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心:我追索人心的深度,却看到了人心的浅薄
我追索人心的深度
却看到了人心的浅薄
文:网摘 编:先知书店
记得早先少年时
大家诚诚恳恳
说一句,是一句
清早上,火车站
长街黑暗无行人
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
从前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的锁也好看
钥匙精美有样子
你锁了,人家就懂了
——木心《从前慢》
1927年2月14日,木心出生于浙江乌镇。
木心本名孙璞,字玉山。璞意为蕴藏有玉的石头。孙家是当地富户,经过祖父两代苦心经营,财产颇丰,拥有田地两千亩。从小家里便给他请了名师,教授四书五经。
“四书中,我最喜欢《论语》,五经中,最喜欢《诗经》,也喜欢借《易经》中的卜爻胡说八道。”
七岁那年,父亲病逝。葬礼上,木心亲手书写了一副挽联,字迹清秀,给邻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木心对父亲的去世并没有表现出太多悲哀。
他后来说:“我七岁丧父,只记得家里纷乱,和尚尼姑,一片嘈杂,但我没有悲哀。自己没有悲哀过的人,不会为别人悲哀……”
▲木心全家福,左二为木心
殷实的家庭环境养成了木心卓尔不群的艺术修养。家里请了两位博学鸿儒,一位教国学,一位教西学。西学老师教《圣经》、希腊神话等,要求所教授的内容必须全部背诵。
木心自幼对《圣经》情有独钟,他说“少年时一触及《圣经》,就被这种灵感和气氛所吸住”,以至一生中反复阅读达上百次而不倦。他把耶稣视为“一位绝世的天才,道德与宗教的艺术家”,声称“我的文学引导之路,就是耶稣”,而《圣经》只不过是一部绝佳的文学作品而已。
当时,著名文学家茅盾先生在乌镇有间书屋,里面放着十几箱精心挑选的好书,好多书上还有茅盾的亲笔圈点、眉批和注释。木心经常去茅盾书屋看书。
后来木心自述:“少年在故乡,一位世界著名的文学家的‘家’,满屋子欧美文学经典,我狼吞虎咽,得了‘文学胃炎’症,后来想想,又觉得几乎全是那时候看的一点书。”
“老家静如深山古刹,是书本告诉我世界之大无奇不有,而丰富的人生经历正是我所最向往的。”
十四岁,木心开始写现代诗,“天天写,枕边放着铅笔,睡也快睡着了,句子一闪一闪,黑暗中摸着笔,在墙上画,早晨一醒便搜看,歪歪斜斜,总算没逃掉。”“弄个笔记本,什么都写,不停地写——一写写到五十多岁,都算准备期。”
木心永远记得自己写的第一首诗:
时间是铅笔
在我心版上写许多字
时间是橡皮
把字揩去了
那拿铅笔又拿橡皮的手
是谁的手,谁的手
这一年,木心情窦初开,与湖州一个女孩成了笔友,两人经常通信,交流读《圣经》心得,前后长达五年之久。他们不知因何相识,每周互致一信,内容主要围绕《圣经》展开。她的字迹秀雅,文句优美,为木心所钦慕。
两人相约在苏州的东吴大学会面,没想到等来的却是“幻想破灭”。再后来女孩转入南京神学院,两人从此失去联系。
木心后来说:“《旧约》没能使她爱我,《新约》没能使我爱她。她现在如果还活着,估计已经当奶奶了吧。”
木心一生著作颇丰,广为人知的便是一首名为《从前慢》的短诗。这首诗应该就是写和他通了五年信的初恋。木心一生只爱过一个人,便是这位初恋。此后的岁月,木心再无人可恋,大环境的变迁也让他无心去恋了。
正如木心所说:
“爱情,亦三种境界耳。少年出乎好奇,青年在与审美,中年归向求知。老之将至,义无反顾。
我追索人心的深度,却看到了人心的浅薄。
很多人的失落,是违背了自己少年时的立志。自认为成熟、自认为练达、自认为精明,从前多幼稚,总算看透了、想穿了。于是,我们就此变成自己年少时最憎恶的那种人。
万头攒动火树银花之处不必找我。如欲相见,我在各种悲喜交集处,能做的只是长途跋涉的归真返璞。”
1957年,木心家道中落。1966年,中国进入疯狂年代,在某次会议上,陈伯达很无知、也很狂妄地嘲笑德国诗人海涅。木心坐在下面,他听不下去陈对诗的侮辱,听得火冒三丈,最后终于抑制不住内心愤怒,站起身来,指着陈就骂:“你也配对海涅乱叫?!”
在全民哑声的年代,木心只是为了一句诗,却拼上了命。他恪守内心审美,呵护灵魂的高洁,不允许任何人把审美作践弄脏,即使拼了命,也要小心守护。
此话一说,等待木心的就是牢狱之灾。木心被关在阴暗潮湿的防空洞里,一关就是18个月。
疯狂年代结束后,好心人提醒要木心平反,他却不肯。有时候命运如此荒唐,荒唐到不可言说。上面的竟然有人说:把木心平反了,谁来打扫厕所呀。然后又把木心扔进了监狱,这一次蹲监狱,木心已经50岁了,一蹲又是两年。
木心说:“你要我毁灭,我不!我不能辜负艺术对我的教养!”他在黑夜里用手指按着不存在的琴键弹钢琴,用铅笔头在碎纸片上用极小的字写《狱中笔记》,他用自己的教养和信念对抗荒诞的一切。
他在《云雀叫了一整天》里有一首小诗:
我是一个在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哪
你再不来,我要下雪了
雪下得越大,木心就越干净。文字是那一盏灯,心便是那一束照亮人间的光。
▲木心《狱中笔记》片段
后来,终于获得自由的木心回忆说:
“人生,我家破人亡,断子绝孙;爱情,我柳暗花明,却无一村。说来说去,全靠艺术活下来。幸也罢,不幸也罢,创作也罢,不创作也罢,只要通文学,便不失为一成功。”
木心曾说:“诚觉世事尽可原谅,但不知去原谅谁。物是人非,那些人也早已化为烟尘,究竟该原谅谁呢?”
2011年12月21日,木心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陈丹青说:“先生一辈子不落俗套,他要以‘木心的范儿’高贵地离开。”
木心一直没有下葬,他的骨灰盒,安静地摆放在“晚晴小筑”他的卧室里。路过的每一个人,透过窗子,仿佛依然可以看到那个穿着大衣、戴着礼帽,无比体面、无比尊贵的人。
木心曾说过,如果将来自己的墓志铭上要写点什么,他希望这样写:
“即使到此为止,我与人类已是交浅言深。”
▲木心常戴的帽子、常拎的包、常穿的皮鞋
在这个世界上,真的很难得有一个人,能在肮脏的世界上,干净的活了几十年。木心就是薄情人世上的一束光,总会在黑暗处将你点亮。
经历几多人事浮沉,木心始终未曾悖逆自己、悖逆文学。他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贵族与最后的优雅,身处历史洪流之中,他不随波逐流,内心始终有一方田园,不被世界同化。
木心斩钉截铁,不解释、不道歉、不犹疑。他平视世界文学史里的巨擘大师,平视一切现在的与未来的读者,自在自由的娓娓道出文学的回忆。他的一句句识见,有如冰山,阳光下的一角已经闪亮刺眼,未经道出的深意,深不可测。
梁文道评价:他的作品,好读难懂,难懂易记,因为风格印记太过强烈了,每一句说,自有一股木心的标识,引人一字一字地读下去,铭入脑海,有时立即记住了某一句,回头细想,其实还没懂得确切的意思:于是可堪咀嚼,可堪回味。
作家陈村一读,当下折服:“我这辈子读过无数中文,结识许多作家。毫不夸张地说,木心先生的文章,在我见到的活着的中文作家中,最是优美、深刻、广博。” 为此,先知书店特别推荐“木心作品集”,包含最新出版的纪念木心逝世十周年《木心遗稿》。木心的书可谓“文学的福音书”,是留给世界的礼物,《木心遗稿》则是他留给这个世界最后的礼物。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
🌹阅读原文支持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