,我想只是我们太过于君子了。从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这样两件事情做比较便可知一二。中国发明的多项技术,带给人类的贡献族繁不及备载,而西方推动工业革命后,尽管也带给人们更好的物质享受,但带给世界各地的灾难及对环境的破坏则是无法估计的,而且其带来的各种灾难所换得的进步真的是我们需要的吗?关于中西方文明孰优孰劣,中华文化怎么会经不起比较呢?

三、发扬儒家思想,促进民族复兴:

儒家文化教人成为一个君子,如何在大是大非面前从义不从利,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到平天下;如何彼此和合共存、使「天下」大同,而不只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繁盛;如何以民为本、爱民如子,这些价值远远比西方更具「普世性」。

我听过一种普遍的说法,认为我们大谈中华文化的好却不反省其糟粕,应该先好好反省中华文化错在哪。我常常想,这些人连中华文化到底有什么都不知道,就开始检讨起中华文化。

孔子的儒家思想在两千多年来的中国扮演着不可磨灭的重要地位,直到西方及日本的帝国主义以船坚炮利入侵中国,面对国家危急存亡之际,中国有志之士不断自省,找出的病根及解药竟是抛弃中国的根──儒家文化,进行全面的西化。其后历经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对中华文化带来了极大的杀伤力,中国人对自身的文化自信,也几乎因此消失殆尽,其影响更延续到今日都难以消解。我们已经「反省」中华文化快两百年了。我要说,中华文化不需要这种自卑的反省,我们不发展船坚炮利,重视道德、重视身为「人」该是什么样子,该如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至于被西方列强欺辱,这不是我们的错。

北剑说到:「他们的错误在以西方那一套半生不熟的知识,勉强为中国找一点病根,便大刀阔斧咬下去;犹之乎他们走出手术室,向社会文化开刀,错误的结局是必然的。西方文化概略地说是一种『重力文化』,中国文化则是『重德文化』;『德』『力』两不相干,以力来服德,那是拿着刀叉吃人肉,虽似文明,实则野蛮。中国吃亏可大了!」这种文化自残,绝不可能引领文化复兴。

再谈论如何传承,首先必须知道我们应该传承什么。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看。

首先,美国建国不过两百多年,他们创造的价值、制度是真正具普世性的吗?中国能延续两千多年至今文明不曾断裂,是什么样的价值维系的?而那样的价值正是我们该传承的。

其次,台湾不愿意「做中国人」,源自于李登辉「去中国化」的教育,台湾极尽抹黑「中国」之能事,中华文化被形容成几乎只剩糟粕,“台独”为什么必须建立在摧毁中华文化的基础之上?正因为“台独”知道中华文化具有独特的吸引力,而“台独”所极欲摧毁的,正是我们必须要拾回来的。


推动「再中国化」

当前的台湾不断加速「去中国化」,破坏中华文化的结果,造成两岸当前的局势。如何「反其道而行」传承中华文化,则成为两岸中国人必须优先解决的问题。

身为生长在台湾的中国人,我认为可以做的,首先是放下习以为常的西化成见,重新站在中国人的角度看中国,学习儒家思想,将其精神落实于言行之中,身体力行的「传承」中华文化。「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以行动让人们知道「中国人」可以、也应该是什么样子。而儒家思想的精神,本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天下为己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人有这样的精神,在面对不管是中国的问题还是世界的问题,自然会勇于承担、乐于合作。

而承如我的副标题,当我们真正认识「中国」本该有的样子,再认识到台湾近两百年来与中国之间密不可分、休戚与共的关系,最后才可能真正认识到自己在历史的洪流当中应该扮演的脚色,及承担的使命。

最后,谨以我在2015年接受凤凰网历史频道《走近台湾本省统派青年》采访后,写给大陆观众的一句寄语做结。我将王阳明《咏良知四首示诸生》中的一句改写而成「回首自家无尽藏,何须持钵效贫儿」,希望中国人能够回首看见自家珍藏的无尽文化宝藏,不需要持钵去效仿街上的贫儿乞讨外国的文化。也唯有我们找回真正的文化自信,真正认识、读懂自己的文化,才可能在面对外来文化时,吸取到值得我们学习的,最终内化成为更好的我们。以上是我个人一点浅见,敬请批评与指教。

我是中国人,我就在台湾,我是张玮珊。

谢谢!



歡迎訂閱遠望雜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