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罗浮校长日书千字文96——同学们在以善至善中懂得道德评价

2017-12-05 李秀伟 罗浮国附


   相约上午的美好时光,我们一起步入罗浮山国学院附属学校的教育天地。每天,李秀伟校长将如约为大家奉上教育的千字文,如果您愿意,我们每天,不见不散。


罗浮山的行为目标

“道德生长”教育:

童年的游戏(四)


有感于还有不少的人投身单纯读经之路上来,屡屡将教育异化为读书、异化为古礼的训诫,诚已离真实的教育越来越远了。


我们让懂教育的人来说一句话,孔子的这句话可能会被称为教育的总则:

 

至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立德树人是中国教育的道,是总归属;在寻道悟道的过程中,坚守德性,依据仁爱,最基础的则是游于六艺之中。我们有理由相信,道德教育,乃至教育,对儿童来说,就是一场童年的游戏。当然,游戏有规则,游戏有深浅,游戏有价值,教育游戏不仅仅是动态的、有趣的,也可能是仪式的、神圣的,不是一般理解的小游戏。


那么,引领学生学做人,培养学生的完整人格,培养未来的大师圣贤,虽然有着许许多的美好期望,却很少有人给出道德教育的系统目标和教育路径,罗浮山国学院附属学校尝试着从九个方面,即“道德标准、道德思维、道德情感、道德审美、道德体验、道德交往、道德评价、道德行为、道德人生”来构建学生的“道德生长”的教育系统,重新定义有道德的人的特征,并试图给出学校教育发展路径。


延伸开来说,“道德生长教育”有这样9个要素(我们今天讲第七、第八个要素,其余将在之后的千字文登出):





7.同学们在以善至善中懂得道德评价


不要忘记,在道德教育的范畴内,所有的赏罚都带有着“罚”的成分,甚至在所谓的“奖赏”里面,“赏”也是相对的,“罚”似乎是绝对的。因此,当代管理学理论越来越淡化以人与人之间比较来进行奖励和惩罚,但这还是不够的。


埃尔菲·艾恩曾经深刻探讨奖励的负面作用:

 

首先,奖励也是一种惩罚。为做好事提供奖品,其强制性丝毫不逊色于威胁孩子做不到(或做了坏事)时就不会有奖品。

其次,奖励会破坏融洽的关系。奖励会在父母和孩子——在这里,应该被定义为奖励者和被奖励者——之间开启一条巨大的鸿沟。

再次,奖励忽略了原因。父母在坚持使用贿赂和威胁上可能无比强硬,但这两种控制行为的方法都没有去关注发生了什么。

最后,奖励会降低孩子们按某种特定方式行事的愿望。无论是提高成绩、收拾房间还是帮助不幸的人,只要孩子们认为自己这么做是为了得到奖励,那么,这种被奖励的任务本身的吸引力就会大大降低。

 

为了达到暂时兴趣激励,或者为了达到可以预见的教育,甚至是为了一种非常可怜的现实性的表现,教育者不得不使用奖励,但是,奖励本身的问题也被艾恩无比深刻地挖掘出来,其实,艾恩的思想里有一个需要调整的取向,那就是将“他人的奖赏”变为“自我的奖赏”,意义就显然不同。


也就是说:到底学生表现好不好,到底我们这个班级好不好,我们的学校好不好,我们希望,是我们的同学们自己来评价自己的,而不是受制于外来的评价。道德赏罚是对人的评价中最难以确定的,但是,一个人的道德感是可以通过个人内心呈现出来的,同学们内心的自由状态,对自己经历的事情的心理感受都是评价的要素,最好的学校在于每一个人都仰望道德标准,而在内心享有美好的个人期待。


所以,在罗浮山国学院附属学校以“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圣贤”来立校,学校的所有道德评价交给学生、老师,让学生在自己的学习中获得自己对自己的评价,让每一个人“因自己内心的崇高而激动”,让每一个人“因自己对自己的判断而心安理得”,也让每一个人“因道德的生长感悟生命的存在”,以此构建以善至善的主体评价文化。


简单一点说:对学生的奖赏就是学生自己的进步,学生本身所做的好事,学生本身所获得的进步,就是对学生的奖励。外在的奖励完全附属于内在的奖励。对老师老说,就是要在学生每一天平淡无奇的学习生活中去寻找每一个人“惊人”的发现,并且要鼓励褒扬这种事件,不是奖励人,而是奖励人所成就的事业,而背后的“人”将会获得极大的满足感。这就是“以善至善”的教育,这就是实现了自我评价的道德评价。


8.在个体关怀中选择道德行为


行为是根本,罗浮山国学院附属学校的道德教育是“中庸而行,与时偕行”的,在两个定位中凸显的是“行”,只有道德行为才是基础教育要的学生道德,但是,道德行为也一定来自于同学们的道德选择,来自于同学们从无意识到起心动念,从起心动念到行为思考,从行为思考到行为选择,从行为选择到行为实施的一个完整过程。当然,这个过程是分析出来的,在同学们做一件事情来说,是一刹那间的,甚至短暂到不经大脑的下意识,就像一个孩子在面前倒地,人们不会思考缘由,会直接下意识地急忙伸手搀扶。但是,这一过程既有与生俱来的善,也有片刻之间的道德选择。


对同学们来说,完整的道德行为的形成过程包含:无序—他律—自律—自由的逐步提升的过程:(1)开始时没有什么道德观念,无法约束自己的行为;(2)在父母、老师的带领与要求下开始有了约束和选择;(3)不需要他人的指导和强制便能够自觉自愿地要求自己;(4)道德行为已经变成一种习惯,一种自然而然的选择。这个过程也就是道德行为的选择从无到有再到无的过程。


罗浮山国学院附属学校的道德教育回归道德行为,也在某种意义上回归了对道德行为选择的教育。这个教育过程的核心叫做:关注个体。关注个体也就成为促进学生道德行为选择和发生的方法论。


每一个学生每一天做什么、学什么;做得怎样、学得如何,都在老师们的视野范围之内。曾老师说:罗浮山国学院附属学校一定是小班化的。学校现在的师生比基本上是一对一的,未来每个班级不会超过二十人。也就是说,一定充分得关注到每一个个体的道德行为,每一个个体每天在做的事情,他烦恼的事情,他成长改变的地方,老师要了然于心。这是个体关怀的第一个层次,叫做都看到。


第二个层次就是看到每个学生的不同。同样的行为,不同的同学做出来,其意义是不一样的,每个同学都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或者是幸福的,或者是不幸的,或者是介于其中而在某个时刻曾被触动过的,包括家庭的完整与否,包括父母与孩子的距离感等等;也存在性格、气质类型的差异,甚至是精神病理上的不同,也包括性别的差异、事件发生时情感的差异等。好的教育,对于老师们来说,就要实实在在地关注不同生命个体在那一刻的反应该如何应对。


我们常常说 国家、集体和个人,其实应该倒过来,我们看到一个个的个体,关注到的每一个人才会慢慢凝聚为一个集体,通过一个集体,凝聚为一个国家。所以这就叫做推己及人。所以说,看学校到底好不好,通过一个个的学生个体来呈现的,这就叫做个体关怀下的道德行为教育。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罗浮国附微信公众号

您就可以了解学校的一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