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有这样一种新型学习共同体,能够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

顶思 2019-05-01

连接改变教育

教育需要从“人性”出发,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造就一大批富有鲜明个性特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种人才。而“同侪学习”作为一种新型学习共同体,可以打破诸多边际,更加全面地涵盖学生能力,最终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

( 同侪学习与个性化发展研讨会现场)


日前,“同侪学习与个性化发展”研讨会于华东师范大学举办,本次活动由重点学术期刊《中文自修》及权威中学语文教学专业期刊《语文学习》主办、“自招小黑板”承办,邀请包括原市教委研究室语文教研员、语文特级教师步根海在内的诸多教育专家,就“同侪学习系列活动-整本书阅读”及其具体开展方式进行探讨。


何谓“同侪学习”?“同侪”(读音chái),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即同辈。顾名思义,“同侪学习”就是同辈之间相互学习。


但是,它的概念定位仅限于同辈之间吗?主要形式又是怎样的呢?


正如浦东新区高中语文教研员聂剑平老师所说,把“同侪学习”的概念提到学习中来,它的含义也在延伸,“同侪”不再局限于同辈,而是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好的学习共同体应该是基于自己的个性发展需求共同主动组建的,不应该被人为地局限于规定的时空里。而“同侪学习”,就是一种好的学习共同体。这种新型的学习共同体可以打破诸多边际,最终实现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


(浦东新区高中语文教研员 聂剑平老师)


长宁教育学院教研室副主任魏新磊老师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分别从“同”和“侪”两个字进行阐释,用八个字来概括其概念,即“同气相求,见贤思齐”。


我们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寻求与自己有相同兴趣爱好的人的过程,聚集在一起,相互取长补短,见贤思齐。


与会专家各抒己见,都对“同侪学习”的概念发表了深刻的见解。步根海老师在总结的时候也提到,“同侪”不仅仅是词典上的同辈,而是同伴、同志、同类等这一类人的代称。“同侪学习”能够更加全面地涵盖学生能力,训练考察更系统,避免因为视野有限等原因遇到学习的“高原现象”,实现个性化发展。


简言之,“同侪”是有共同兴趣爱好和学习诉求、知识水平可以有差异,能够在共同学习中实现成长的人。


(原市教委研究室语文教研员、语文特级教师 步根海老师)


“同侪”,这一词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很少出现,初见之总觉得它应该出现在文言文中,而“同侪学习”形式也仍处于探索阶段。对学生来说,这种学习形式又会为他们带来什么?


除了帮助学生取长补短,培养互相合作精神之外,步根海老师还补充到:


一、“同侪学习”更关注“习”而不是“学”,有利于通过学生自身实践巩固拓展;


二、更能体现学生自主选择的意志;


三、更加有利于个性化发展;


四、更加看重过程本身以及探讨过程中思想碰撞;


五、主要关注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获得知识的方法和途径;


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批判意识;


七、营造一种社会共同探讨的氛围,提升文化素养,培养思维能力、包容心和互相吸纳的精神,以及社会交流能力。


( 同侪学习与个性化发展研讨会现场)


相比于传统的学习方式,“同侪学习”更能体现现代教育的理念,能够更好地实现个性化发展。要实现这一目的,具体应该如何操作?就这一主题,专家们在步根海老师的引导下,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现在,国家总编教材里面提出了“整本书阅读”的概念,整本书阅读只是通过课堂这个有限的空间是不能实现的,或者说很难真正的实现,它需要超越课堂的限制。


世界外国语学校学生处主任王娜娜老师介绍说,世界外国语学校设置的“阅读课”就很符合“整本书阅读”这个主题,授课老师规定主题后,学生自发阅读相关书籍并自主结合成小组进行读后交流、合作阅读笔记,最后由老师对小组进行评议。


语文学习》主编何勇提出“同侪学习”要从中观走向微观还是要课程化。由于“整本书阅读”在教材中已有体现,高中班课标也即将公布,因此已有不少老师在做这种尝试。


建平实验中学校长李百艳最后说到,推广“同侪学习”可以不要拘泥于概念。作为老师,可以帮助学生细化主题、拓展平台,给到一个支点,让学生从自发到自觉地去做这件事。


虽说“同侪学习”早已渗透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但还缺乏科学系统的规划及结果监控。专家们认为,“同侪学习”这一新的学习形式能够在当前教育环境下给学生更大的助力实现自我发展。“整本书阅读”的活动形式只是一个开始,未来将会得到更长足的发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