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俄乌冲突:坦克时间VS比特时间

郭巍青 赛格大道 2022-09-22
赛格特约作者 郭巍青
俄乌之间的战争状态已经持续了两周,战场形势仍然胶着,看不出来会怎么结束。世界本来以为会看到一场百米短跑冲刺;谁知道却跑成了马拉松,又跑成了越野赛。本来以为俄军要碾压对手,谁知道却变得泥足深陷。网上流传一张照片,俄军的重型军用卡车陷在泥泞中,轮胎爆裂,让人看了瞠目结舌。
陷入泥沼的俄Pantsir-S1防空导弹炮系统,图片源自网络
这有点像斯洛文尼亚当代著名思想家齐泽克讲过的一个波兰笑话。他说上个世纪70年代波兰有过一次实施戒严,如果晚上10点之后见到街上有人行走,士兵有权当场射杀。有一天晚上9点50分,一位巡逻士兵开枪将一位行人击倒。他的同伴问,还没有到点,你怎么能开枪杀人?开枪的士兵回答说,我认识那个家伙,他住在城市的另外一边,绝无可能在10分钟内回到家。所以我现在就可以给他一枪。
齐泽克说这个段子的中心思想是“操之过急”(shoot too fast)。我们判断俄乌局势的时候都操之过急了吗?很可能是。我们大概都觉得,我知道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那个家伙啊,一个戏子,绝无可能表现出什么领导能力。于是开战当天,甚至之前,万千网友已经将他突突了。
从战场消息来看,俄军士兵应该是没有料到乌克兰人会强力抵抗;也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普京事先预计到了泽连斯基的行动力。如果连这第一步都计算不到,就不可能相信有什么精心谋划的一盘大棋。于是就会想,如此操之过急的判断失误,是否可以避免?这也是问,历史是否曾经给过机会,使俄罗斯可以不必通过这样的军事行动来解决问题呢?
人才济济的俄罗斯民族

这使我想起两个人。一个是谷歌的创始人之一谢尔盖· 布林,一个是Sci-Hub的创始人亚历珊德拉· 埃尔巴金,他们都是俄罗斯人。布林于1973年出生在莫斯科,埃尔巴金则于1988年出生在哈萨克的阿拉木图,当时都还是苏联。1979年,布林跟着父亲老布林移民去了美国。他在美国学习了计算机专业,然后创立了谷歌,大获成功。至于埃尔巴金,则在苏联解体后的哈萨克共和国接受教育。按简历上的介绍,她于2009年在哈萨克国立科技大学获得计算机理学学士学位,2020年开始在莫斯科的俄罗斯科学院研究哲学。埃尔巴金和她办的网站Sci-Hub没有谷歌和布林在公众中的知晓度那么高,但在从事科研和学术的圈子里却是如雷贯耳。Sci-Hub网站的功能是绕过大型出版商的收费墙,让人们能够免费下载科研文献。这对很多人来说是功德无量的福音,当然也就触犯知识产权的制度,动了一些大集团的奶酪。所以她曾被美国政府通缉,她的生涯也比布林要坎坷得多。但是无论两个人有多少不同,要说的重点是,俄罗斯能够产生出非常优秀的人才。如果这样的人才,这样的创新成果在中国,那么我们的信息科技产业绝对是如虎添翼,不可估量。

中国是除美国之外,唯一拥有独立互联网科技产业的国家,令欧洲羡慕不已。

因此就回到前面的问题,有这么优秀的人才,俄罗斯的科技和经济为什么没有能够好好地发展起来?在过去三十年中,如果俄罗斯也能够抓住机遇,下决心把经济、科技和民生发展起来,对周边国家形成吸引力,那么会不会增强自信和安全感,会不会拥有更多的政策工具和选项,完全不需要一有矛盾就兵戎相向呢?
时空观念的错位

有一种文化国际关系理论认为,理解普京的行为动机,要从文化因素着手。其中一种因素就是大俄罗斯传统的崇高感、荣誉感,同时又混杂着由于历史挫折(特别是苏联解体)而来的耻辱感。可是为什么不能够从更加具有创新性和生产性的方向上,去延续俄罗斯的传统、文化和荣耀呢?
就拿布林和埃尔巴金来说,他们致力于让每一个人都能够便捷地、免费地获得信息,从而提升自己,这是伟大的创业哲学,也都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在网络世界中,他们都跻身于奥林比亚诸神之列。我常常觉得他们的思想和事业,与巴枯宁的无政府主义,与赫尔岑他们说的“回到人民中去”,隐隐地血脉相连。俄罗斯传统的伟大荣耀,已在其中。
从专家的分析中可以看到,普京可能体现了另外一种传统,即对于土地和空间的深深迷恋。还有类似杜金那样的学者,虽然不清楚他对普京的影响有多大,但他写的《地缘政治基础》更鲜明地反映出对于东正教、天赋使命、高等民族、土地以及安全空间等等的狂热追求。
很可能历史的错位就在这里,因为这种观念,与布林和埃尔巴金在网络世界的创新是完全不同的。这种不同,集中表现在时间和空间观念的不同。虽然时间和空间是很抽象的概念,但却在这次乌克兰战争中突然获得了具身显像。不同的时空观念冲突,正好是一个重要的观察点,由此可以对战争双方拉出清晰的对比,并可以获得必要的教训。
坦克时间VS比特时间

先说时间。俄军想打一次闪电战,没有成功。即便成功,也是坦克在大地上行进的时间。与此相对,泽连斯基却成功地打了一次闪电战,他用社交网络和短视频在几天时间内获得了大量的同情、声援与支持。
这不是坦克时间,这是比特时间。
俄军要解释自己的行动理由,需要从彼得大帝到苏联解体再到北约东扩,拉出一条漫长的历史时间线。客观来说,这很不容易理解。乌克兰人解释自己的行动理由,用的是“在场的瞬间”,即一个一个的短视频,现在进行时。 新的网络空间连接了大量的资源,从而给乌克兰提供了一种“安全空间”。它不是基于土地的,它是基于网络的。对于乌克兰来说,基于土地的空间在战争中变得不安全,但是善用网络空间,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安全保障。这一点,应该是普京的行动策划中没有计算到的,这反映了他的知识短板,或者是代际之间的知识差距。
网络空间之所以能够增加安全保障,是因为它便利了资源的跨境流动,具体是四项:人员流动、资金流动、物品流动、信息流动。所有关于全球化的理论中都介绍过这四种流动,在这次乌克兰战争中,它集中而清楚地表现出来。 一名南非音乐家与基辅广场上的戎装乌克兰歌手,在线合作录制了乌克兰爱国歌曲《草甸上的红荚蒾》
人员流动就是国际战团的组织和入境参战,这是通过网络招募的。资金流动就是各种拨款和捐款的涌入。物品流动中,首要和最重要的当然是武器援助,以及其他救援物资。 最值得关注的是信息流动。它包括但不限于:新闻(战场实况报道)、宣传与公关(例如泽连斯基的演讲)、信息战(信息发布的策略)、以及情报与知识。乌克兰军队令人惊讶地击落了包括苏-34在内的先进战机,还击沉了俄罗斯海军的军舰。人们猜测,这是有专家提供了定位和精确制导的帮助。 还有未经证实的传言说,乌克兰的军人配有平板电脑,有专家在千里之外远程指导如何操作标枪、刺针等单兵武器。这些武器的操作界面与手机操作界面原理相通,年轻人因此很容易上手并直接参战。如果这些都是真的,那么确实存在着北约的“灰色参战”。灰色的意思就是界限模糊或者消失,不在境内,未必不如身在境内。这样一来,常规来看非常弱的乌克兰就通过一个虚拟空间,获得了所谓“战力倍增器”。这从一个方面解释了乌克兰军队的战力表现。 简单来说就是这样的一幅战场图景:一方面是陷入泥泞的战车,它代表了旧的时空观念;另一方面是单兵肩扛式标枪导弹、接受远程指导,它代表了新的时空观念。
回到冲突基本面

在这个图景的背后,是网络与信息的高科技。上述布林和埃尔巴金,正是这场高科技革命中涌现出来的佼佼者。布林有俄罗斯血统,埃尔巴金在国籍上是另一个国家(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但却在俄罗斯工作和生活。令人惊讶的是,在俄罗斯采取这种事关国运的行动中,其理论表达、其战场表现,却看不到这些先进思想和先进技术的内涵。这是一种难以解释的空白、一种断裂,也是一种讽刺。 以上所说,并不代表说普京与俄罗斯的安全忧虑不值得认真关切,更不代表说西方国家的一切都是白莲花。战争所引发的经济制裁、军备竞赛、以及社会生活中的取消文化、无差别攻击等等,都可能含有危险,令人忧虑。但是我们首先还是要回到事情本身,回到原点,也就是首先关注战争与战场本身,分析现象本身的含义。不应该离开战场事实,无限地高谈阔论战争的价值与意义。

俄罗斯盛产伟大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中国和西方都广受认可

这样来看问题,来自于一句极有启发的格言:爱生活,甚于爱生活的意义。说这话的还是一位俄罗斯人,他就是伟大的文学家陀思妥耶夫斯基。

  赛格大道的第58篇文章排版 余先生



往期回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