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重温经典|马克思主义学院《资本论》精读会纪要(六)

请收藏 浙大马院 2023-12-16


10月29日上午,马克思主义学院《资本论》第六次读书会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举行,主会场设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成均苑3幢521教室。本次读书会主要围绕“马克思对商品的拜物教性质的剖析和对拜物教观念的批判”展开,阅读文本范围为《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第四节,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刘召峰教授领读,线上线下近200名师生参加了此次读书会。


读书会开始,丁堡骏、刘召峰两位老师强调,研读《资本论》不能止步于阅读,要从问题出发,以形成科研成果为目标,在读写中读懂《资本论》,以成果展示读书会的成效。



研读正式开启,刘召峰老师首先强调,第一卷第一章是《资本论》最难读的一章,不仅不好理解,也是理解分歧最多的地方。围绕主题实际上有两个内容,一是马克思对商品的拜物教性质的剖析,二是马克思对拜物教观念的批判,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只有剖析好了拜物教性质,才能更好的理解拜物教观念的产生以及如何消亡。




一、回顾


围绕93页最后一段,刘老师回顾了上次读书会的内容后指出,这段话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段。资本主义的“种种形式”,即商品形式、价值规律、货币形式、资本积累规律等等,它们都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资本主义特有的,是历史的,不是永恒的。离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社会,这“种种形式”以及由此构成的资本主义经济学的各种范畴也就失去效用。历史的生产方式,注定是要灭亡的,不是永恒的,这就是辩证法。


二、非商品生产方式条件下的劳动和生产表现


生产方式有商品生产方式与非商品生产方式两种,不同生产方式条件下,劳动情况也不同。马克思列举了4种非商品生产方式条件的劳动。第一种情况,孤岛上鲁滨逊的劳动。对鲁滨逊来说,做工具、制工具、养羊驼、捕鱼、打猎等等,都是他一个人干的,属于个人生产,不是商品生产,因为他生产的产品并不用于交换,都归自己使用。鲁滨逊和他的劳动产品之间的全部关系简单明了。第二种情况:欧洲昏暗中世纪的劳动。中世纪的人不再独立,人都是互相依赖的。也正因为人身依附关系构成该社会的基础,劳动和产品也就用不着采取商品的形式,它们作为劳役和实物贡赋而进入社会机构之中。因此,劳动的自然形式、劳动的特殊性就是劳动的直接社会形式。第三种情况:农村家长制生产。家庭成员的种种劳动,是自然形成的分工,在其自然形式上就是社会职能。创造出的劳动产品不属于个人,属于家庭的共同劳动产品,劳动产品之间也没有商品交换,个人劳动力是作为家庭共同劳动力的器官而发挥作用的,属于直接社会化劳动。第四种情况:自由人联合体的生产。这是用公共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相当于“鲁滨逊的劳动的一切规定又重演了”,只是从个人身上转到自由人联合体的社会范围内重演。在自由人联合体那里,也需要劳动分配。劳动时间起双重作用,一是根据需要来配置劳动时间,实现有计划地分配,调节着各种劳动职能同各种需要的适当的比例。二是计量生产者在共同劳动中个人所占份额的尺度,也就是按劳分配,计量生产者在共同产品的个人可消费部分中所占份额的值。在这里,人们同他们的劳动产品的社会关系,无论是在生产上还是分配上都简单明了。


三、现实世界的宗教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反映


从鲁宾逊、中世纪、农村家长制生产和自由人联合体生产,其主导的生产方式都是非商品生产,说明没有商品生产,社会也能运行,商品生产并非永恒。对此,刘老师强调,我们需要在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中来把握马克思的思想。要区分清楚,什么是贯穿始终的,什么是商品生产独有的、特殊的。不要把商品生产独有的理解为永恒的、一般的,或者把特殊的理解为一般的、永恒的。这些都是割裂了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所导致的思维错误。


之所以产生宗教,古代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的视野狭隘,对世界的认识不全面,不能控制现实生活,所以产生了宗教。在商品生产者的社会里,人们通过交换来满足自己的需要,本质上也是生产力不够发达的体现。对于这种社会来说,崇拜抽象人的基督教是最适合的宗教形式,即当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实现不了的生活,就到宗教中去寻找慰藉。但是,宗教不是人们想消亡就能消亡,其消亡跟现实生活的变革有关系。“只有当实际日常生活的关系明白而合理时,现实世界的宗教反映才会消亡”没有这个条件,就必定会有宗教。也就是当人类可以控制生产过程,社会生产处于有计划地控制之下的时候,拜物教神秘面纱才能够被揭掉,拜物教观念才会消亡。


四、批判经济学家们的拜物教观念


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中,李嘉图虽然对价值和价值量进行了分析,但是不够充分。他们把价值形式看成是完全无关紧要的东西,只考察剩余价值量的原因,没有去考察剩余价值存在的原因。马克思则考察了剩余价值为什么会存在,在什么条件下转化为剩余价值,其追问是根本性的。分析不充分,导致滑稽可笑的观念,比如巴师夏先生认为古代希腊人和罗马人专靠掠夺为生的说法就是滑稽可笑的,因为经不起被追问可供掠夺的东西从哪里来。资产阶级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大差别,本质上就是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的差别。


关于劳动二重性理论,现在很多经济学家也没有理解。深层的原因在于,劳动产品的价值形式是资产阶级生产方式最抽象,也是最一般的形式,这就使资产阶级生产方式成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生产类型。把具体的东西抽象化,把特殊的东西普遍化,把历史暂时性的东西永恒化,这是最为根本的思维问题。不仅看不见货币资本的神秘性质,甚至出现因果关系思维颠倒,货币主义的幻觉、现代经济学的幻觉等,他们的拜物教都十分明显。因为其他商品都通过金银来表现自己的价值,所以金银成了货币,这是对的,说明了金银转化为货币的条件。但是如果理解为,因为金银是货币,所以其他商品都用金银来表现自己的价值,这就是思维混乱。货币在本质上是一种具有奇特的社会属性的自然物的形式,金银这种自然物在商品生产条件下充当了一般等价物,才具有了社会属性。但在拜物教那里,把金银在一定社会生产关系中获得的这种社会属性,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社会功能,理解为金银本身所具有的东西。


五、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的当代价值


读完文本内容,刘老师结合当下现实指出,当前学界有部分学者认为资本能够自行增殖,这也是一种错误。只有在资本家与雇佣劳动者之间存在剥削与被剥削关系,在商品交换关系中,货币才能发生增殖。之所以被迷惑,实际是混淆了生产要素,物质要素和生产在一定生产关系中具有的社会形式。之所以会混淆,这又与拜物教性质有关。但是批判了拜物教观念,并不能消除拜物教观念。有些学者提出通过批判拜物教观念就能破除拜物教性质,这实际是一种新的幻觉。经济基础决定观念,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是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性质是客观的,观念是被这个性质迷惑后产生的观点。在商品生产方式条件下,拜物教性质是客观存在的,单纯改变观念改变不了拜物教性质,要消灭拜物教观念,还要回到现实的生产生活中。但对拜物教观念的批判并不是毫无意义,其价值与意义在于可以指导人们正确理解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明白了它们的暂时性、历史性,而不是永恒性,我们就可以减少迷惑,更加自觉、能动地去创造使商品生产消亡的条件。


六、结语:学习《资本论》,更要学习马克思如何思维


研读接近尾声,刘老师回顾了这一章的内容,总结了马克思在其中体现出的思维方式,然后强调,学习《资本论》,不仅要学习其立场观点,更要学习马克思如何思维。《资本论》第一章,马克思先从现象层面谈起,然后追问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最根本的东西,最核心的问题,什么劳动表现为价值?为什么表现为价值?如果学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没有思考到这个层次、这个深度,就说明学得不透彻。这实则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运用,是历史发生学,或称辩证思维方式的运用,即辩证法,马克思对商品的分析本质上就是辩证法。






图文:吴地花

编辑:新闻中心 鲍泽林


//推荐阅读//

1.重温经典|马克思主义学院《资本论》精读会纪要(五)

2.重温经典|马克思主义学院《资本论》精读会纪要(四)

3.重温经典|马克思主义学院《资本论》精读会纪要(三)

4.重温经典|马克思主义学院《资本论》精读会纪要(二)

5.重温经典|马克思主义学院《资本论》精读会纪要(一)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