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一个关注东北人文、地理、历史的公众号↑
有这样一条江
一直被她哺育的孩子传唱
她怀抱里的孩子们
经历过战乱
见证过辉煌
忍受着失意
等待着起航
就算流浪
嘴里仍然在轻声哼唱
就算他乡作故乡
这永远是生我养我的地方
松花江正源发源于长白山天池
一路向西北奔流
在吉林省松原市
与北源嫩江汇合
转而向东北流淌
在黑龙江省同江市注入黑龙江
▼
(松花江水系图,第二松花江为旧称,1988年后已经废止;为了区分,按照水流方向,将河源到松原段称西流松花江,松原以下称东流松花江)
整个流域流经黑吉辽、内蒙三省一区
沿途经过高山
▼
(长白山鸟瞰图,图片来自太平洋电脑网,摄影师@我只是个照相的)
平原
▼
(七星农场,拍摄于佳木斯富锦市)
林海
▼
(大兴安岭秋色,图片来自太平洋电脑网,摄影师@Tom老道)
草原
▼
(杜蒙草原,拍摄于大庆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
造就了险峻的峡谷
▼
(锦江大峡谷,图片来自太平洋电脑网,摄影师@太荒寨主)
美丽的湖泊
▼
(查干湖冬捕,图片来自太平洋电脑网,摄影师@榕城青果)
广阔的湿地
▼
(三江口国家湿地公园,拍摄于佳木斯同江市,图片来自同江市政府网)
还有丰富的物产
▼
(松花江流域拥有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之一)
以及大群因江而兴起的城市
说松花江是东北的母亲河
一点也不为过
一、南北起源
松花江有南北两个源头
一般奉南源为正源
I、北源
北源嫩江发源于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大兴安岭支脉伊勒呼里山中段南侧
河源地区为低山冰缘地貌
山溪性河流密集
原始森林广阔
▼
(南瓮河湿地森林)
在河源南瓮河段
遍布森林、沼泽、草甸
是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
▼
(南瓮河湿地景观)
南瓮河奔流172公里后
在呼玛县与二根河汇合
形成嫩江干流
转而向南
流经
大兴安岭地区
▼
(北极村夜空,拍摄于大兴安岭地区漠河县)
呼伦贝尔市
▼
(呼伦贝尔草原,拍摄于莫日格勒河畔)
黑河市
▼
(南格拉球山天池,拍摄于黑河市五大连池)
齐齐哈尔市
▼
(丹顶鹤,拍摄于齐齐哈尔扎龙自然保护区,图片来自太平洋电脑网,摄影师@雷声)
兴安盟
▼
(科尔沁五角枫,拍摄于兴安盟代钦塔拉五角枫自然保护区,图片来自太平洋电脑网,摄影师@行摄巅峰)
大庆市
▼
(龙凤湿地,拍摄于大庆,图片来自太平洋电脑网,摄影师@王耕耘摄影)
白城市
▼
(向海湿地,拍摄于白城市通榆县,图片来自太平洋电脑网,摄影师@木马)
奔流1370公里
在松原市与西流松花江汇合
流域面积达29.7万平方公里
II、南源
南源松花江又被成为西流松花江
发源于长白山天池
▼
(长白山天池)
天池水经乘槎河流出天池奔涌而下
▼
(图一山谷间的河流即乘槎河,全长1250米,图片来自Google Earth,东北知识局标注;图二为乘槎河照片,视角为从北向南拍摄)
形成著名的天池瀑布
▼
(天池瀑布,落差达68米,图片来自ZOL论坛,摄影师@jaclee2014)
奔流而下的池水
成了西流松花江的源头
二道白河
▼
(二道白河上游,图片来自太平洋电脑网,摄影师@雪落了了)
和二道白河同发源于天池北坡的
头道白河、三道白河、四道白河、五道白河
连同发源龙岗山脉的富尔河
形成了河源段北水系
二道江水系
发源自天池西坡松江河
南坡的锦江
还有发源自望天鹅山的漫江
▼
(火山岩六角石柱,拍摄于望天鹅景区,图片来自ZOL论坛,摄影师@海的气息)
共同组成了河源段南水系
头道江水系
头道江和二道江在靖宇县两江口
交汇于白山水库
▼
(松花江河源段水系图,右上角为二道江水系,左下角为头道江水系,图片来自中国国家地理)
以下称为西流松花江
流经
延吉朝鲜族自治州
▼
(延吉朝鲜风格建筑,拍摄于延边大学,图片来自ZOL论坛,摄影师@忽汗海)
白山市
▼
(山间溪流,拍摄于白山市长白县望天鹅景区,图片来自ZOL论坛,摄影师@海的气息)
吉林市
▼
(吉林雾凇,拍摄于吉林市雾凇岛,图片来自太平洋电脑网,摄影师@老慢羊羊)
长春市
▼
(伪满洲国皇宫,拍摄于长春,图片来自ZOL论坛,摄影师@良子1950)
在松原市
▼
(乾安泥林,拍摄于松原市乾安县吉林乾安泥林国家地质公园,图片来自盖乐世社区,摄影师@军营民谣)
与嫩江汇合
共同形成松花江干流江段
西流松花江全长958公里
流域面积7.8万平方公里
二、三江汇合
两条江流分别从高山奔流而下
汇集到海拔相对较低的松辽盆地
形成了三江交汇的独特地貌
冲积出东北平原最大的组成部分
松嫩平原
▼
(松嫩交汇示意图,此时嫩江处于泛滥期,图片来自国家气象局)
在三江交汇的南北
分布有大片新生代残留下来的
湿地和湖泊
飞落的水鸟和摇曳的芦苇荡
俨然一片水乡泽国景象
▼
(龙凤湿地自然保护区,距离三江交汇点120公里,拍摄于大庆市龙凤区,摄影师@刘为强)
在陆相沉积的作用下
此处留下了大自然慷慨的馈赠
那就是石油
▼
(工作中的磕头机,拍摄于大庆油田,图片来自光影世界)
伴随对油气资源的开发利用
一座座城市在北大荒拔地而起
▼
(大庆多湖泊湿地,有百湖之城的美称,拍摄于大庆电视塔,图片来自ZOL论坛,摄影师@bj76326326)
三、大江东去
江水流出大庆、松原境后
发源自张广才岭的拉林河
在流经五常市
▼
(山涧溪流,拍摄于五常市凤凰山)
双城市
▼
(双城堡火车站,中东铁路南支线上车站,建于1899年)
舒兰市
▼
(鹭岛风韵,拍摄于舒兰鹭岛,摄影师@王化东)
榆树市
▼
(湛江寺,拍摄于榆树市)
扶余市后
▼
(松花江陶赖昭大桥,拍摄于扶余市,摄影师@Zlxs智利硝石)
在松花江右岸注入
流走的是滚滚河水
留下的是白灿灿的五常大米
▼
(五常稻田)
继续向东穿流70公里的平原
江水达到哈尔滨
▼
(哈尔滨防洪纪念塔,水面为松花江,对岸为太阳岛风景区)
与老城区擦肩而过
滚滚江水和中东铁路的铁轨
▼
(左侧为117年历史的滨州铁路桥,右侧为2014年通车的哈齐客运专线松花江特大桥)
将这座百年前的小渔村
塑造成20世纪上半叶
中国北方最繁华、最摩登
最具有异域风情的特大城市
▼
(圣•索菲亚大教堂,1907年俄国人建造,图片来自太平洋电脑网,摄影师@依山的天空)
流出哈尔滨市区
呼兰河在左岸汇入
▼
(呼兰河夕照,图片来自太平洋电脑网,摄影师@庆发老林)
江面陡然变宽
随即进入大顶子山航电枢纽人工湖
▼
(大顶子山航电水利枢纽的建成,使得松花江哈尔滨段的通航天数达到210天以上,图片来自ZOL论坛,摄影师@震声)
江水从枢纽大坝奔泻而出
继续向东60公里
穿过宾县
▼
(香炉山风景区,拍摄于宾县)
巴彦县
▼
(巴彦牌坊,图片来自ZOL论坛,摄影师@zssyyy)
达到木兰县境内
▼
(骆驼峰,拍摄于木兰县)
松花江由此从平原进入了山谷地带
北岸的小兴安岭和南岸的张广才岭头尾相依
将东北平原一分为二
以西是松嫩平原
以东是三江平原
中间是均宽20公里、长约130公里
西南-东北走向的山间河谷
▼
(松花江山间河谷段示意图,图片来自Google Earth,东北知识局标注)
松花江挟带的泥沙
在山间冲积出狭长的平原
在山谷中段
岔林河和蚂蜒河在南北相对注入
冲积出了大块的山前平原
方正县和通河县也因此兴起
一南一北
隔江相望
▼
(双子山原始森林公园,拍摄于方正县,图片来自ZOL论坛,摄影师@笑看風云)
▼
(乌龙国家森林公园,拍摄于通河县)
穿越航行条件不佳的三姓浅滩
继续向东75公里
到达了河谷的东端
牡丹江和倭肯河在右岸平行汇入
▼
(松花江依兰段示意图,图片来自Google Earth,东北知识局标注)
冲积出半岛状山间平原
古城依兰县发育其中
▼
(五国城遗址,金灭北宋后,曾将徽钦二帝囚禁于此)
江水在河谷间继续奔流50公里
进入汤原县境内
▼
(红松林,拍摄于汤原县大亮子河国家森林公园,图片来自ZOL论坛,摄影师@zuirunitan)
汤旺河在左岸汇入
松花江随即流出山谷
进入三江平原
奔向佳木斯
四、归同入江
三江平原由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冲击而成
地势平坦
湿地面积广阔
国营农场众多
机械化水平很高
▼
(飞机农业航化作业,拍摄于建三江,图片来自ZOL论坛,摄影师@menxb)
佳木斯是松花江流经的最后一个大城市
江水在城区北侧擦肩而过
▼
(建国十周年纪念塔,拍摄于佳木斯,图片来自ZOL论坛,摄影师@风中有朵雨做的云)
滔滔流向东北
经过桦川县
▼
(桦川夕照)
梧桐河和都鲁河从左岸汇入
将继续奔流75公里后
河道在绥滨县、富锦市向北偏转
▼
(荣滩湾,拍摄于绥滨县,图片来自绥滨县政府网)
▼
(富锦湿地,拍摄于富锦市国家湿地公园)
55公里后
松花江终于走到了尽头
在同江市北侧注入黑龙江
▼
(街津口赫哲旅游度假区,拍摄于同江市,图片来自同江市政府网)
松花江径流量之大
使得交汇处
土色的松花江水与青色的黑龙江水
并行东向
呈现泾渭分明的景观
直到十多公里后
才混成同色
▼
(松花江注入黑龙江后景象,图片来自航拍中国)
从河源区的一步跨
到入江口的浩浩汤汤
从南源算起
松花江全长1927公里
从北源嫩江算起
更是有2309公里长
她所流经的土地
是她所塑造的东北黑土精华所在
曾哺育出灿烂的文明
创造过辉煌的历史
鉴证过强盛的武功
也体验过落后挨打的滋味
始终在起起伏伏中游走壮大
今天的东北面临着衰退问题
让很多人大为担忧
其实大可不必如此
追溯过往
似乎这只是历史中熟悉的一瞥
远游的游子不是厌嫌故土
而是长大的孩子要勇闯天涯
如这母亲河归同入江
不是宿命的结束
而是崭新的开始
就算他乡作故乡
这永远是生我养我的地方
ps:文中图片、照片皆来自网络,有些找到了作者、摄影师出处,有一些实在无从考证,若原作者、摄影师看到本文,请与公众号联系,再次感谢。
——The End——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东北知识局”
专注于东北的
人文、地理、历史
点击探索东北地理历史
点击探索东北美食
东北知识局
专注于东北的人文、地理、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