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原创‖中世纪的长夜,正是黎明前的黑暗

2017-07-15 大卫的竖琴 思想酷

喜欢就点击“思想酷”,打开置顶公众号功能

带您领略浩瀚无边的思想世界


自意大利“人文主义之父”彼特拉克最先用“黑暗时代”来表述所谓的欧洲中世纪之后,基督教取得统治地位的那1000年,长期以来一直为人所诟病,成为愚昧和迷信、黑暗和野蛮的别名,随后兴起的文艺复兴则成为一个与以往完全断裂的光明时代。历史难道真的会存在这种“跨越式”发展?今天推荐一篇思想酷原创首发文章供您参考(2778字,阅读约需7分钟)。对此话题感兴趣的朋友,文末还为您推荐了一部极富画面感的《BBC世界史》,在有趣的阅读中纵览世界五千年文明大事件交流、转载、投稿及合作,请联系微信caiyunpeng789或18910623426,为了我们走得更远,请尽快关注这两个号码!为提供更优质购书服务,您可在孔夫子网搜索“千字文华签名书店”,购买更多的绝版书和九品、六品书。想每天读到同类好文,请关注思想酷



中世纪的长夜,

正是黎明前的黑暗

思想酷丨原创·首发



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453年东罗马帝国覆灭、文艺复兴开始,这一段历史被称为欧洲的“中世纪”,也被普遍称为“黑暗1000年”。


受彼得拉克影响,长期以来,很多人对这一时期的印象都是“黑暗时代”:封建割据带来频繁战争,经济文化停滞不前、政教合一、十字军东征、宗教裁判所……然而,这些描述有几分是真实的呢?

 

误读1

中世纪战乱频仍,

经济文化停滞不前

 

首先,无论是横向还是纵向比较,中世纪欧洲的战争主要由封建领主发起,骑士和雇佣兵是主力,其战争规模、人口损失、对经济社会的破坏程度,都无法与同时期的中国和近代的欧洲大陆战争相比。

 

据葛剑雄等学者研究,中国每次大一统王朝崩溃之时,都意味着大规模的人口损失。以宋末元初为例,1208年金国有5360多万人口,1234年蒙古灭金,这一数字锐减至1050万。


当然,这与人口基数有很大关系,但即使单从人口损失的比例来看,欧洲也远低于中国。

 

事实上,欧洲中世纪早中期,随着农业技术的提高和商业、手工业的发展,经济和人口都在持续增长。对此,19世纪对萨顿骺宝窟的考古发掘,以及中世纪学者哈斯金斯的研究,都给出了最有力的证明。


法国勃艮第酒大教堂,建于13世纪末14世纪初

 

然而在14世纪初期,欧洲人口达到顶峰,耕地不堪重负,加上数年气候异常,1315~1322年间爆发了欧洲史上最大的饥荒,造成至少十分之一的欧洲人死亡。1347年底,黑死病随着归来的十字军从意大利南部登陆,大瘟疫七年之内席卷欧洲,造成2500万人死亡,占欧洲总人口三分之一。意大利作家薄伽丘的小说《十日谈》,描述了这末日般的恐怖景象。

 

由此可知,中世纪欧洲前期和中期,其战争频度、烈度远远低于中国,造成后期人口锐减、经济停滞的最大原因,在于瘟疫和饥荒。


误读2

十字军东征是正义之战,

宗教裁判所是为了审判异端


中世纪教会最臭名昭著的两大劣迹,莫过于十字军和宗教裁判所。1096~1291近两百年间,在罗马教廷的准许甚至号召下,欧洲的封建领主、底层骑士、无业游民对地中海东岸前后共发动了8次战争。

 

近千年来,很多学者认为,教皇鼓励十字军东征是基督文明“为了夺回被阿拉伯人侵占的土地和人口,不得已而采取的措施”。但是,崇高的口号无法掩盖这些战争残害无辜、破坏经济的反人类属性,十字军的矛头起初指向阿拉伯人,但后来高尚的宗教口号成为无差别侵略和滥杀工具,如第四次东征针对的就是自己的弟兄东罗马帝国。



宗教法庭在设立之初,确有防止滥杀的动机---在黑死病流行的年代,数以万计的“女巫”和犹太人被杀害,因为他们被认为就是疾病蔓延的罪魁祸首。但随着宗教裁判所权力的膨胀,该机构逐渐沦为教会钳制思想、言论的工具。就连著名哲学家、经院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都曾因“七七禁令”而几乎被打成“异端”。

 

由此也可以看出:政教分离之所以必要,正是因为它消除了宗教的暴力,让信仰更加纯粹——哪怕认定别的教派是异端、邪教,也无法利用国家暴力实施压迫。

 

误读3

中世纪欧洲实行

基督教会政教合一

 

十字军与宗教裁判所,真的能够说明当时欧洲是政教合一吗?事实上,罗马帝国早期原本主张宗教信仰的多样性,万神殿即是这一时期的产物。而基督教因为坚持其他所有宗教都是淫邪,绝不宽容,于是遭禁。这个时期的基督教连合法性都不曾获得,何来政教合一呢?

 

直到君士坦丁大帝迁都拜占庭,颁布《米兰赦令》后,基督教才正式获得合法地位,他不仅信仰基督,并且将基督教列为国教。东罗马帝国继承了大一统和政教合一体制,而西欧的分裂则带来另一番景象。

 

君士坦丁堡,又名伊斯坦布尔(意为“这就是城市”)

 

误读4

封建割据导致频繁战争

 

“封建”一词的定义是“分封建制”,指中央王朝把王畿之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向中央称臣纳贡,且在自己封地内有相当的自主权。符合这一定义的如欧洲的中世纪、中国的西周。

 

5世纪末,在日耳曼人打击之下,西罗马帝国走向崩溃,此后西欧再也无法形成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以法兰克王朝为例:日耳曼蛮族建立了国家,却无力延续罗马法的效用,不得不倚仗罗马教会来治理国家;没有稳固的长子继承制,国王死后由众子平分土地,国家长期处于分裂、合并的反复状态,对外扩张较难;国王把领土分封给大领主,大领主再把土地分封给小领主,于是国王只对大领主有管辖权,对小领主无权干涉。

 

这种政治格局下:国王的世俗统治必须得到道德和智力权威——教会的认可;国王、诸侯之间形成某种经济和暴力的平衡,而王权、诸侯和教会三者之间又形成了微妙的分权制衡——三者都无法一家独大,地方自治成为可能;中央政权无法对封建领主实现过多的干涉,契约精神、私产制度和自由市场逐步壮大,国民由此获得了更多的自由(尤其是财产权和经济自由)。以女性的财产自由为例,为了鼓励单身、富有的女性(尤其是富有的寡妇)向教会捐赠财产,教会曾极力主张并以法律保护女性的人身自由和财产权,女性由此“顺便”获得了婚姻自由、经济独立。


亨利四世与教皇的叙任权斗争

代表了王权与教权的激烈争夺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诸侯与国王的权力争夺,带来新的国家理念。英国贵族有足够的经济、军事实力,逼迫英王约翰在《大宪章》上盖下自己的印章。由此,以限政契约保障私有财产、国民自由的新的国家形式得以产生,“天赋人权”、“主权在民”、“人人平等”的限政伦理取代了“暴力最强者为王”的丛林逻辑——这直接催生了以洛克《政府论》为代表的现代国家理念。

 

教会与国王的权力争夺,则为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带来契机。1518年8月7日,路德接到罗马传票,要他在60天内到罗马出庭,回应异端和抗命的控告。路德所在的萨克森领主腓特烈政治实力丰厚、信仰真诚,他竭尽全力为路德申辩。因次年1月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玛克西米利安一世逝世,腓特烈作为选候作用巨大,教皇不得不考虑他的意见。在腓特烈的斡旋下,路德与教皇的特使达成停火协议:路德不再发表辩论和文章,如果他的对手也如此的话。另外,印刷术的普及,使路德的小册子迅速传遍欧洲。基督新教由此产生,“因信称义”破除了教廷对《圣经》解释权的垄断,信仰自由得以实现。


欧洲人在19世纪就已经改变了“黑暗时代”的说法,为何在中国仍有大批的人认定中世纪是一个“黑暗的旧社会”呢?


首先,某些理论家习惯于将时代的发展割裂开来作“阶段性”、“分水岭”式论述,以此来证明“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规律”;其次,人云亦云的说辞使很多不善于独立思考的人进入先入为主的误区。诸如此类的自我代入方式,使我们很难准确地陈述史实。


时至今日,一些颠倒、漠视人类个体尊严的史观,竟能借由某种“政治正确”大行其道,这实在是令人无奈的一种现实。但是毫无疑问,尊重事实、尊重人的价值,才是正义的史观。


换个角度看,“文明”必须包括以下要素:更少的暴力、更繁荣的经济、更幸福的人类生活。中世纪成型的财产权、罗马法、限政契约,都直接孕育着现代文明。若以连续的、人道的眼光来观察,中世纪当然是一个“黑暗”的时代,但即使如此,它也应该有一个更合适的词来描述它——“黎明前的黑暗”。

 

一直不敢碰世界史?现在可以了!

最通俗的笔法 最有趣的文字

历史小白最佳入门读物!

《BBC世界史》

细节中的世界更真实


注:本文为思想酷原创首发文章,未经授权,谢绝转载!欢迎朋友们多多分享转发。思想酷目前正公开约稿,并招募优秀内容编辑和作者,欢迎您自荐或荐才,薪酬从优!交流、转载、投稿及合作,请联系微信caiyunpeng789或18910623426,酷哥在这里香茗以候!


让思想的翅膀多飞会儿


对近代中国影响最大的三个国家

可操作的自由:“盎格鲁―撒克逊”圈的生活方式

马基雅维利陷阱:政治能否与道德共存?

野蛮很可怕,但文明从来不会束手就擒

没有伟大精神,何来伟大国家


思想酷

微信号:sixiangku2016

新浪微博@先知书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