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罗浮校长日书千字文102——反省超越不完整的自己

2017-12-11 李秀伟 罗浮国附

   相约下午的美好时光,我们一起步入罗浮山国学院附属学校的教育天地。每天,李秀伟校长将如约为大家奉上教育的千字文,如果您愿意,我们每天,不见不散。

学做仁中人的路径(四)




克己:反省超越不完整的自己。


最积极的人生状态是对自己的无限超越,也是来自于自己的反思与改进的。克己、慎独、格物等是人学习、成长、生活中国式过程,只有中国人最强调学习是综合性地提升自己,而不仅仅是运用我们自己的头脑对研究素材进行分析加工。这就有了“克己复礼”“修己安人”等的综合性判断。


什么是“克己复礼”,曾仕强教授这样为我们解读:“克己复礼”的“礼”字,是指礼的本质,也就是我们固有的心性。克制自己的欲望,便能够达到恢复本有的心性。“克己”和“复礼”是一体两面,合起来看,便是我们常说的克复。克复什么呢?把非礼克复过来,使其合礼,便是克复。


非礼勿视,合礼的便要视。非礼勿听,合礼的便应该听。非礼勿言,合礼的当然要言。非礼勿动,合礼的必须要动。只要克去非礼的欲望,就可以回复应有的活动。视听言动,无一不合乎礼的要求,便是立身端正。只要遵守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准则,我们便具有很大的自由,可以扩展自己的生命。所以孔子认为实践仁德,主要靠自己,不能依赖他人。自我觉醒,自我改善,还需要自我提升。这样说起来,克己复礼便是自爱。一个人处处克制自己的不正当欲望,约束自己的不正当行为,便是克己复礼,即是自爱的表现。


“克己复礼为仁”,这样的“克己”就与情感紧密关联了。朱小蔓教授通过对“情感与智能”、“情感与知识”、“情感与认知学习”、“情感与教学活动”的解剖分析,得出了“逻辑—认知与情感—体验”共同构成完整的教育过程的结论。其主要的观点是:


(1)潜能或智能的结构包括情感思维活动形式与情感方面的能力;智能不仅用做科学目的,更用于人生把握;从潜能到现实的智能必须有情感的参与和支持。


(2)情感不是作为获取客观知识的工具,相反,情感是作为本体,作为与逻辑知识同等的效价,甚至是以先行的方式出现的,它本身标志着承载知识的主体的生存状态、生命质量。


(3)情感可以作为主要的非认知因素,制导着认知学习,它以兴趣、愿望、热情等形式构成学习的动机,在学习过程中起着驱动、诱导、调节的作用,也可以通过 50 30303 50 15267 0 0 3079 0 0:00:09 0:00:04 0:00:05 3079情感的活跃把握客观世界。


(4)正是积极的有导向性质的情感运动,才使教育活动不仅具有传递人类民族文化遗产的功能,而且成为培养个性精神的过程。




在一般的教育观念上,对儿童是从“不能做什么”开始进行约束、规范乃至控制的,这就是“克己”的教育基础观念,虽然是一种外在的规训,但因为我们有“克己”后的“复礼”,就是的情感得以进入,也就将“克己”作为人的主动行为方式,作为人与这个世界的利欲、诱惑、取舍进行对话的行为方式。


乔辛·迪·波沙达有一本书叫《孩子,先别急着吃棉花糖》,书的创作源自斯坦福大学关于“棉花糖效应”的研究,实验是:将孩子单独安排在一个屋子里,给他一个棉花糖,说如果坚持15分钟不吃它,你就可以再得到一个棉花糖,孩子们有两种表现,一种是坚持了15分钟,另一种是没有坚持到15分钟就忍不住吃掉了。等10年乃至20年过去,科学家们重新采访这些孩子,发现等待了15分钟后的孩子在长大后都非常成功,事业稳定,小康类型,而没有等待15分钟就吃了的孩子,长大后都事业不稳定,生活幸福度低。


罗浮山国学院附属学校将“克己”作为引领同学们超越道德标准,实现自我控制,从现在的心性开始丈量未来,定义人生。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罗浮国附微信公众号

您就可以了解学校的一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