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如果放到真实的国际学校TOK课堂里,会是什么样子?

龚琴 顶思 2021-11-12

近日,基因编辑婴儿事件,无疑成了科学界以及教育界的一大讨论热点。如果将此搬到真实的国际学校课堂里来,尤其是IB DP里的TOK(认识论),又会是什么样子?来,今天给大家看一个与此相关的模拟课堂讨论版。

文 | 龚琴

编 | 田菁


这几天,除了娱乐圈里的各种大瓜,基因编辑婴儿事件,无疑成了科学界以及教育界的一大讨论热点。各种站队的,讨伐的,支持的,中立的,都有,好多文章都在谈各自的观点,但如果搬到真实的国际学校课堂里来,尤其是IB DP里的TOK(认识论),又会是什么样子?来,今天给大家看一个与此相关的模拟课堂讨论版:


在此之前,仍然得再次澄清一下,国际学校里的TOK,并非大家想象的哲学课或伦理课,虽然我之前文章《听说国际学校“灵魂课程”里的伦理学可能要被撤?我觉得好事啊》里写过伦理学在其中的重要地位,但这并不代表我们需要学生成为伦理学专家或哲学专家。TOK有八大知识领域,试想每次涉及某个领域,如果都需要大家对此展开专业性研究,别说对于高中生,即使是大学生,也是不现实的。


我们需要给学生的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工具,热点事件每天有,月月有,如果只是就事件本身发表观点,累都要累死,但我们要做的就是带领学生从这些纷繁芜杂的表象中探寻出事情的本质问题。


基因编辑事件的争议,无疑与其牵扯的伦理道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本身就是一个太具有争议性的话题。我无意给大家普及各种伦理学知识,分类及各种模型,那个东西,我写吧,自己又不是专家,得做好多研究才能写出来,而且也不见得全面准确。再者,倘若你不是深爱伦理,哲学之类的话题,我估计你不一定有耐心坚持读完全篇。再退一万步来讲,这里面就很容易牵扯出一个TOK性质的知识问题,即:


“伦理道德(模式)提出的是与非问题是否远比其能回答的问题多很多?”


这就可见其自身的尴尬了。


从另一层面说,我们对各种观点所作出的论证,说明,支持或反对,都已带有我们自己强烈的个人偏见,而这里面又不可避免的涉及到我们从小所接受或学习到的价值观及人生观的影响。


到此,你能稍稍看出TOK的课堂里,我们到底在谈什么吗?


好吧,我告诉你,我们要谈的是透过事情本身,挖掘出一个个有意义的知识问题。


问题又来了,知识问题到底是个什么鬼东西?听上去好玄乎,提出知识问题了,又有什么重要意义?


TOK里所谓的知识问题,自带三大属性:

一、开放的,值得讨论的

也即没有固定答案,这个很好理解对吧?如果有的话,还怎么能说是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课程呢?

二、关于知识本身的,而非学科性质的

TOK关注的知识问题更多侧重在产生知识的方式及机制上,而非侧重探索某个学科领域里的知识,毕竟我们无法成为每个研究话题领域的专家。


比如就刚才那个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如果我们问:“贺建奎是如何开展基因编辑婴儿的?” 又或者“贺建奎到底使用了哪些科学方法展开实验?” 这就不是一个知识问题。


首先,它不是开放性的讨论,其次,它更多涉及学科本身,虽然刚才那两个提问看似好像触及到了知识的获取途径,但本质上还是更多与学科内容有关,这就引出了下面要谈的第三个属性。

三、一般化的表述

你可以用很多专业词汇来标榜或彰显你对某个领域的认知深度或广度,但这并不会有助于你在TOK课堂里的表现。试想,所有人出口都是专业名词,这课估计是没法上了。如果真要对刚才那两个问题稍加修饰一番,使其尽可能符合TOK里的知识问题的话,可以尝试改为诸如“科学家(代替具体的人名“贺建奎”)是如何运用科学预测理论来生产知识的?”或“在多大程度上,科学家可以为其所做实验正名?”等等。


总结下来,第一属性是前提,第二,第三属性互为依靠,互相补充。 


再来谈一下这个提炼知识问题的重要性实际上,这是TOK学生在学习为时两年的TOK课程里需要做的最重要事情,同时也是需要最多练习的一件事。


我们知道很多,但却很少认真地对知识的产生、获得或获取的过程加以思考,也不探究为什么、在什么情况下、以什么方式、由哪些个人和集体、在何时或以何种不同观点和方法对知识进行了更新或改造。


“知识问题”的意义就在于,试图提供机会,让我们认真思考知识的复杂性和丰富性,以及认识的过程思考知识的范围和限度,以及知识赋予个人、集体或社会的作用和责任。


到了这儿,真要再次谈论基因编辑事件,如果仅仅围绕伦理,哲学层面大谈特谈,无疑太过狭窄,我们可以从中思考的则有太多了,比如:


  • 科学家在多大程度上需要受到伦理道德的限制?

  • 经济利益及决策在多大程度上会影响伦理?

  • 在一个事件的决策过程中,本能判断在多大程度上凌驾于共享知识之上?

  • 共享知识,比如家庭、社会,或特定文化如何塑造了道德准则?

  • 当不同的伦理取向不一致时会发生什么?

  • 伦理学中是否有“普遍性”这样的东西?

  • 建立道德准则的重要性是什么?


如果要进一步延伸的话,我们还可以讨论的问题有:


  • 宗教在建立普遍的伦理“行为守则”方面起着什么作用?

  • 道德相对主义的概念以及道德相对主义的作用(如果有的话),它应该在道德上发挥何种作用?

  • 中国和其他国家道德手册的不同之处,及可能产生的影响。

  • 记者道德守则和警察守则之间的异同-可延伸至“各行业所遵循的道德守则异同”

    ......


具体到伦理与TOK的认知方法WoKs(Ways of Knowing)及与其他知识领域AoKs (Areas of Knowledge)可探讨的知识问题,我参考了剑桥出版社Richard van de Lagemaat先生所著的英文版《Theory of Knowledge》里第395页里的一张图,将其翻译了下来,供大家参考:

与认知方法WoKs的链接:

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价值观的影响?- 感官感知

所有的语言都自带价值观吗?-语言

道德推理的一致性有多重要?-推理

道德更多是头脑问题还是心灵问题?-情感

与其他知识领域AoKs的链接:

艺术在多大程度上有道德功能?- 艺术

历史是否表明我们在道德上取得了进步?- 历史

伦理因素如何影响人类科学中的实验?-人类科学

科学家对如何利用其发现负有道义上的责任吗?-自然科学

道德真理是否与数学真理以同种方式存在?-数学



最后,我们要记住的是,打开潘多拉魔盒的其实并非这个事件本身,而是其今后走向及利用。TOK课堂里老师们经常会用到的三个有悖伦理道德的经典案例,分别为:


1.1939年艾奥瓦大学Wendell Johnson和Mary Tudor主导的对22名孤儿展开的正向语言及反向惩罚教育,被称为怪物实验“Monster Study” 。


2. 美国约翰·穆尼(John Money)博士向八个月大的男孩“布鲁斯·利马”父母动机不纯地建议为孩子实施变性手术,只为了证明在性别认知领域里,后天可以大于先天的认知理论。


3. 1961年耶鲁大学教授Stanley Milgram设计针对权利服从的“电椅实验”,为了测试受测者,在遭遇权威者下达违背良心的命令时,人性所能发挥的拒绝力量到底有多少。


感兴趣的可以上网搜详细信息,我就不在此长篇大论了。


这些好多年前的真实案例早已触及人性底线,只是时间有久远之分而已,而基因编辑事件的触角无疑更为广泛。


如果联系刚才的历史知识领域来看,我们可以做的真正反思或检讨或许可以是:


“人类的历史走了这么远,这么久,我们是否真的在道德上取得了进步?”


是以为文,与大家一同思考。


顶思资源库

研究报告

 中国国际学校图谱(2018版 中/英文)

重磅

 国际学校服务商名录(2018版)

免费

 国际学校升学指导报告(2018版 中/英文)

国际学校课程创新报告(2018版)

专业发展

 2019顶思“创变管理者”国际校长研修课程

NEW

社群活动

 RAISE亚洲国际学校大会&国际教育资源博览会

人才招聘

顶思人才—国际学校精准猎聘服务


上海:021-60496511

北京:010-53382767


相关链接: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