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市场不是永远吃不饱的贪吃蛇:建筑业市场需求总量的临界点正在到来,2018不会有更高的总量!

2018-03-01 基建通

基建通

基建领域大数据典范,招中标信息免费查看!

关注


跨入“十三五”,中国建筑业走进重大变革期,在国家政策的引领和行业需求的推动下,在转型、改革、发展主基调的指引下,建筑行业稳步走过了2017年。


从宏观经济角度来看,过去的一年是不断被颠覆的一年,也是不断创新的一年;不管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是发展方式,在这样频繁的迭代变化中,所有行业都会随之而改变,而作为传统行业的建筑业更是备受挑战。




2017建筑业整体情况

2018年1月1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17年全国经济运行情况。经初步核算,2017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827122亿元(首次突破80万亿),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9%。备受业内人士关注的建筑业总产值数据也同时公布,2017年,全国建筑业总产值达213954亿元,同比增长10.5%。

2017年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631684亿元,比上年增长7.2%。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140005亿元,比上年增长19%,增速比1-11月份回落1.1个百分点。其中,水利管理业投资增长16.4%,增速回落0.6个百分点;道路运输业投资增长23.1%,增速回落1.5个百分点;铁路运输业投资同比下降0.1%,1-11月份为增长0.5%。

各地区投资额分布图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东部地区还是处于引领地位。其实这和东部地区特别是江浙沿海一带民营经济比较活跃、企业家思维比较超前也是有关系,比如杭绍台就是民资进入基建领域的典型的代表《链接:首条民营控股高铁建设权之争尘埃落定,铁总赢了!设计院三大巨头笑了!》,虽然最后的建设方式没有按照原先的方案,但是杭绍台的每一步都可谓具有先行者的角色。再比如,中国首条“超级高速公路”--“杭绍甬高速公路,也叫杭甬复线”即将开建,充分说明了基建和经济之间作用和反作用的关系。

从项目隶属关系看,中央项目投资23552亿元,比上年下降5.7%,降幅比1-11月份收窄0.1个百分点;地方项目投资608132亿元,比上年增长7.7%,增速回落0.1个百分点。

为什么在分析建筑业的时候要结合2017整体经济情况,因为建筑业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讨论建筑业的前提离不开经济,正如一个国家“军事是为了政治服务,而政治是为了经济服务”。从本质上来说,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最终动力,而作为基建投资,同样是为了经济,最终还是为了刺激消费。


那么说到投资、消费,就不得不提到“债务”,因为任何投资、消费都是在“债务能力可控”的前提下进行的,同样的,这也是基建投资策略的大背景。

大背景:债务

2017年12月18日至20日在北京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说法,会议还提到削减工业产能过剩、控制货币供应等等,但会议的报告却没有着重提到中国债务的问题。我们都知道,一般来说中国经济有个不成文的规律,那就是在最高级别的会议里,提得越少(甚至基本不提)的事情,实际上越重要。然而恰恰就是这个“有意被忽略”的债务问题,却最有可能成为今后中国经济的一颗定时炸弹


一般而言,我们把债务分为地方债务和企业债务。地方债务又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发行的债务,二是2014年以后升级地方政府代理县、市级政府发行的债务。两者当中,风险级别更高的是地方融资平台的债务。


那么在十九大报告里也明确指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未来5年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并且会议再次强调“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要使宏观杠杆率得到有效控制,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增强,防范风险工作取得积极成效”。然而,历次的基建投资膨胀都积累了大量的地方政府性债务,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台高筑,部分企业通过明股实债和各类债务融资参与PPP项目,提高企业杠杆,面临潜在的经营风险


当然了,政府层面的债务,政府会有相应的对策。例如:停建、缓建一批政府过度举债的项目,坚决叫停包头地铁项目和呼和浩特地铁3、4、5号线项目,全面梳理在建和计划建设的政府投资项目;化解政府债务、银行不良贷款和农村牧区高利贷,明确提出从2017年起,争取用3年时间把政府债务率降到合理水平。

说到地方政府债务,在2018年1月3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自曝家丑”:自治区政府财政收入虚增空转,部分旗县区工业增加值存在水分。这也是继辽宁之后第二个主动承认财政统计数据造价的省份,看到这大家也就好理解为什么要叫停那几条地铁线了吧(因为地方政府确实没钱了)在内蒙古之后是天津滨海新区,将2017年预期的1万亿GDP直接挤掉1/3,调整为6654亿元。


也许有人会有疑问了,地方政府为什么要给GDP注水呢?

其实这和中国过去一段时间里“唯GDP论英雄”的考核机制有关系的,政府给GDP注水肯定是有政绩动力的,这里咱们就不细说了。


那他们为什么要在这个时间点自曝丑闻呢?

这里大家需要注意了,就在2017年12月23日,审计署公布《财政部关于坚决制止地方政府违法违规举债遏制隐性债务增量情况的报告》,财政部给地方政府撂下了三句狠话:

1

坚持中央不救助原则,做到“谁家的孩子谁抱”;

2

坚决打消地方政府认为中央政府会“买单”的“幻觉”;

3

坚决打消金融机构认为政府会兜底的“幻觉”。


用辞之狠可谓是前所未有的,当然了这也是危机前的警示。言外之意就是,老路子走不通了,别想着祸闯大了还有老爸给你兜底,子债父不还。


(以下为通哥YY,如果预测成真,纯属巧合)

他们此时自爆丑闻,意在埋下伏笔,给自己找台阶下。因为你要知道,在中央发话决定不兜底之后,有钱还债的地方则想办法勒紧裤腰带过日子;没钱偿债的地方,已经做好了赖账的准备——比如,主动承认数据造假,到时候不是不想还,是真的还不起了!

因为地方政府在债务扩张的时候,都是在对赌中央财政肯定会在债务泡沫破灭之前为其兜底。就像很多商业银行不顾债务风险,以为有国家兜底,没想到银监会出台了《商业银行破产风险处置条例》和《存款保险条例》,意味着国家不会给你兜底,银行也会破产倒闭。


通哥温馨提示:从上面的事例也给建企提了个醒,对于一些投资大,回报周期长的项目(特别是PPP项目),事先必须留意当地政府财政情况,否则建企可能会面临巨大损失。


至于企业债务,通哥之前的文章就提过了,例如以中城建为代表的《链接:狼来了!第一个被干掉的会是中城建吗?》,就是典型的企业债务违约。要知道中国企业债务占总体债务比例目前而言是可控的,但是在未来两三年内将可能上升到200%,特别是在建筑、房地产、采矿、钢铁等领域存在较大风险。同时也进一步证实了通哥当时的预言,2018年将会是地方债和企业债的元年,也是现金为王时代的来临。


2018建筑业投资主基调:下调

从国家统计局、基建通大数据统计分析来看,在2017年各大类投资中,唯一高于投资整体增速的是基建投资,但是10月份基建投资已回落到15.85%,也是连续10个月的增速回落,基建投资对总投资的稳定增长作用仍在减弱。


其次2018年1月2日,中国铁路总公司召开了2018年全路工作会议。2018年全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安排7320亿元,这也是自2014年以来,铁路计划固定资产投资额首次低于8000亿元(2014年年初目标为6300亿,此后陆续提至8000亿元)。那么2018年铁路固投目标下调至7320亿延续了目前中国经济政策中的两个重点:债务风险控制以及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综合上面的债务背景以及之前通哥发布的《链接:2018基建领域10大风向标,建企必看!》,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说2017是基建的最高点,而2018年基建投资增长率会下降甚至是负增长,但是基建“余温”犹在。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意味着在新常态下,中国建筑业真正进入了存量竞争时代。


建筑业竞争格局

2017年各大房企的成绩单也相继出炉:碧桂园以5500.1亿元的销售业绩位居榜首,万科和恒大分列二、三位,销售额分别为5239亿元和5131.6亿元。


对比之下,2016年全年达到千亿元销售额的房企有12家,而2017年这一数字达到17家。此外,2017年共有136家房地产企业销售业绩超过百亿元。在近30家公布2017年销售目标的房企中,共有22家完成任务。不过,虽然不少品牌房企能够完成销售目标,但对大部分中小房企而言,其生存压力在进一步增大。


除了集中度的进一步上升,房企中还呈现出500亿元的分水岭。超过百亿元的企业演变成五个明显阵营:5000亿元以上、1000~5000亿元、500~1000亿元、300~500亿元和100~300亿元。其中,1000亿元以上、500~1000亿元级别企业数量稳步增长,而300~500亿元、100~300亿元阵营的企业数量则略有减少。


大型房企积极扩大规模、销售额再创新高,而500亿元以下房企竞争优势逐渐减弱,最后只有不断被收购,房企间“强者恒强”的竞争法则已成定局。


房建整体来看在下滑,基础设施却在增长;大量民企在严重下滑,大量国企在快速增长。如上市国企中的中国建筑2017年营业收入达2200000000000元(不用数了,是两万两千亿元),同比增速达19.4%,在数字上也反映出建筑领域“国进民退”的现象。另外在之前通哥发布的《链接:民营千亿俱乐部没有建企:50家民营建企登2017年中国民企500强榜单,比2016年少9家!》也佐证了这一现象。 


其次就是从这些企业上市高管年薪上也能反映出一些信息。例如:房地产上市企业中,高管个人获得最高的报酬,最高1200多万、最低20多万,极差1200多万;房地产行业高管薪酬两级分化严重,大型地产企业高管薪酬过千万,而仍然有不少地产企业高管薪酬在20、30万。而建筑企业(基建领域)上市企业中,高管获得最高的报酬,最高300万元、最低11万元,极差289万元;建筑行业高管薪酬虽也有较大的差异,高者在百万级别、低者在十万级别,但是与房地产行业相比,还是总体均匀分布。这里通哥之前也发布《链接:13大上市地方建企最新高管薪资公布,哪一家高管的收入是你订下的小目标?


建筑上市企业的高管薪资极差较小,这与建筑业行业本身发展的稳定性有关。当前,行业竞争加剧了市场资源的争夺,于建筑企业来说,如何拓展基建市场、抢滩PPP项目、赢得政府的支持、扩大项目规模是使企业变得更大、更强的关键所在。与房地产企业相比,建筑企业在政府资源的争夺战争上更为激烈,与政府的合作不仅能获得大量且稳定的项目、维持企业发展规模,更重要的在于政府背后所带有的一系列的裙带效应。房地产行业两极分化严重,基建行业总体均匀分布。因为房建领域是一个市场竞争比较充分的领域,所以房建领域的竞争格局能够普遍代表建筑业的竞争格局。


人才结构方面

很多网友在《链接:说好的工程师梦想,怎么就成了一个技术员?》里抱怨的:如今工程施工员的待遇没有以前好了,地位也没有以前高了,随随便便一个二本学计算机的程序员刚出来就能达到十几万的年薪。


其实通哥觉得这是正常的,因为从宏观角度来说,社会资本投资已经不适合继续加码在基础设施的投资上了,无论是效率、市场空间以及未来负债,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磅”,都存在着问题。比较理想的投资方向,应该是有利于实体经济减成本、增实力的方向(即提质增效)。


如: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AI、军民融合、战略新兴产业、乡土产业、生态环保产业、年轻人比较喜欢的消费科技、以及雄安新区的建设等等。我们要知道,首先富裕的肯定是资本最先触及的那波人,如今物联网、共享经济、大数据、云计算、AI等风生水起,各种资本及热钱涌入,那这些行业里的从业者肯定是最先受惠的。就像十几年前,工程师如现今程序员一样受人追捧,因为那个时候国家大力扶持建筑业,那建筑业从业者肯定也是第一波受益的道理一样。


当然了我不否认,目前市场也存在着非理性。比如你一个做工程的,哪怕企业做的再大,投资人对你也不会太感兴趣,但是你的企业只要跟人工智能、AI、物联网、比特币等高精尖新鲜词汇沾点边,哪怕是亏损的,人家也追着你要投资。但是即使这里面存在着一些非理性和泡沫,我觉得也是一个必经的阶段,因为市场就是这样。


政策方面

2017资质方面,可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惊天大变”!建筑业信息化用于施工现场、淡化工程建设企业资质、强化个人执业资格,简政放权,营改增、保证金、招投标、全国社保联网、信用招投标数据共享、四库一平台、职业资格简化、建筑业资质动态核查等,各项政策都在建筑业掀起巨大反响。


通哥在《链接:28个文件通知、8大方向、迄今为止最全的政策盘点,2018建筑业风向全在这里!》里对2017年政策领域做了一个盘点。通过盘点,我们可以看出相关部门在资质政策改革的方向为:“数量上在做减法,管理上在做加法”。


例如针对建筑业资质管理中存在的行业垄断、大量挂靠、增加管理成本等问题。2017年,国家一方面在资质的数量上做减法,围绕淡化企业资质、强化个人执业注册资格,取消、合并一部分资质;另一方面,在管理上做加法,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并鼓励采用智能化提高审批的效率和质量。


另外在特级企业数量方面:已从多年前264家激增到近400家(截止12月31日,特级资质企业总数已达到398家),《链接:227家单位、241项特级资质,6家建企问鼎“四特”、21家跨入“三特”,2017谁是资质大赢家?》。


表明特级企业的含金量已大不如前,从上一轮的要把264家砍到50家以内,到现在马上快要突破400家,主管部门的管理思路确实已起了大的变化。弱化资质管理方向是对的,市场化优胜劣汰才是根本。然而在这样的政策导向下,还有这么多建企唯资质至上,说明企业家在国家政策指导方向上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同时也反应了企业家的转型思维是否敏捷。


机械指数方面

我们都知道机械行情是基建的风向标,而挖机指数更是基建热度的“晴雨表”。2017年,挖掘机销量翻番,其他指标如开工时长等数据,也反映着挖掘机这一年不俗的市场表现。火热的行业背后,更是中国经济回暖,出口升温等宏观条件的不断改善。


根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挖掘机械分会日前公布的数据,2017年纳入该协会统计范围的25家主机制造企业,共计销售各类挖掘机械产品140303台,同比涨幅为99.5%。2017年也成为继2010年、2011年之后挖掘机销售历史上的第三高点。

数据来源: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挖掘机械分会

从不同地区来看,2017年西部地区销量大幅领先东部、中部,但涨幅略低于中东部华东、西南和华中地区占据国内主要市场。华北、东北地区复苏明显,受钢铁、煤矿等行业的复苏、京津冀一体化战略深化、天津全运会基础建设施工和雄安新区建设规划逐步落地等利好及2016年低基数效应,市场增长明显。但受到“2+26”环保政策影响,销量涨幅相比前三季度有所下滑。

数据来源: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挖掘机械分会

根据小松官网公布数据,近一年小松建筑机械平均作业小时数变化情况与分会调查统计数据基本一致。设备平均作业小时数的提高,反应出下游需求的增加,并给市场需求提供稳健支撑。


综合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环保政策、存量设备更新需求、采矿业投资、房地产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化建设等因素及挖掘机械市场动态,未来三年,市场将保持平稳过渡发展态势。


总结

如果把建筑业作一个恰当的比喻,那么它就如一个装水的桶。以前只要努力总会有项目,总是能够生存。但是今天情况如何?


海绵城市、地下管廊、装配式建筑等就是一个全空的桶,空间无限,但谁来付钱、怎么付钱还有待商榷;


高铁、高速公路、轨道交通是半满的桶,但灌水的人很多,灌水的速度也很快;


最大的桶当然数房屋建筑,桶装了 80%,未来空间还是很大,但装水的速度正在放慢;煤炭、钢铁、水泥等桶的水已经外溢,去产能的领域,几乎没有多少空间了,除非创新调结构。


市场不可能是永远吃不饱的贪吃蛇。建筑业市场需求总量的临界点要么已经到来,要么正在到来,不会有更高的总量。


END


来源

基建通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



通哥精选

↓↓↓点击“阅读原文”,快速掌握矿山赚钱的秘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