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京师”论坛:钟秉林会长呼吁加强教育国际化的战略思维

小思 顶思 2019-05-01

7月7日举行的第四届“新京师”MBA青年领袖论坛上,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发表了主旨演讲,就新时代的基础教育变革做了深入阐述。在以“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基础教育管理创新”为主题的分论坛一,论坛嘉宾就新时代下学校管理、课程融合、智慧校园、国际教育理解、思维能力培养等话题做了互动分享。


7月7日,第四届“新京师”MBA青年领袖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隆重举行。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钟秉林,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赖德胜,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陈晓宇,好未来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张邦鑫,中育贝拉国际教育集团执行总裁宗铃女士,顶思联合创始人徐康乐女士,以及来自全国百余位中小学校校长,民办机构负责人,教育产业投资者和北师大MBA校友及师生共计三百余人参加了本次论坛。



本届论坛以“新时代、心教育、芯聚合——教育行业的变革与社会责任”为主题,上午为主论坛,下午设四个分论坛。


新时代基础教育的四个特征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北师大学教育学部钟秉林发表了题为《新时代的基础教育:挑战与责任》的主旨演讲。


钟秉林教授做主旨演讲


钟秉林从“教育方式的转变、网络教学方兴未艾、高考改革稳步推进、教育国际化大趋势”等四个方面探讨了新时代的基础教育变革,分别指出了每个方面的现实状况、具体特征、改革目标和面临的挑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向,并期待教育界各方面能够主动应对挑战、改变教育观念、锐意改革创新、科学研判市场、探索转型发展的道路。


进入新时代,中国教育发展出现了新的特征,第一个特征就是主要矛盾转化,从过去的上学难转变为现在的上好学校难。优质教育端的供给严重短缺,而且发展不均衡。矛盾解决的根本途径是拓展优质教育资源供给。


但发展教育需要遵循规律,办好一所学校需要长期积累,厚积薄发。硬件条件可以很快改善,软件管理水平也可以在不长时间内得到显著提升,但是精干的教师队伍需要几代教师长期积淀才能形成。传统、文化,校风、学风,以及鲜明的办学特色,也不可能一朝一夕一蹴而就,也不是用钱简单的堆积出来。


优质教育资源的短缺和不均衡带来的就是激烈的择校竞争,为解决这个问题采取的划片、电脑派位、面谈又会引发新的问题。从根本来讲,化解这个矛盾要转变教育发展方式,从过去外延发展转变为内涵式发展,外延就是扩大规模,拓展空间,内涵发展的核心就是八个字:提高质量,优化结构



第二个特征是网络教学方兴未艾,改变了人类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知识传递的方式变成了多向互动,师生之间也要形成新型学习伙伴关系。此外学习过程也会被颠覆,学生可以在上课之前通过个性化的线上自学来实现接受知识,上课的时候通过反思、探究、讨论、合作,完成知识的内化。


面对新的教育方式,除了需要转变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师素养、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也需要避免陷入纯技术化的倾向的误区,互联网教学可以把一门课程做到极致,确实质量很高,但是在目前来讲还不可能完全取代学校教育


第三个特征就是高考改革的稳步推进。高考改革目标包括三个:促进公平、科学选拔人才、引导中小学课程改革。


应对这些改革带来的挑战,首先要转变教育思想观念,确立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另外学生的评价制度要完善,综合素质测评结果要可信、有可比性,作为高校录取学生的重要参考。第二,变革学习制度,高中阶段实施选课制,分层教学,走班教学,要成为教学的新常态,这个学校一定要有基础性的准备。



第四个特征是教育国际化的大趋势。留学生数量快速增加,教师国际流动明显加速;教学资源借助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增长迅速,国际化的课程、教材和课件等教学资源的跨国流动和传播速度加快;现代教育理念,先进培养模式,教学管理模式和学生事务管理模式的跨国增长非常明显。


应对这样的挑战,首先要把握世界教育发展趋势,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完善教师标准语培养培训体系,开展教育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

第二,加强教育国际化的战略思维,拓展国际视野,增强国际竞争意识,培养多元文化理解、沟通交流合作能力。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办学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第三,探索国际经验的本土化实践,把国际化的教育理念渗透到学校办学实践之中,给全体学生提供多样化选择和国际理念的机会。将外国文化的本土化与本土文化的国际化结合,推进中国优秀文化的弘扬和优质教育资源的拓展,为教育国际化做出中国贡献。


和而不同美美与共


分论坛一的主题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基础教育管理创新”,与会嘉宾从新时代学校管理、国际学校中外课程融合、新形势下幼教行业发展和智慧学校建设等角度,探讨了国际化大背景下K12教育的管理和创新。



中育贝拉国际教育集团执行总裁,同时也是北师大MBA校友的宗铃女士在致辞中回顾了新京师MBA青年领袖论坛的举办历程,并阐发了分论坛一的立论初衷:古人讲“和而不同美美与共”,无所谓好坏,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优势,怎么样在这样的情况下找到相同点,又如何做到差异化?


广州实验学校校长翟春城在主题演讲中,呼应了“和而不同美美与共”。在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的引领下,我们需要面对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对学校教育的挑战。


除了在传统文化和人文情怀的缺失、认知结构的改变和跨界思维能力方面的挑战之外,翟春城在谈到应对教育同质化的挑战时提出,要建立丰富多彩的课程体系,要在国家级课程的校本化以及建设本校的校本课程上做大量文章。除此之外,建立多元化个性化评价机制,实现人才的多元化也是需要应对的挑战。


北京王府学校总校长助理严俊以如何有效促进国际学校中的中外课程融合为主题做了演讲。在他看来,中外课程融合不仅是扎根本土文化,培养全球公民的需要,也是完成升学目标的需要。而目前国内的中外融合很多只是初步融合,在高中阶段是用国内课程部分学科+国外课程部分学科合在一块。 在深度融合,中国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外国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育的同与不同


作为K12国际教育发展的资源聚合平台,顶思有幸受邀成为本次活动协办方之一,顶思联合创始人徐康乐女士主持了题为《百家争鸣 话“教育的同与不同”》的圆桌论坛。


论坛嘉宾首先阐述了各自对国际教育的理解。蓝象资本合伙人宁柏宇认为国际教育是多元化的,而且应该浸入才能更深刻理解。严俊则认为并没有纯粹的国际教育,只有服务于本国特定教育需求的国内教育,而其最重要的一点是服务于人的发展。


翟春城则认为在国际化教育的趋势下,本民族的文化也要植根于孩子的心中。既可以把国际文化作为一种理念渗透孩子的日常生活中,也要把民族的文化烙印打上去。在伊顿国际教育集团的姜涛看来,国际化算是多元文化其中的一方面,教育工作者除了传授知识以外,也要通过引导来丰富学生和家长的见识。


谈到对培养面向21世纪人才特别重要的思维技能时,宁柏宇认为对思考方式的归纳和总结以及实践都是很重要的。严俊则认为逻辑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合作能力等都是非常重要的能力,但在学校培养这些能力时最重要的是谁来教,并且要找到每个学生擅长的方向。


在翟春城看来我们过去的教育,一直在强调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新的多媒体时代,要把互联网加进去,使培养学习的逻辑思维包括认知能力更加有效,而且要持之以恒。姜涛认为并不一定强调哪些思维的模式是正确的,更多的是应该引导孩子和学生引导找到适合自己的,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成为最好的自己。


在总结嘉宾们的发言时,徐康乐女士借用组委会的命题,阐述了在教育领域的同与不同:各美其美,指的是每个民族都要知道自己所在的国家、文化的特色是什么,理解并且能够欣赏它。美人之美,我们要尊重其他人的文化特点,他们的思考方式,美美与共,最终达成合作的机制,大家一起创建一个更美好的家园。


相关链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