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经典|马克思主义学院《资本论》精读会纪要(三)
10月14日晚,马克思主义学院“《资本论》精读会”第三次读书活动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马克思主义学院大楼107室举办。本次读书活动精读的篇章是《资本论》“第一版序言”和“第二版跋”,由我院丁堡骏教授和刘召峰教授领读。我院研究生及其他院系学生近20人参与。
《资本论》“第一版序言”是马克思自己对写作计划、叙述方式、研究起点、研究对象及研究意义等方面向读者做了交代,并指出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和科学性之间的矛盾。
关于写作计划,刘老师补充了马克思的《资本论》创作史,指出马克思进行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写作计划是经历了“五篇结构计划”到“六册计划”再到“资本论四卷计划”这一个过程,并推荐阅读张钟朴教授的“《资本论》创作研究”系列论文和汤在新教授主编的《<资本论>续篇探索――关于马克思计划写的六册经济学著作》;
叙述方式上,马克思在1859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是先进行正面叙述,后附上思想史,虽然《资本论》改变了这种叙述结构,删去了思想史部分,但整个研究的思想没有大的变动;
“商品”是《资本论》的研究起点,是资本主义细胞形式,丁老师指出,开篇从“商品”开始进行研究,体现了马克思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逻辑方法;马克思明确提出自己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这不是随意确定的,而是客观现实的需要;
《资本论》的研究意义在于“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丁老师引用列宁的话,“虽说马克思没有遗留下逻辑(大字母的),但他遗留下《资本论》的逻辑”,告诫我们要研究逻辑学、辩证法、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等,要去《资本论》中寻找,这本著作是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的集中体现,是哲学研究的进一步阐述。
在《资本论》的“第一版序言”的阅读过程中,刘老师着重为大家介绍如何理解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为什么马克思要用很大的篇幅来叙述英国工厂立法的历史、内容和结果,如何理解“两千多年来人类智慧对这种形式进行探讨的努力,并未得到什么结果”等问题。
就第一个问题,刘老师提出,马克思批判的重点是正是经济本身,政治经济学只是次一级的批判对象。
就第二个问题,刘老师指出,亚里士多德缺乏劳动概念进而缺乏价值概念,因此无法得出科学的结果,这也恰恰表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就第三个问题,刘老师指出,马克思在这里是肯定了资产阶级保护工人及其下一代的进步思想,这在第一卷第8章和第13章有详细的论述,虽然这从表面上看,是资产阶级为了保护工人阶级而颁布的法律,但实际上是为了让工人积极健康地再生产,从而为了资本主义健康地发展,其本质依旧是剥削的。
在《资本论》“第二版跋”中,马克思主要围绕了李嘉图经济学派的解体问题,揭示了整个庸俗经济学中等价交换与价值增值之间的矛盾,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与平均利润之间的矛盾,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新。
针对“价值形式”这一节在《资本论》德文第一版和第二版中的变动,刘老师推荐阅读台湾政治大学孙善豪教授撰写的《价值形式与拜物教——〈资本〉一、二版之部分比较》,该文章详细论述了《资本论》第一版和第二版有关价值形式的改动。
针对“当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看来在德国有可能产生的时候,它又成为不可能的了”的理解,刘老师指出,这里展示的是一个过程,原来德国资本主义不发展,后来随着技术的进步,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起来了,从经济生产方式的进步上来看,是由原来的“不可能”到“可能”。现在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人阶级已经提出自己的要求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走到前台,这个时候德国资产阶级及其经济学家需要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从阶级对立的意义上来看,又变成“不可能”。
在阅读过程中,两位老师还结合《资本论》对诸多当下中国面临的现实问题进行解释,如马克思以“柏修斯”的典故来抨击现实的人们对工人残酷受剥削的惨状视而不见,刘老师则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现的黑煤窑、黑煤矿,农民工欠薪等问题,指出资本原始积累的血腥程度之高;如马克思指出庸俗经济学家的资本主义阶级本质时,丁老师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在国际上实行霸权主义的行为来解释资产阶级的本质只是为了维护自身的阶级利益。
此次精读活动,同学们不仅感受到《资本论》的理论论证及写作艺术的魅力,还从两位老师的谆谆教诲中提高了自身的精神境界和理论情怀,坚定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做马克思主义忠实的践行者。
最后,刘老师推荐阅读《马克思的伟大发现——劳动二重性学说的方法论作用》([苏]弗·阿凡纳西耶夫著 李元亨译),马克思《资本论》研究读本(聂锦芳 、彭宏伟著),《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政治经济学一般原理的基本观点研究》(顾海良 主编)等辅助读本。
文字:马甜甜|新闻中心 梁慧
编辑:新闻中心 黄先露
//推荐阅读//
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坚守|传承|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