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信息素养教育,教师也需要补这堂课!

2018-02-01 徐康乐 顶思

连接改变教育

昨日,在顶思学院国际教师成长营的课堂上,现任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信息中心主任的孙越老师给学员们介绍了课堂中运用的信息技术手段和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方式。这篇文章中,小思给大家梳理一下关于“技术融合教学”的要点。


文 | 徐康乐

编 | 王永倩


由美国非营利组织新媒体联盟(New Media Consortium,NMC)每年定期发布的《地平线报告》,通过预测科技与教育结合的六项关键技术、六项趋势和六项挑战,全面分析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情况,成为全球学校教育信息化的风向标。2017地平线报告基础教育版中重点提到创客空间、分析技术、人工智能、机器人、虚拟现实、物联网六项技术,将在未来五年影响基础教育发展。


近日,在顶思学院国际教师成长营的课堂上,现任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信息中心主任的孙越老师,结合最新的《地平线报告》内容、以及移动设备管理的方式、智慧课堂建设和STEAM课程设计,介绍了课堂中运用的信息技术手段和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方式。



从教近20年来,孙越老师一直从事校园网络规划和教育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跨学科整合。在他看来,教师是信息化应用的主力,但目前都疲于应付日常教学,没有时间和精力投身信息技术应用。另外,信息化应用对于改善教与学的成功实践还不普遍,也让很多管理者和教师迟疑不前。所以他很高兴看到顶思组织的国际教师成长营中有专门对信息技术的培训内容。


结合孙老师的培训和网络内容,小思为大家梳理一下技术融合教学(Technology Integration)的要点。


开设编程课就是信息素养教育吗?


现在的孩子们都是数字时代的原住民,身边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数字化设备和信息,如何收集、甄别、加工以及生产这些数字化信息,如何利用数字化工具自主学习、深度学习,成为21世纪人才的必修课。


事实上,强调教学中的技术融合,不是让学校单独开设电脑使用培训或者编程课程,也不仅仅是实现网络全覆盖,提供电脑、互动白板、iPad等移动信息设备,而是要让孩子学会利用数字化信息,更好地深化和提高学习效果。



美国教育科技应用研究中心(The Center for Applied Research i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CARET)也通过研究证实,在合作学习和项目式学习中使用适当的技术融合教学,会显著提高学生的学科学习深度、高阶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为未来就业做准备。


衡量科技融合教学的四层蛋糕


关于如何衡量科技融合教学的效果,鲁本·普特杜拉(Ruben R. Puentedura)博士提出的SAMR模型被较为广泛的应用,这是普特杜拉对选择、应用和评价技术在教育中应用所提出的一个层次模型。


它共分为四个层次,SAMR即这四个层次代表单词的首字母的组合,分别为替换(Substitution)、强化(Augmentation)、修改(Modification)及重塑(Redefinition)。在SAMR模型中,技术与学习任务的整合程度越高,技术改变课堂的能力就越强。



替换层(Substitution)处于SAMR模型最低端,它也是技术整合应用的最低级别,它表示在课堂上使用技术做一件过去已经做过的事情。例如,过去我们使用纸与笔完成做笔记的任务,而现在我们可以使用平板电脑实现相同的功能;又如过去我们用挂图和现在用PowerPoint进行内容的展示并无二致。在替换层,技术所实现的任务功能与传统模式相比,没有发生任何变化的,只是实现的方式不同而已。


强化层(Augmentation)是模型中的第二个层次,它与替换(Substitution)中的技术运用其实非常相近,但技术的运用会带来某些增强性的功用。同样以做笔记为例,如果我们通过平板电脑完成笔记后(通过印象笔记或OneNote)并保存到云端,技术主可以让我们随时随地通过不同的移动终端进行访问,这是传统方式所无法实现的。再如,我们如果通过测试系统完成学生的答题及评测反馈的学习任务,其实现的效率与传统的学生答题老师批改相比无疑有了明显的加强。

注:这两个层次主要是技术帮助在教室里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改善或加强。


在模型的第三层——修改层(Modification)中,技术的强大之处真正开始得以体现。在本层次中,技术可以让我们对任务本身进行重新的定义。例如,老师可以通过技术的方式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在课后使用Google Slides或Microsoft Sway等技术进行合作并相互演示。在技术的技术下,学生们可以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合作完成一个演示内容;再如,一个学生可将自行进行的演讲录制成视频,并上传到视频网站上与其它师生进行分享,并得到即时的评价。在修改层, 技术已经让我们开始了对学习的任务及学习过程的重新定义。


第四层,也是模型的最高层——重塑层(Redefinition)。在此层次中,技术让我们真正重新定义任务本身或创造出过去根本想像不到的学习任务。例如,技术可以让学生通过多种技术手段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如当一名播客),而现在国内最大的研究热点翻转课堂实际上也是在技术的支持下所构建的新的学习模式,如果没有技术的支持,课堂是无法得到真正翻转的。


根据布鲁姆的认知理论,高层次的技术应用可以更加强化培养学生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如设计、分析或创造),而不是低层次的思维(如记忆)。在通常情况下,老师都会经历由底到高的技术应用阶段,而SAMR模型可以很好地帮助老师对以往的技术应用进行反思,明确以后的应用方向。


掌握了技术就一定会教学吗?


但是,在技术如何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应该如何学习技术等问题上,目前人们还远未形成清晰的认识。人们通常认为技术是一种具有特定功能的现成工具,教师只要掌握了这些技术的功能和使用方法,自然就会在其教学实践中加以利用。基于这种认识,技术通常被作为一项孤立的内容追加在原有的教师资格条例或教师教育课程之中。


多年来的实践表明,这种模式在推动技术与教学的有效整合方面还存在多种局限。新的实践模式建立在对技术如何影响教师的专业知识以及教师专业知识如何整合技术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国外在这方面已进行了深入探索,并开展了大量关于TPCK的研究项目。


TPCK是由技术与学科知识、教学法知识相互作用综合而成的,对学科教师利用技术有效教学具有核心的支配作用。TPCK启示我们,对于教师来说,重要的不是技术能做什么,而是技术能为教师做什么。教师需要知道在具体情景中如何利用技术进行教学。


PCK(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即学科教学法知识,由学科知识与教学法知识综合而成。PCK一经舒尔曼提出便得到广泛的响应与认可,并围绕PCK展开深入的研究。PCK涉及到学科知识的重新组织与加工,并根据教学情景的需要进行传输与呈现,对学生学习中的困难或错误的诊断、分析与纠正,以及对学习进行合理的评价等。


TPCK(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这个概念是在舒尔曼的PCK概念基础上整合技术而形成的,也是由以上所有类型的知识综合而成。TPCK代表着教师能够根据具体的教学情景的需要,综合考虑学科知识(Content Knowledge)、教学方法(Pedagogical Knowledge)和技术支持(Technological Knowledge),设计恰当的教学方案,换句话说,就是把技术转化为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案的知识。



BYOD推动技术融合教育


虽然技术融合教育并不一定要求每个学生都有信息技术设备,但越来越多的学生都用了自己的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允许学生把它们带到学校来,一方面方便保护学生使用的隐私,另一方面也减少学校购买这些设备的成本压力,所以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即携带个人设备)的做法逐渐步入课堂,成为推动技术融合教学的方式之一。但实施BYOD的策略,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做法。



教师方面

实施BYOD教学模式,教师不仅仅是一名教育者、学习管理者,还充当着重要的引导者的角色。相应的管理规则必不可少,制定班级管理制度,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移动设备,加强学生的自我约束力。课堂上,老师还应多走动,不仅能更好地观察学生是否正确使用移动设备,而且能及时与学生互动交流,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此外,还需加强自身素养,了解更多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知识。


家长方面

在学生将任何设备带入学校之前,首先要征得父母的同意,表明BYOD的目的,以确保在上课期间,不给孩子发信息打电话等等。并告知家长,明确规定学校不对丢失或被盗设备负责,而且设备必须在不使用时存放在学生储物柜中。家长还需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管理,与老师保持联系,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学生方面

作为一名学生,首先,要加强自己的自律意识,培养责任感,明确在课堂上使用设备是用来学习而不是娱乐。其次,选择自己熟悉的移动设备,这样上课期间会更加专注于学习,而不是学习如何使用设备。然后,掌握BYOD 的使用技巧,真正意识到它的便捷性和实用性,随时随地投入学习状态,节约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学校方面

学校必须意识到实施BYOD 教学模式,对传统课堂教学带来的变革,转变观念,允许学生自带移动终端设备进入学校。BYOD 进课堂必然会带来网络安全、信息安全等隐患问题,学校必须加强网络建设,确保教学信息的安全性。此外,学校还需制定相应完善的制度来应对后续一系列问题,比如学生移动设备丢失、利用移动设备在学校传播不良信息等等。


软硬件都到位了,还缺什么?


信息技术的软硬件都到位了,是不是技术融合教学就一定能成功?可能还有一些观念要改变:


教师角色转变

首先是老师要明白科技将给自己教学方式、所扮演角色所带来的改变,借助科技的帮助,我们要培养学生成为自主学习者,教师则是学习的辅助者和引导者。在科技融合教学中,学生的注意力很大程度上都被数字化设备所吸引,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对学习的影响力减弱了。


面对技术故障

很多老师遇到过技术故障之后,就对这种技术融合的教学方式失去了信心。其实这种故障也可以是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当实施技术融合教学的时候,首先应该准备一个备案,应对软硬件可能出现的问题。


就像我们经常宽慰学生,不要太在意失败,教师们在面对技术难题时也是一个学习过程,所以作为成人,我们也要学会面对坦然面对失败的心态。利用这个机会,向学生们示范如何解决问题。弄清楚问题上传的途径并且提交问题报告。寻求帮助,找到懂技术的人来解决问题,并学习遇到类似问题的解决方法。


数字公民教育

尽管学生们每天都对着这些电子设备,但不要默认他们理解如何使用这些设备学习,学生实际非常需要相关指导,告诉他们如何使用数字化工具提高学习和合作效率。



还有一些学生认为网络只是虚拟的社会,在网络上与现实生活中的表现大相径庭,不知道如何成为一个负责任的网络公民,合理使用这些设备。所以这种技术融合教学的方式应该尽早开始,当然使用的形式和时间根据不同孩子的学习目标要有所区分。


我们会从小教育孩子如何面对欺凌、举止得体,对于数字原住民,我们还要从小教会他们了解网络暴力、数字版权、个人信息安全等内容。


相关链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