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我妈妈是外卖配送员”背后的情感教育

巴山 顶思 2019-11-23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文、编 | 巴山

最近一期的《少年说》中,一个名叫李仁志的初中生,讲述了自己妈妈是外卖配送员的故事,看哭了不少网友,“我希望大家都能给像我妈妈一样的人多一些善意,因为当你打开门的那一瞬间,看见的也有可能是我爸爸捧在手里的小公主!”李仁志的话语引爆了不少人的泪点。

“少年说”李仁志

李仁志妈妈

许多人从事着普通的,甚至在有些人看来有些卑微的工作,在外面他们是平凡的劳动者,而在家里,在父母、丈夫(或妻子)、孩子面前,他们是儿女、伴侣、父母,亦是生命最重要的人,被自己最亲近的人视若珍宝。


视频源自《少年说》


为何孩子对父母变得越来越冷漠


视频中的少年对母亲的疼爱,有人觉得很普通,但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多少,这两年爆出的“弑父弑母”的案件也是屡见不鲜,原本是至情至爱的血缘关系却变成了势如水火的仇人,不得不说现在一些孩子对父母的心是冷漠的。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当然,这和家长也有着莫大的关系,家庭中父母当着孩子的面争吵不断,家庭暴力升级,孩子一提到父母就是漠不关心的样子,对父母的唠叨不胜其烦,陌生人的一点恩惠胜过十几年的苦心养育,我们的情感教育出现了什么问题?


帮助孩子克服消极情绪


人生总是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成就了人们或丰富或贫乏,或高尚,或低俗的人生。但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青少年也不能“幸免”。


台湾南华大学纪洁芳教授总结了青少年常面临的困扰,“能动不能静,不能集中注意力,杂念多;没耐心、不能坚持;莽撞、冒失、易冲动;很难守规则或守时;很难调试自己的情绪,喜怒哀乐易受外界影响等。


日常生活中青少年难免会遇到情绪的困扰与压力,如自我价值感低落、对自己的外貌不满意、未能与家人和睦相处、家庭经济状况不理想等家庭压力问题,未能顺利交朋友、遭受排挤等人际关系问题;单相思、分手等感情问题;未能决定人生发展方向、担心不能考上理想大学等等,无法排解压力,将负面情绪压抑在心中,日积月累,从而影响身心健全发展,严重者会引发偏差行为。


爱与关怀


纵观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文化史,几乎一直都是儒家的思想文化,从人的“道德”角度去培养孩子的情感,以及对家庭、社会的观念,要对父母恭顺、尽孝,《论语》也说“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而到了明代有人开始觉醒,一些具有自觉意识的士人打出了解放人性,反对“存天理,灭人欲”的大旗,可见思想道德对人的压抑,这明显有别于西方的人文传统博爱、平等和自由,这种从人的“性格”角度去培养孩子的情感。


不少国内的孩子面对激励,甚至残酷的竞争,从家长到老师,无不为孩子的择校、升学、成绩而发愁,随之而来的也是孩子的焦虑,甚至不堪重负,这也是国家一直以来倡导为中小学生减负的缘由所在。


而真正的“全人教育”不只是重视考试竞争力,而是爱与关怀,引导孩子找到生命的真正意义所在。一个有爱、有安全感的孩子,比较能用正向的态度面对人生将遭遇的挫折与磨难。


情感教育并不是只关心情感,而不关心认知的教育。它反对以认知发展为名,忽略、牺牲人的情感”,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生命教育研发育成中心主任孙效智这样讲道。


在感性与理性之间


人常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来自底层家庭的孩子过早体会到生活的不易与辛酸,甚至早早地就辍学外出打工来改变家庭的处境,他们很小就非常懂事,因为她们的父母或者长辈就出身普通的家庭,所以带他们对其他平凡的人也会同样报之以尊重和微笑,就像李仁志一样,每当看到路上的环卫工人,或者长辈,他都会报之以微笑。


而从笔者的经历和观察来看,有时候家庭和学校的“情感教育”,或者说“人格教育”都流于一种“表面”,很多孩子在家长和老师面前是“好孩子”,但到了社会,不再其管辖范围之下的时候,或许就是另外一个人或状态,这也是为何中国传统文化中要提出“慎独”,也就是无论何时何地都能保持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


亚里士多德说,“人是理性的动物,这是人与其他生物不同之处。但若从生命根本动力的角度看,人是则情感的动物。”情感教育可以让孩子在生活环境中获得了健康的情感支持和丰富的情感体验,提高了爱的感知能力,自然会形成健康的自我认识,在社会生活中也会有更好的沟通交往能力。


正如乌克兰教育科学院教科院院士苏霍姆林斯基·卡娅所言,“如果情感教育让孩子们形成情感文明的话,就等于让他们有了多样生活的体验,从而具有了自我独立判断和选择的能力,哪怕在单独的环境里,也能作出关于道德方面的正确抉择。


教育的使命


引领人迈向情感文明是教育的使命,是学校教育应当发挥的功能。而情感教育就是让孩子去体验诸如社交、信念、尊敬、同情、快乐、爱和互助等情绪,这样的教育将人的情绪、情感汇合在一起便会促成学生产生一种情感的美丽,也就是形成一种“情感文明”。


而在国内的教育体系之中,更多的是把情感教育与道德教育捆绑在一起,更有甚者把学生绑在一起,学习好的就是好学生,学习差的学生,品德有时候也会出现问题,这样的评判标准,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说明我们的情感教育属于一种真空的状态,这也正是说明了情感教育的缺失或不足。


加强孩子的情感教育,让他们常怀一颗感恩的心,懂得换位思考,懂得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理解别人的痛苦与不幸,并给予深切的同情,明白生活的艰辛与不易,尊重他人,这是许多教育者,或者有识之士的父母们的愿望,但“熊孩子”的经常出没,总是把丰满的理想打回骨感的现实。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教育者(或家长)应该让孩子明白,他们怎么样对待生活,或身边的人,将来也会收获相同的结果,看似简单的道理,但在现实生活中形成一种习惯,或者说态度,并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大家也知道过溺爱所造成骄奢淫逸的后果,也知道过于苛刻而引发的剑拔弩张,如何拿捏好分寸,还需要家长去学习和探索。

顶思资源库

研究报告

 中国国际学校图谱(2018版 中/英文)

重磅

 国际学校服务商名录(2018版)

免费

 国际学校升学指导报告(2018版 中/英文)

国际学校课程创新报告(2018版)

专业发展

 2019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访学培训

NEW

社群活动

● 2019TIDE国际教师发展大会

NEW

人才招聘

顶思人才—国际学校精准猎聘服务


上海:021-60496511

北京:010-53382767


相关链接: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