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省市高中名校陷自主招生丑闻:学生凭造假论文拿到资格
对于这群大多数不满20岁,从未踏入社会的高中生而言,完成学术论文造假也许不是他们能够独立操作的,决定权或许也并不在他们手上。但是,如果我们再不正视自招中存在的问题,今后恐怕还会不断有如此塌方。
——此次扒出抄袭造假的原文作者
本文来源:芥末堆(ID:jiemoedu)。原文来自大学声(ID:collegesay),文章有适当删减,原标题《河南高考大事件第三季:九省市高中名校自招丑闻集体沦陷》。
河南高考答题卡事件已经告一段落,但在调查中暴露出来的自主招生问题,已经捂都捂不住了……
事件的转折点在涉事考生苏小妹在郑州一中的校友与网友莫名其妙起冲突之后,网友们的关注焦点就此被转移到了自主招生论文造假上来,郑州一中也被拉下了水。
▲ 来源:知乎
这其中,考生苏小妹的家长苏洪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大家发表的论文都是抄的……天下论文一大抄。”
▲ 来源:观察者网
言论一出被网友称为“重新发明了‘抄袭’” 。网友紧接着一鼓作气,把一堆郑州一中参加自考的多名其他考生发表的疑似抄袭文章一一晒了出来。这把火算是彻底烧起来了。
▲ 来源:公众号:@任易
▲ 来源:微博+知乎
集体沦陷的九所高中名校
今天剧情终于有了新的发展,苏小妹点燃的这把火在烧得郑州一中焦头烂额之后,又蔓延到了全国不同省市的九所高中自主招生名校身上。
将事件进一步发酵的是在学术界和高教圈里有较高公信力的知名微信公众号:“知识分子”,8月16日“知识分子”发布文章:《九省市高中名校学生论文涉嫌造假 或涉自主招生黑幕》,作者莽原。
这篇文章几个小时阅读量就达到百万加,然后就被404了,但其在知乎、微博等平台仍快速发酵,财新网、新京报等传统媒体也开始跟进,恐怕捂是捂不住了。
这九所高中是:
这九所高中大都口碑和实力不俗,在各自省市可以算本地基础教育最高水平的代表。
文章中被举例的部分学生,已经借助自主招生拿到录取通知书走进了高校的大门。
在文中所列举的涉嫌抄袭学生论文如下:
其中每篇文章都附有学生发表的论文与涉嫌被抄袭原文的对比,并对其抄袭方式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在这些高中生论文里发现的抄袭方式共有三种:
直接抄袭
这类最露骨,简单通过知网搜索就可以将其很容易地识别出来,是自招论文学术造假中最普遍的类型。
▲ 来源:知识分子
多文拼凑
这种抄袭方式更加安全,但东抄一段西抄一段让整篇文章读起来有精神分裂的感觉,而且依然达到了学术抄袭的标准。
▲ 来源:知识分子
明显匪夷所思的联合署名
这种学生和学界人士或产业界人士联合署名获得第一作者的方式,被查出学术不端的几率几乎为零,其造假的实际证据极难被掌握。
但某些同学还是玩过了火,发表的论文话题竟然是高中生完全不可能接触的涉军涉密内容。
▲ 来源:知识分子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对此表示:
这些被搜罗出证据涉嫌抄袭的论文表明,教育部在高考前的“三令五申”并没有彻底杜绝自主招生中的弄虚作假问题。
他呼吁有关高校对这个问题应该认真对待,如果学生凭造假论文拿到自主招生资格,被大学录取,不但要取消学生的入学资格,还必须进一步追究所有环节涉事的责任。
公众号大学声作者陈大夫发表看法:
事态发展到这个阶段,整条围绕着论文发表的自招灰色产业链已经昭然若揭。现在皮球实际上已经被踢到了教育主管机关的脚下,只有两个选择:查,还是不查。
▲ 来源:新华社
如果选择查,多年来形成的自主招生产业链上,很多人的蛋糕甚至乌纱帽都会被动到。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会有保守估计成百上千的考生因此被取消录取资格,其中相当一部分考生,以及他们的家人也会感到非常委屈。
目前操作自招的事情很多都是家长在搞,学生对于其中的细节不一定完全知情,却要为此付出前途的代价。
但他们真的冤吗?洪水滔天里,没有一滴水是无辜的。正如此次扒出抄袭造假的原文作者所说:
"对于这群大多数不满20岁,从未踏入社会的高中生而言,完成学术论文造假也许不是他们能够独立操作的,决定权或许也并不在他们手上。但是,如果我们再不正视自招中存在的问题,今后恐怕还会不断有如此塌方。"
▲ 来源:教育部官网
如果选择不往根里面查,相关高校恐怕也不会有动力去自揭其短,大家一起糊弄过去倒也不难。
全国网友众目睽睽下自己打脸倒是小事,关键是明年、后年再三令五申的时候还有人信吗?
文章《千万不要拿高考公平问题开玩笑》指出:
高考公平在中国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更是一个信仰问题,它是整个中华民族族群认同最重要的精神支柱之一,也是现代中国社会信任的重要基石。
如果有人要故意破坏这种公平,他们挑战的不仅仅是一个考试制度,而是所有人对于社会的信任。这种责任,谁负得起?
问题到底出在哪,应该采取什么方法进行补救,他们都比我们知道的更清楚。
顶思资源库
研究报告
免费
专业发展
社群活动
人才招聘
上海:021-60496511
北京:010-53382767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