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乡村,我们进行不一样的学习——偏岩游学Day2

高2020届新生 蒲公英泉源教育 2024-03-19

偏岩七日游学

·2·


第二天的小组们

依然早早开始了活动

河流组进行了最辛苦的一次路程

学校组一大早就开始了头脑风暴

农场组研究了生态农场

而民俗文化组

了解了不少民俗传承的内容……

古镇黑水滩河治理的现状与未来


美丽的蜕变:从黑水滩河到竹溪河


同学们笑谈说,河流组是最累的,这一点也不夸张……这不,清晨当其他组还未集合时,我们已经在蒙蒙细雨中逆流而上直达黑水滩河上游--胜天水库——胜天嘛,取自人定胜天。



水库的大坝由巨石砌成,十分壮观,如同一个水库的守护神。周围树木青翠,青山绿水,偶尔还能听见山间的鸟鸣声和昆虫的窃窃私语。虽然这座大坝看似巨大,但其实它是建在峡谷的最狭窄处。张老师说,有坚实的坝基,选择峡谷的最狭窄处以减少工程量,上游要有足够大的储水空间等是建坝的三大条件:这可是多年来高考最常考的点之一哟……很显然,没有任何一个人会忘记这个知识点啦。

 


走过一段山路,我们见到了真正的胜天水库。首先印入眼帘的是层层叠叠苍翠的山峦,环抱着一潭绿水。早晨的云雾仍未散去,弥漫在远处若隐若现。倾心在湖光水色之中,你就会发现想象力的苏醒与跃动。所有的同学都窒息于这里的美,甚至想马上去水库里划个船。

 


从水库返程,我们见到了一座石拱桥。与其他石拱桥不同的是,它有九个桥洞!这其实很罕见,但由于这儿的洪水冲击力巨大,所以无奈只能打九个洞来保这座桥的平安……

不过桥底的孔由于过大,承重方面会有些缺陷。同样,这儿也有着在下游很难见到的几十吨巨石。他们稳稳地“扎根”在大坝前,看着好像从来没移动过。张老师说,这些巨石其实都是被洪水冲下来的,我们简直不敢相信——洪水的冲击力竟然能让如此大的石头乖乖滚到这里,实在惊人……不然怎么叫“洪水猛兽”呢!

 


张老师在介绍完这些巨石后,又抛给我们了一个大问题——这个水库在建造时,其实有一个缺陷。洪水来临时,上游会带来大量的泥沙和巨石到水库中并沉积在水库中,可当水库放水时,却只放了水。这样一来,水库的有效库容量会越来越少,最终废掉。这个问题是多年来一直没被解决的难题,需要我们仔细去思考和分析。


但让人费解的是,如果上游水库的水如此清澈,为什么下面的黑水滩河在之前会如此脏乱?这肯定不会是水库的问题,“凶手”另有人在。


一路向下游走,我们发现了两条黑水滩河的支流。这儿的河十分狭窄,原本的河道早已被碎石和煤炭厂的烟囱管霸占,水下清晰可见大量的黑色石头——煤矸石。这里的水质明显比水库要差一些,但根据领队的当地老师说,这儿以前流的完完全全是黑水,因为这儿的支流上游都连接着煤炭厂,污水全部都通过它流入了黑水滩河……两条支流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导致原本清澈见底的河水,在流入嘉陵江之时变得浑浊不堪。经过公众河流保护文化中心的整改,河流渐渐淡开了黑色,变得清晰了起来。

 


但是河流中的生态仍不容乐观,河流两岸的人工渠化隔断了岸上和河流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流。无数的生物无法进行正常的取食。青蛙无法跳过堤岸获取虫子,两岸的营养物质也不能进入河流。现在黑水滩河就只是单纯的水的汇聚,我们希望不多久的将来,河流会重新焕发生机,恢复活力。



原来黑水滩河的名字,其实是源于这两个支流!再加上,下游的居民更多,所以在文化水平不高的这里,生活垃圾统统喂给了河水……所以生活垃圾、煤炭厂,是这里严重的污染物。


其实那一天余老师跟我们分享了很多他在这里做的事——建立公共垃圾站,分类收集干、湿垃圾,用资金帮助村民们建了水池,带领大家治理污水等。


当然,村民们也有冷嘲热讽、不愿配合的。余老师说,刚开始时,不少人说垃圾站肯定要垮,还说垃圾站都是用竹子建,肯定又是政府给了很多钱,你们为了节省才这么做的……但现在,大家可以看看黑水滩河的模样:

 


村民已经将它改名为:竹溪河。是啊,如此清澈秀丽的河水,只有这样的名字才配得上它呀。


沿途中的改善和转变让我们心中都惊喜不已。谁不爱看青山绿水环绕的乡村呢?谁不爱成群白鹭与鱼们在水中的灵动身影呢?


随手摘下一根狗尾草,下午的阳光正热乎。我们回到“归乡”民宿,开始了今天小组的总结讨论……   




从阿宝农场的发展,

看古镇生态农业的现状与未来


今天我们来到了偏岩,古镇的民俗文化研究会。

在这我们采访到了研究会的创办人欧代群老师,以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彩扎的手艺人唐亁太,在这听他们讲述当地的故事,学习民俗文化。


偏岩古镇民俗文化研究会


“为了留下古镇的民俗文化,让来古镇的人都有些收获,我们创办了这个组织。”欧老师这样告诉我们。


 来偏岩写生学生的作品《偏岩街景》(版画)


为了偏岩古镇民俗文化研究会的成立,欧老师做了很多工作,发掘搜集民俗文化,通过对古墓、古道以及古寨的研究,去还原当地的历史,为此他还专门写了一本介绍古镇民俗文化的书---《古镇老侃》,但因为没有资金,无法出版,只能自己简单印刷,以做内部交流之用。


《古镇老侃》


在欧老师的执着努力下,偏岩古镇民俗文化研究会终于成立起来了。不少偏岩古镇中的传统文化、工艺也通过研究会的发掘得以浮出水面,被外界所认识了解。整个研究会从最初的几个人,发展到现在四五十人,从彩扎、舞龙到铁匠工艺等各色各样的民俗文化人,都加入到这个研究会中。


研究会年会合影


Ⅱ-40号非遗“偏岩耍锣鼓”


重庆市北碚区非遗“陈氏铁匠铺”


“陈氏铁匠铺”


我们采访的唐老师正是研究会中的一位非遗传承人。

唐亁太,是“唐门彩扎”第五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彩扎”属于中国传统手工艺术,用竹备篾子作骨架,通过艺人巧妙的构思和娴熟的技艺,扎制成各种各样的东西。其源始最远可以追溯到唐宋时代,真可谓历史悠久。


“唐门彩扎”唐乾太


而唐亁太老师所传承的唐门彩扎则是兴起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是偏岩地区最负盛名的一种工艺品,作品都以水八仙(龙、虾、蟹、龟、蛙、鲶鱼、鲤鱼、蚌壳)为主,每一种作品都融合了当地的民俗文化故事。


作品水八仙


“除了我亲自制作,在偏岩都没法做出一个龙(彩扎),这项工艺就要绝迹了。”唐老师对这门手艺未来传承的态度并不乐观,而唐老师很可能就是唐门彩扎最后的传承人。


唐老师对传承感到无奈


非遗的传承是个大问题,不受重视、资金匮乏便是大多非遗传承的通病,而我们的偏岩古镇民俗文化研究会则面临着更多的挑战。研究会的会员大都上了年纪,八九十岁的老人居多。这些老人思想就没有那么前沿,因此不会做什么宣传,非遗得不到外界的关注。


“需要的时候没人,不需要的时候又有人。“欧老师说道


谈到资金和未来的问题,欧老师与唐老师的脸上只剩无奈,如今很少人能够到这么一个偏远的古镇,静下心来去感受这个传统文化的内涵,更没人愿意没有理由的就来做这样一个没有什么市场价值的事情。


研究会的老人们


说到政府方面的支持欧老师同样是无奈,为了经济的发展,偏岩也少不了各种开发和改建,比如太老的古楼需要拆除、新的道路修建涉及到破坏古建筑等等,虽为此研究会多次跟政府方面去交涉,但更多时候还是为了经济的发展的大局妥协了。


民俗文化的传承始终还是一个大课题,我们需要去做更多的探索和实践。明天我们将会继续深入报道,请各位继续关注。



偏岩古镇的民俗文化传承

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偏岩古镇的生态蔬菜与水果种植



今天上午我们开始第二天的偏岩游学,阿宝农场的负责人胡叔叔带我们在菜园里领略了一番风光。


我们首先来到了一块倾斜的菜地。据胡老师讲,这些蔬菜都是用的生态种植法种植的。在这些菜上面看起来像草一样的东西叫做牛蒂,当它烂掉的时候就可以滋养土地了让泥土可以保持肥性。另一面就是种植红薯的土地,可以很清楚的看到红薯是分成一列一列的。在每一列的间隔都相等,大片的果叶上还沾着不少露水。



再往前走,几个挂在藤上的丝瓜映入眼帘。丝瓜表面浅绿浅绿的,它金黄的花在绿色中格外显眼,身上有密密麻麻的小细毛,看着软乎乎的,握在手里其实还有点儿扎呢!


转身一瞧,一颗结满果实的树正伫立在我们面前,原来是核桃树!众所周知,核桃是补脑的。几乎每个人都吃过,那核桃里的仁让人回味无穷。核桃有着光滑而翠绿的皮,这让我想到了板栗,他们的果实都是被绿色的果皮包裹着,让我们不解的是明明核桃就已经很硬了,它们还要用果皮包裹着自己的果实,也许这就是它们生存的秘籍吧。


弯下身子,看见一丛丛绿色的小苗,这是韭菜。吃惯了绿色的段状韭菜,但是你们见过韭菜的花吗,一朵朵白白嫩嫩,俏皮可爱。



然后我们见到了对于我们来说较为奇怪的藤蔓,葫芦大家也许都知道,葫芦枝条开展,分枝少。叶丛生,2-5枚,大小不等,裂片圆形。花冠钟状,微弯,淡绿黄色,具有褐色脉纹,裂片5,不等大,花冠夜间开放,发出一种恶臭气味,蝙蝠传粉。果卵圆球形,浆果,无毛,黄色至黑色,果壳坚硬,剖开可作盛水的瓢。


真是有趣啊,有那么多我们看似熟悉的植物,实际上他们原本的样子却让我们觉得出乎意料!亲近自然总会有那么一种新鲜感,实在是让我们收获颇多,更打心里想要保护土地的每一分一毫。




入学咨询电话

颜校长:18323095918

索老师:17308395390

周老师:15123967302

张老师:17308395391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