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贴丨卢亮辰:直面挑战,全心投入——中央、国家机关岗位经验分享
编者按
未名湖是一片汪洋,每个人都会在这里邂逅更优秀的自己,关注那些对我们的学习生活有着榜样意义的前辈,从他们的故事中学习人生的选择和人格的魅力,在对话中体会北大人的力量和丰富的思想内涵。
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了北京大学法学院的优秀毕业生代表卢亮辰师兄,与我们分享他对于求学、求职的感悟。卢师兄是北京大学2017级财税法方向的法律硕士,目前就职于某中央机关。在本文中,卢师兄从校园经历、职业选择、工作状态与感想三个方面向我们讲述了自己的经历与收获。他认为,在求学途中,需保持自知的状态,有针对性地寻找实习并提高自己的能力。卢师兄还结合自己的求职过程分享了职业选择的思考方向和路径。最后,卢师兄分享了他工作以来的感触,并向大家表达了“敢于折腾、不怕麻烦”的鼓励。
希望每位读者都能从中得到启发,勇敢踏上自己的征程。
人物介绍
卢亮辰,北京大学2017级法律硕士(财税法方向),某中央机关选调生。
Part1 校园经历篇
Q1
卢师兄在北大度过了3年的时光,想问问师兄,你觉得北大带给你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
收获的是一种自知的状态。这种状态包含两个维度:第一是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一方面我们身边有比我们天资要聪颖的人,也有比我们更努力的人;另一方面我们更不要混淆了平台的资源和自己的能力,在学生时代,我们之所以能多获得一些瞩目和重视,不是因为我们真的是同龄人中最优秀的一批,而是因为北大是最优秀的大学,学校给了我们很多加成而已,所以要时刻提醒自己别因虚荣心迷了眼,否则从考入北大那天,就是人生开始走下坡路的开始。因此谦虚是首先要铭记的态度;第二个维度是也不能不把自己当回事。北大是一个很推崇多元价值的地方,且能够给予我们许多出彩的机会。因此,无论多么小众的爱好,都可以让你在“园子”里找到立足之地和志同之友。大家可以凭借任何特长来获得认可,如果像我一样没什么特长,也可以在学生工作和志愿活动中收获满足。我认为这对于培养自信是很关键的,特别是在和一批优秀的人一起共事的过程中,能学习到很多东西。
Q2
想问一下卢师兄,如何来正确看待实习这件事呢?请问师兄觉得该如何平衡学习与实习之间的关系?那您觉得您所参与的这些实习对于您当前在体制内从事的工作有什么帮助吗?
我并不赞同把实习看得特别重,甚至影响到自己的学习主业。我们选择实习的时候可以把握三个原则。第一,不必担心没有实习做。特别是对于北大的同学来讲,实习机会是很多的。特别不要只囿于投递简历的传统方式,因为很大概率投不中,过程也很浪费精力。如果想更有效地找到自己心仪的实习,可以通过专业领域去切入,看看自己的一些师兄师姐或者老师有没有内推的机会。第二,不是因为有了实习才优秀,而是优秀了才有实习。在校时光很宝贵,最有性价比的事是尽可能地发掘校园里的学术资源或其他综合性资源。即提升自我核心竞争力,这样才能保障找到更高质量的实习。第三,实习要以质量为导向而非数量。不同的人对“质量”的定义不一样,我个人特别看重一份实习能否让我学到新东西:比如我当时在冬奥组委做了一整年的实习生,这份实习看似和我的择业不直接相关,但是我至今很庆幸能有机会参与奥林匹克事业、了解体育领域实务。只在单一的领域学习、工作,多无聊!而且当你踏踏实实地去做喜欢的事情时,可以结交很多前辈和朋友,在择业方面获得更宏观的指导和启发。以上这三点总结成四个字便是:不要盲从。别的同学作出某个选择,很可能是经历了慎重的思考和缜密的规划,甚至依托了特别的资源,如果看别人干啥,我们就干啥,在实习的过程中如果根本不知道自己喜不喜欢,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便成了无效的时间利用。无论是择业还是生活中的其他方面,都不是单车道,我们不要总想着去追赶别人,否则很容易脱离自己。所以千万不要盲从,大胆一些、个性一些。
Q3
卢师兄你认为在校期间应该注重积累哪些技能或能力呢?那应该如何去积累这些技能呢?
我认为外语能力和信息搜集能力对找工作特别重要。很多工作只需要最基本的沟通协调和业务处理技能,难的是需要使用外语来完成。所以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帮大家更容易地地找到心仪工作,或者在现有工作中开辟更多新路径。而信息收集能力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更是至关重要,很多事情不需要我们记得,只需要我们知道去哪找。一般信息收集都是由粗到细,比如我当时投国企简历时,先找到了所有实业类和金融类企业的名单,逐个查找其官网信息,有了初步了解后,再通过智联招聘、麦芒求职、金融小伙伴、国企招聘网以及学校和学校就业办公众号作补充。还有,复习国考时,咸鱼上的海量资料对我帮助也很大。
具体到我目前工作所需要的能力,我认为体制内需要锻炼的能力贯穿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比如一定的文字功底,以及细心、耐心的性格。这都是我们日常需要慢慢磨练、积累的。机关的工作整体上不难,难的是怎么样长期坚持把较为琐碎繁杂的事做得精致,避免因大意而出错。
Part2 职业选择篇
Q1
请问卢师兄在求职的过程中最大的感悟或者体会的最深的事情是什么?有什么是特别想和师弟师妹分享的经验?
第一,拿到手里的才叫选择。有的时候不要过分焦虑,不知道自己未来要去做什么工作、要去从事什么领域,这些问题可以考虑,但是时间节点不要太提前。要先去着手准备一些具有共同性的东西,因为不同的工作有些东西是相通的。比如做国考的复习题,其实也可以帮助面试或参加一些企业、事业单位的笔试。等进入下一个阶段,拿到某些心仪的offer时,再去做真正的选择。第二,有舍才有得。由于时间有限,不可能每个工作都参加它的笔试、面试,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进行优选。优选的办法有两个,一是排除法,某个工作有没有让你特别不能接受地方,包括工作业务领域、心仪的城市或工作环境等。如果其中有一个要素是你所不能接受的,那么就可以大胆地排除这个选项。二是类别法,不太建议备选offer都是一类的,除非择业取向已经非常明确。建议在机关、事业单位、国企、私企等不同类别中都去投一些简历,别太早给自己设限。至少可以将自己选择的主动权拓展一些。第三,择业是个信息战。所谓选择,一定是基于对每个选项有有充分的了解上的,如果存在信息失衡,那不是选择,而是朴素的心理依赖。建议多和身边人真诚交流,别把同学当敌人,很多信息都是交流出来的。还要随时注意信息的整理和汇总。建议大家在找工作时给自己建立一个文档,把所有投过的企业或者是曾经关注的信息汇集起来,通过对比往往能发现更明确的方向。
Part3 工作状态、感想篇
Q1
请问卢师兄从参加工作到现在您觉得有什么收获能跟我们分享一下吗?
第一,切忌甲方心态。自己还有很多不足,要学习的内容太多了。我也经常提醒自己要谦虚谨慎,不要混淆平台资源和个人能力,要平等真诚地对待工作中接触到的各类人群。第二,避免用简单的二元视角看问题。我们在学校里接触到的东西比较简单、纯粹,很容易陷入到非黑即白的评价体系。但很多时候需要用辩证的或多元的视角考虑问题,不要把问题想象的太简单。比如我以前认为机关里的某些做法是形式主义,但亲身经历,才明白效率永远不是政务工作的唯一追求,有时安全性和权威性更重要,此外,平时不讲纪律,关键时刻必然会掉链子。第三,不要混淆进取和功利。我们刚毕业的学生初入职场,确实有冲劲、有干劲,但若这种进取心过于极端,就会形成功利心态。我们要做的是把这种热情投入到钻研业务上。我觉得,工作以来最大的感受就是要对自己的工作负责,踏踏实实把工作做好,用搞研究搞学术的心态对待基础工作,其他的方面并不是我们需要过度考虑的东西。
Part4 学长寄语
Q1
访谈最后,请问卢师兄有对师弟师妹们的建议吗?
别过早给自己设限,要不怕“折腾”,勇于突破舒适圈。在校期间,要勇于打破路径依赖,多去尝试一些不同的生活状态,别让自己太安稳,这样才能给自己的未来多争取一些选择。在 “折腾”过程中,必定会对自己认识的越来越深刻,知道自己真正想要做什么。丰富审视问题的视角,拓展自己的人脉资源。此外,无论是对于哪种选择、哪一阶段,都要全身心付出,只要真的用心付出,就没有白费的功夫,这段经历没准儿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就能帮上自己。
经验贴召集令
法学院就业办公室微信公众平台“pkulawjob”现在面向各位毕业生同学征集经验贴。如果你在求职、升学、实习等过程中,有想和大家分享的经验、感悟、方法技巧,欢迎你向我们投稿,我们会择优在平台上进行推送。
往期经验贴可以点击公众号的“你是学生”栏目-经验贴汇总进行查看。
来稿请发送至就业办公邮pkulawjob@yeah.net,邮件请以“经验贴+姓名”命名,经验贴一经选用,将有纪念品相赠。
采访:赵 磊
文稿:赵 磊 李林蔚
修改:刘传泰 吴笑铭
排版:李默涵
编辑:梁宏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