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22年6月9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学术动态|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学术成果推介(第6期)

请收藏 浙大马院 2022-06-09


  “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不应辜负了这个时代,必须以不辍之笔耕“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

为此,特设立“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学术成果推介”栏目,分享本学院教师和科研人员阶段性的学术成果,以期鼓励理论界的交流和对话。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看家本领”的逻辑必然》

作者:刘同舫、刘田

期刊:《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4期

摘要:百年探索史、奋斗史深刻昭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习近平总书记倡导中国共产党人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看家本领”,其背后蕴含历史、现实与理论的深刻逻辑必然性:它既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光辉传统予以承继的历史必然;也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以哲学思维有效化解改革发展问题的现实必然;还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透视马克思主义哲学之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前提与方法论意义,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普遍持久的指导作用以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必然。




《新时代网络空间道德建设的前提、特征与路径》

作者:张彦、马亮亮

期刊:《思想理论教育》2021年第8期

摘要:加强网络空间道德建设是《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重要内容。网络空间的技术性、公共性和意识形态性使网络空间在技术风险的规避、公共伦理精神的培育以及意识形态治理等方面内蕴着对道德的诉求。开展网络空间道德建设,需要从网络空间和道德本身的内容及特点出发,注重分析和把握新时代网络空间道德建设面临的复杂性、加速性和风险性等特征和要求,围绕"技术的知性之善"、内容的"真善美"和主体的"共同善",从方式、认知和行为等层面整体推进。 




《世俗时代仪式的社会本质与教化功能》

作者:代玉启、覃鑫渊

期刊:《浙江学刊》2021年第4期

摘要:在神圣时代,仪式通过确认和强化作为社会存在之表现的集体情感和集体意识实现社会对个体的教化功能。进入世俗时代,随着神圣世界的坍塌,作为其实质的社会存在因个人主义和社会实证主义的批判而备受质疑。于是,仪式似乎既丧失其赖以存在之根据,又失去其所具有的社会功能。尽管世俗化具有无可避免的历史必然性,但不能因此否定社会存在本身及其表现,社会仍然需要仪式承担教化功能,只是其功能的实现需要避免形式化、娱乐化、功利化等误区。 




《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进程与“四个自信”》

作者:段治文

期刊:《观察与思考》2021年第6期

摘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是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的根本要求,也是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的重要目标。自信源于自觉,中国共产党百年演进的历程中深刻地蕴含着"四个自信"的历史逻辑线索。这些逻辑线索包括:五个阶段探索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五大课题回答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四个阶段发展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四次历史转变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深入探寻党史百年演进的历史原脉和逻辑线索,是增进历史自觉,实现"四个自信"的重要途径,也是党史学习教育活动的时代价值所在。




《世界大变局视野下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作者:王永昌、李梦云

期刊:《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1年第10期

摘要: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发展又到了一个重要战略关口。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挑战和机遇并存。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是一对有着普遍哲学方法论意义的范畴。任何事物,尤其人类社会事物的发展都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矛盾运动过程,人类的科学知识与实践活动也是不断把不确定性转化为确定性文明成果的循环上升过程,世界大变局中充满诸多变与不变的辩证法。纵观世界发展态势,"东升西降"和中美战略博弈成为这场大变局最为主要的时代特征。中国有足够的自信、智慧和能力顺应时代变局,并将在变局中开辟具有更多发展机遇的新局。 




《性别冲突与父权制意识形态批判——微博“热搜”话题的批评话语分析》

作者:董扣艳

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4期

摘要:性别研究具有深厚的话语分析传统。通过收集2020年度微博"热搜"中的性别话题及其评论区留言为文本,运用批评话语分析方法,在剖析网络空间女性话题的公共呈现、女性形象的男性书写、女性身体的男性凝视、女性选择的价值之争、老年女性的情感缺失等多重父权叙事的基础上,深刻揭示网络性别话语背后不平等的性别权力关系。遵循性别由社会文化建构的逻辑理路,从社会结构和传播媒介两个层面探究了网络空间父权制意识形态的生成机制,并据此提出破解父权制意识形态、建构平等社会性别秩序的实践思路。 




《数字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作者:付文军

期刊:《江汉论坛》2021年第8期

摘要:数字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新表现形式,"数字"和"平台"是数字资本主义的两大要素。在数字资本主义社会里,劳动是一种以"非物质生产"为典型特征的数字劳动,这种劳动不仅彰显了一般劳动的本性,还显示出劳动的间接性、碎片化和虚拟化等特性。同时,数字劳动也是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数字资本本质上是一种中介性质的社会关系,它虽然具有新的剥削手法和增殖手段,但依然要遵循最基本的资本积累、再生产和流通规律。我们必须回到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去,既要看到数字资本主义带来的革命性变化,又要批判数字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所带来的一系列恶果。唯有秉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分析方法,理性审视数字资本主义的合理内核,才能厘清它的本质、逻辑、历史与发展前景。 




《生产维度的意识形态出场:恩格斯技术观的当代评价和辩护》

作者:包大为

期刊:《自然辩证法研究》2021年第7期

摘要:在当代学术探讨中,恩格斯哲学——尤其是技术观,需要面临来自三个方向的挑战。一是在文本视野下与马克思哲学的分殊,二是处于正统马克思主义矩阵从而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张力,三是被定义为技术决定论的困境。这些挑战一方面在话语层面造成了对恩格斯哲学的拒斥,以及对辩证唯物主义的污名化;另一方面则在现代批判理论、哲学、政治学乃至经济学中引发了对恩格斯哲学的修正和"改造"。在数字技术和新科技普遍渗入生产和生活领域的今天,人们不免会发现恩格斯对技术的历史属性和革命潜能的讨论正在显现出前所未有的现实性。但是,恩格斯的技术观在当代的"出场"并非是提示问题的旁白,而是仍然在生成的理论。因为,正是在当代物质条件和社会矛盾形态中,恩格斯的问题才刚刚开始被人们真实而非抽象地理解。




《毛泽东的解放观:政治哲学内涵与当代指向》

作者:包大为

期刊:《社会科学辑刊》2021年第4期

摘要:解放是人类为了实现公共福祉而主动变革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历史性实践。解放观是对解放实践的客观条件和主体意识的能动表达,通过激发解放主体的行动自觉来实现其理念。毛泽东的政治哲学动态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解放观,其解放观在不同阶段都深刻地影响着现代中国历史发展。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的解放观体现为对启蒙运动以来抽象解放观的批判以及对革命话语及其价值规范的建构,在革命实践中将中国人民塑造成能够投身于救亡图存和独立自主发展的解放主体。改革开放以来,曾经被片面理解为聚焦于生产关系的毛泽东思想及其解放观开始真正回归历史科学的理论体系,成为科学诠释生产力解放、思想解放、个性解放的有机统一的理论资源,是批判当代世界资本主义结构性矛盾的理论武器,是当代中国人民理解历史和接续奋斗的理论视角。 




《卢梭政治哲学中的乡村:古典堡垒抑或现代乌托邦》

作者:包大为

期刊:《浙江学刊》2021年第4期

摘要:卢梭对启蒙主义的反思,或是被视为超出启蒙限度的现代性政治哲学,或是被理解为古典政治理念不合时宜的出场。在"古今之辩"为核心的"卢梭悖论"中,乡村无疑是一个汇集矛盾与疑惑的概念。一方面,作为人对自然界占有和改造的社会空间,卢梭笔下的乡村充斥着"野蛮人"出离"自然状态"之后的异化生存样态。但是另一方面,卢梭又将未来公民德性的培育寄托于乡村的——而非城市的淳朴习俗。回到文本与意图,卢梭政治哲学中的乡村既不是古典的堡垒,也不是现代的乌托邦,而是承担特定理论功能的征象。 




资料收集及整理:黄先露

编辑:新闻中心  黄先露


//推荐阅读//

1.学术动态丨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学术成果推介(第5期)

2.学术动态丨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学术成果推介(第4期)

3.学术动态丨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学术成果推介(第3期)

4.学术动态丨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学术成果推介(第2期)

5.学术动态|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学术成果推介(第1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