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中国教育的国际化到国际教育的中国化——论国际教育在中国的三个阶段

顶思 2019-05-01

连接改变教育

据顶思统计,国际教育已在国内20多个省份,近1000所学校枝繁叶茂。在海归人才子女学校的华晓杭校长看来,国际教育在我国从无到有,从鲜为人知到趋之若鹜,主要经历了三大发展阶段,而每个发展阶段都很好地顺应了当时的历史发展需求。


本文获无锡华锐海归 (ID:ocac-wuxi)授权转载。

文 | 华晓杭
编 | 李美娜

国际教育中国化的三部曲


中国的国际教育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而破土萌芽的。上世纪80年代,随着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日益增多,在华外交人员子女教育的需求日益突出。于是,在北京诞生了中国第一所完全采用国外教学和管理体系的国际学校。当时该校只接收外国驻华使馆人员子女就读。这个阶段我们称之为国际教育在中国的1.0版。



国际教育在我国的第二个发展阶段是从上世纪90年代至2012年前后,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深入,中国家庭对国际教育需求不断高涨,于是涌现出了大量开设高中阶段国际课程的公办和民办学校,这个阶段的国际教育主要针对出国就读本科的学生,其特征多是在应试教育的基础上增加了国际化的元素。同时,随着在华外国人的激增,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也如雨后春笋一般遍地开花。我们把这类教育形式称之为国际教育的2.0版。



2012年开始,国际教育进入了第三个发展阶段。中国中产阶级家庭数量的增多,进行创新创业的海归高级人才回流明显,他们对子女教育品质有着更高的要求,国际教育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而与此同时,中国文化的自信和文化身份认同的需求不断提升。以海归人才为代表的家长群体希望子女在学习国际课程的同时,很好地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成为双母语的国际化人才。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大批民办学校引进全球知名的国际课程体系,结合中国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学要求,设计出了更适合中国人的国际教育课程。这类中西融合的中国化国际教育正逐渐成为国内国际学校倡导的主流,国际教育在中国进入了3.0版。



新时代中国化国际教育的三大特征


从照搬西方课程体系,到融合中西教育的创新;从原生态的国际教育,到中国化的国际教育,中国的国际教育生态正迈入一个新时代。在我看来,这个新时代主要有以下三大特征。


第一,中国的文化自信提升将不断深化国际教育的中西融合。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文化自信不断提升。在中央政府的要求和教育界的呼吁下,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不断深入课堂,融入教学。这个趋势不仅会在传统的公立学校不断加强,而且会在更多的国际化学校受到追捧。从国际教育界看来,本地的文化,也是国际的文化。融入更多体现中国文化自信的国际课程,才是真正适合中国人的国际教育。例如,有些国际学校将中国经典文化中的“六艺”巧妙地设计到日常的教学和延伸课程中。这些创新的教学实践是中国文化自信不断提升的生动表现。



第二,中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呼唤更多更好的中国化的国际教育。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中国的“人才优先发展战略”。2016年,中共中央出台了《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文件提出了要“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而海外留学回国人员正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的重要来源。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鼓励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新创业”。为服务好海归人才的创新创业,全国各地各部门都积极出台了相关配套措施。例如,2017年,无锡市政府推出升级版的“太湖人才计划”,其中提到“强化人才生活的服务保障”,“鼓励和引导教育行政部门,整合社会力量,推进国际合作办学和国际学校建设,为高层次人才子女教育提供优质教育资源。”这无疑对在中国开展的国际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从数量上看,中国化的国际教育需要跟上国际竞争力人才的增长步伐。从教育部公布的信息来看,十八大以来,留学回国人数不断增长;“千人计划”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逐年递增;留学回国发展的留学人员比例由2012年的72.38%增长到2016年的82.23%,形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留学人才“归国潮”。为迎接这股历史性的“归国潮”,高质量地解决海归人才,尤其是海归领军人才的后顾之忧,创立针对海归人才子女教育的学校显得尤为迫切。



而从质量上看,中国化的国际教育需要不断提升品质,满足群体和时代的需求。中国化的国际教育不再仅仅是满足出国留学学生家长的需求,更应该满足那些在国内进行创新创业的,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的子女教育需求。以海归人才为代表的家长群体,其子女往往已经在海外学习过国际课程,但往往缺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而众多海归人才普遍希望自己的子女不仅接受传统意义上的国际教育,更能成为双母语的国际化人才。中国化的国际教育应该更好地去满足这类高品质需求。早在2013年,在苏州工业园区创业的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张佩琢就向园区领导建言创办海归人才子学校。他说,开办这类学校是群体的需求,也是时代的需求。海归人才子女学校的发展将开创一个政府、创新创业海归人才以及教育机构“多赢”的局面。


第三,中国文化软实力将助推中国化国际教育走向世界。近10年来,以孔子学院为代表的中国文化软实力品牌成功地走向世界,赢得了海外华人社群的欢迎和国际人文交流界的认可和尊重。而作为人文领域的教育板块,多年以来,中国的教育对外交流一直是进口远远大于输出的“赤字”的状态。尽管在高等教育领域,中国的高校已开始吸引越来越多的海外优秀学子,学科建设向教育强国迈进,但在基础教育方面,教育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技术还不为西方发达国家认可。近几年,在国际教育领域的教育家们开始尝试将诸如IB(国际文凭课程)等全球高度认可的国际课程与国内基础教育课程大纲融合,开发出了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致力于培养具备国际视野,中国文化自信,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一代青少年。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中国化的国际教育能否做出走向世界的样本项目?能否成为孔子学院2.0版,在继汉语全球成功推广后,中国化的国际教育也在全球赢得认可和赞赏?我想,每一位对国际教育投入满腔热情的同仁一定都怀着这样的美好憧憬。而在中国文化软实力日益提升的大环境下,这样的愿景并非遥远。


华晓杭总校长简介

相关链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