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读书|马克思主义学院《资本论》精读会纪要(十四)
5月26日晚六点半,《资本论》读书会如期举行。本次读书会阅读章节为《资本论》第一卷第十三章第七至十节。刘召峰老师领读,丁堡骏老师对重点问题进行了补充说明,浙江大学二十余名师生参与。
总的来说,这几个小节还是围绕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而展开,这是理解所有问题的核心。
第七节主要围绕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对工人的影响而展开。马克思发现,资本家为了争夺市场份额,一方面强制地把工资压低到劳动力价值以下,一方面还变相地克扣工人工资。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不仅排挤工人,还会打击同类生产部门,“只要机器生产在一个工业部门内靠牺牲旧有的手工业或工场手工业来扩展,它就一定取得成功”。这还只是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在国内所造成的影响,在国际范围内,更多的机器产品销往国外还使农业国变成工业国的原料产地与附庸,“一种与机器生产中心相适应的新的国际分工产生了,它使地球的一部分转变为主要从事农业的生产地区,以服务于另一部分主要从事工业的生产地区”。
在第八节中,马克思主要探究了大工业所引起的工场手工业、手工业和家庭劳动的革命。机器生产首先把生产过程分解为各个组成阶段,不断地降低对工人技术和熟练程度的要求而代之以自然科学解决生产所产生的问题。就劳动环境而言,劳动条件的资本主义节约使劳动者的劳动环境恶化。就剥削的变化而言,机器大工业的革命造成大量的产业后备军,大量的过剩工人与工人的竞争达到顶点,剥削的领域不断扩展甚至将家庭劳动也纳入其中,这种对廉价劳动力和未成熟劳动力的剥削比工厂中的剥削还要无耻。
在第九节中,马克思除了论述工厂立法,还涉及到了家庭形式的历史演进问题。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追求和由此所遇到的剥削的自然限度要求政府必须限制资本家对工人的使用。但这种限制是及其有限的,因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按其本质来说,只要超过一定的限度就拒绝任何合理的改良”。适当的限制对资本家来说起到了出乎意料的作用,他们预料的种种弊端没有出现,反而在同一时间内生产得更多了。除了直接论述工厂立法问题,马克思还提到了生产方式与家庭关系之间的关系。刘老师提醒大家注意马克思的两种生产理论,即生活资料的生产与人类自身的生产,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因此,家庭形式也具有依次演进的规律性。
在最后一节,马克思还阐明了机器大工业对农业的影响——更多的农业人口沦为过剩人口以及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对劳动者的掠夺、对土地肥力的破坏。在本节最后一句话的翻译上,刘老师还主张将“工人”翻译为“劳动者”。一切财富的源泉是土地和劳动者而非土地和工人,因此,译为劳动者更为合适。
在对本章进行总结性回顾时,刘老师提到,第十三章需要硬着头皮读,因为这一章引用了大量的具体材料,需要同学们围绕“什么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这一核心问题进行阅读。
在回答在场老师的提问“如何将本章与当下联系起来?”时,两位老师各自发表了看法。
丁老师从两个方面回答了这一问题。第一,对分析当下资本主义而言,所谓数字经济的描述有没有超过相对剩余价值学说的基本原理?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在当代资本主义是否依然适用?第二,对分析社会主义而言,资本家残酷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规律如何搬到中国?如何体现以人民为中心、共同富裕等社会主义原则?这都是我们需要思考和探究的问题。
刘老师认为,既然有机器及其资本主义应用,那么在当代也有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我们如何来批判以及破除信息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站在劳动者的角度,把工人、农民雇佣劳动者化与“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是否矛盾?
两位老师的追问发人深省。
文字:王珊 | 新闻中心 章甜甜
本文编辑:新闻中心 章甜甜
//推荐阅读//
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坚守|传承|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