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美国企业与美国的全球影响力

关不羽 赛格大道 2022-09-22

赛格特约作者 关不羽


强大的军事力量、耀眼的科技水平、维持了数十年的美元霸权,这些都是美国全球影响力的体现,却不是全部。

《时代》杂志评选出2022年全球100大最具影响力企业,其中总部在美国的企业多达70多家,占据了榜单的四分之三。

这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企业是美国全球影响力的重要组成部。全球范围内,二战以来的每一代人都有“美国制造”的深刻记忆,可口可乐、好莱坞、福特汽车直到今天的苹果、亚马逊、脸书、网飞……。美国企业不仅输出了“美国制造”,也输出了“美国强大”的深刻印象。 

美国到底做对了什么?


可口可乐与美国企业的全球化


如果有人问是石油天然气重要,还是可口可乐重要,多半会受到嘲笑吧。但是,就对消费者的影响力而言,还真不容易判断。

今年3月,因俄乌战争引发的连锁反应,可口可乐宣布“暂停”在俄罗斯的业务。5月16日,俄罗斯一家老牌饮料生产商宣布推出可乐的俄版“平替”CoolCola,包装和口味都尽量和原版靠拢。但是市场反应并不好。消费者抱怨“不甜,也没那么多气泡”,而原版可口可乐的价格竟然上涨了两倍,可见俄罗斯大众对“快乐肥宅水”的执念之深。 

俄罗斯人对可口可乐的执念由来已久,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卫国战争的伟大英雄朱可夫元帅就是可口可乐的忠实粉丝。他是在欧洲战场上第一次品尝到这种美国饮料,从此念念不忘。冷战爆发后,可口可乐不再容易搞到,元帅为之感慨“如果可口可乐能和我们的伏特加一样无色透明就好了”。

可口可乐公司听说这一消息后,专门为元帅制造了50瓶无色透明的可口可乐,由美军驻欧洲的司令官克拉克将军转交给了元帅,元帅欣然接受了这一礼物。苏联方面对此的评价是,“元帅挡住了纳粹的坦克,却挡不住生活”。

谁也“挡不住生活”,挡住石油却是可能的。几乎与可口可乐“暂停”在俄业务同时,美国也停止了从俄罗斯进口能源产品。但是,美国大众并不怀念俄罗斯的石油和天然气。实际上,大多数美国大众此前从未说过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或卢克石油公司,此后也不关心这些能源巨头和俄罗斯。

石油是生活的基础,而可乐是生活本身。没人可以否认石油的重要性,但是可口可乐的影响力更为直接,且难以替代。人们接受可口可乐时,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接受了美国,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

在冷战史权威梅尔文·莱弗勒看来,冷战是一场“人心之战”。打破力量平衡的不是核武器的毁天灭地,而是可乐、麦当劳汉堡、好莱坞电影等等“美国制造”,是他们向世界展现了美国丰饶富足、充满活力的生活方式。

今天的美国企业还在继续全球影响力输出的事业。

年长的俄罗斯人对麦当劳和可口可乐的离开唏嘘不已,普京时代的莫斯科新贵们更为亚马逊停止发货而忧愁。他们早已习惯从德国的亚马逊网店获得心仪的日用品。

2020年初,苏莱曼尼将军之死引发了伊朗大规模抗疫,愤怒的民众直怒砸苹果手机的视频让人印象深刻。有趣的是,当时伊朗官方有明确的“苹果禁令”,合法渠道根本不可能买到苹果的任何设备。但是,这并未阻止苹果的“入侵”。砸掉,然后走私进口更多。

2021年第一季度,伊朗人为走私进来的苹果手机至少花费了3亿美元宝贵的外汇。伊朗政府终于做出了一个明智的决定,逐步放弃“苹果禁令”。

美国高科技企业和他们的前辈可口可乐、麦当劳、福特汽车一样,成了“深入敌营”的商业先锋,为美国打开了破冰的国际窗口。

美国高科技企业向世界展示了美国的科技力量、商业力量,成为美国全球影响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在很大程度上,对冲了国际社会对美国政府外交政策的负面印象。很多人不喜欢美国,但是他们热爱美国的科技产品,一如冷战阻挡不了敌对阵营的民众热爱可口可乐、好莱坞。

国界阻挡不了生活,因为生活是无国界的。

任何企业参与全球市场,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本国参与到了全球影响力的竞争。法国的路易威登、德国的宝马、瑞典的宜家、日本的丰田、荷兰的飞利浦等等,都是所在国家的“名片”。但是,没有一个国家比美国更为成功。美国的GDP占全球不到三成,却成功诞生了七成以上的全球最有影响力的企业,自有其独到之处。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美国的政企关系。


可口可乐复古广告牌(图源网络)


高科技反垄断,雷声大雨点小


美国的政企关系微妙而独特。和所有国家一样,美国也面临着民意、政府和大型企业的复杂博弈。美国大众并不比其他国家更欢迎本国的大型跨国企业,从可口可乐到好莱坞,再到今天的高科技巨头,都受到民粹主义者的敌视。


作为一个“选举型政治”的国家,政治民粹化是政企关系的巨大挑战。可口可乐曾经面对的社会压力,谷歌、亚马逊也同样要面对。


2020美国大选,堪称美国政治民粹化的最高峰。主要的总统候选人都顺应民粹舆论,对高科技巨头表达了严厉的立场。对高科巨头采取严厉的反垄断措施,几乎是这些政客们唯一的共识。这无疑给民粹主义泛滥的情绪发泄提供了一个减压阀。


胜选的拜登总统很快兑现了竞选诺言,他任命莉娜·汗担任联邦贸易委员会主席,让蒂姆·吴成为白宫技术和竞争政策特别助理,提名坎特领导司法部反垄断部门。这三位新任大员都以坚定的反垄断立场著称,他们组团的“反垄断梦之队”被民粹主义者视为美国高科技企业的终结者。


但是,“梦之队”并没有如支持者所愿,把那些科技巨头撕得粉碎。在法庭上,“梦之队”的进展并不顺利。2021年6月28日,美国法院驳回了之前联邦贸易委员会(FTC)及48个州的检察长针对 Facebook 提起的反垄断诉讼。


2021年6月29日裁定公布之后,Facebook股价上涨超过4%,市值首次冲破1万亿美元(图源网络)


这一判决具有标志性意义,大大缓冲了市场对美国政府采取激进措施的忧虑,Facebook随即加入了“万亿俱乐部”。


法院并没有配合拜登政府的反垄断举措,学术界也对拜登政府“以反垄断对抗通胀”的思路,也发出了重量级的质疑。哈佛大学经济学家劳伦斯•萨默斯在推特上直言不讳地写道“反垄断可以对抗通胀的说法是‘对科学的否定’”, “经济学家在很多领域都存在分歧,比如暂时性通胀。但反垄断作为反通胀策略并非其中之一”,“没有任何依据表明,过去一年,在通胀加速上升的情况下,垄断力量有所增强”。 萨默斯美国式的直言不讳,不可谓不严厉。


接二连三的“挫败”,让拜登政府针对高科技巨头的反垄断显得“雷声大雨点少”。但这真是“挫败”吗?并非如此。


从结果看,没有一家美国高科技巨头受到实质性的伤害,但是拜登政府的努力确实起到了安抚民意、节制大企业行为的双重作用。这是一个各取所需的多赢结果,各方都有宣布成功的理由。


而这一政企博弈的过程,也向国际社会再次展现了美国企业的独立性。这对美国企业的海外发展无疑是有利的——没有海外客户希望苹果、亚马逊成为CIA、FBI的爪牙。


但是,美国政府和大型企业在国内的激烈博弈,并不影响他们在全球市场、国际关系上的高度一致。


美国政府在海外为美国企业提供了强有力的主权保护,甚至不惜因此得罪盟友。欧盟多年来对美国高科技巨头虎视眈眈,不断用严厉的立法、行政手段“敲打”美国高科技巨头。但是,美国政府始终坚定的站美国企业。


即便高科技巨头极度“别扭”的特朗普主政时期,依然在欧盟出台《欧洲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发出了严厉的警告。时任美国商务部长的罗斯在罗斯在英国《金融时报》的一篇专栏中写道:“GDPR的实施很可能会中断大西洋两岸的合作,并给贸易造成不必要的障碍……”,其领导下的商务部更明确要求欧盟对新条例“暂缓实行”。


虽然欧盟方面的回应始终保持了强硬态度,但是GDPR的实施实际上明显松动了不少。陆续开出的所谓“天价罚单”,并没有影响美国高科技巨头在欧盟市场的绝对优势。这也意味着,最终为欧盟罚单埋单的主要是欧洲用户。


总之,美国的政企关系是长期市场机制下的博弈结果,在政府、企业和民意之间形成了微妙的平衡。企业有企业的边界,政府也有政府的边界。既不是政府强势主导企业经营,也不是大企业绑架政府决策,而是有合有分、和而不同。


但是,在全球市场中,美国政府对企业的主权保护从不含糊。这样的内外环境,美国企业成为美国全球影响力扩张的重要支柱。



理解美国政企关系的本质


随着美国高科技产业的崛起,美国的全球影响力达到了二战以来的顶峰。这在俄乌战争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这次战争是互联网时代第一战,实体战场鏖战的同时,互联网空间也是战火纷飞。在互联网的第二战场上,美国的科技巨头和美国政府保持了高度一致,对乌克兰的支持可谓不遗余力。


俄方几乎毫无还手之力,不仅俄方媒体遭遇严厉的制裁,互联网技术服务被迅速切断。美国高科技企业对美国政府全球战略的执行力,远胜传统企业。平时桀骜不逊的“逆子”不见了踪影,积极的战略配合完全不需要胡萝卜加大棒。那些对克林姆林宫无比恭顺的俄罗斯企业巨头,却是一筹莫展、一事无成。两者的反差,发人省醒。


此前还在坐等美国政府反垄断放大招的人士,应该从中看出些端倪。


美国可能为了迎合民粹主义自毁长城吗?显然不会。实际上,自信息化时代以来,反恐断等传统政企之争在美国的步调不是加快了,而是大大减缓了。


1984年,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被拆分,是美国最后一次对大型企业的反垄断拆分。此后美国政府和微软之间的反垄断世纪之战备受瞩目,最终以2001年和解告终,微软并没有受到重大处罚。


微软收购暴雪却最终未遭反垄断讨伐


此后二十年间,美国政府对新兴的互联网科技巨头各种“敲打”,都是雷声大雨点小,没有实质的举措。


这一“停滞”,体现了美国精英阶层对互联网科技的发展规律、互联网时代全球化形势的准确认知。能够为美国创造全球影响力的,一定是大型跨国企业。无论中小型企业多么重要,都无法代替大型跨国企业的全球拓展能力。而互联网产业自身又是规模效应的极致体现,是“生而全球化”的新兴产业,具有极高的战略价值。


因此,美国政府在互联网产业的相关政策中,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耐心和容错率。看似朝野一致的“骂骂咧咧”,却在政策层面上“宠溺有加”。亚马逊、谷歌、Meta等互联网高科技巨头,在海外市场的发展中所享受到了充分的主权保护,地位等同甚至超过了波音等传统的国家战略型企业。


即便75%的美国人主张对这些新兴巨头进行拆解,但是美国政府始终没有采取实质性的行动。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稳定、连续的互联网产业政策,这不是哪一位天才经济学家发明的,而是一套长期有效运转的机制发挥了作用。这在一个选举型国家,是难能可贵的。


美国政府长期的政策耐心获得了充分的回报,让美国在本轮全球化中成为了最大的赢家——在广袤无边的互联网空间里,美国的影响力无远弗届。不仅俄罗斯难以撼动美国的全球影响力优势,连同为高度发达经济体的欧盟、日本也无法及其项背。


当我们审视美国全球影响力时,其国家战略型企业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


只看纸面上的GDP数据,看不到市场力量的潜移默化,是无法理解国际社会“人心之争”的幽微玄妙。


只看到政客政策宣示的咄咄逼人、大众舆论的甚嚣尘上,看不到政企关系的平衡、政企之间根本利益的一致,很难看懂美国政企关系的真相。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前提是,要有一双识玉的慧眼。同样的产业机遇曾经给过欧盟、日本,甚至俄罗斯,但是他们错过了。如今,机会窗口轮到了中国。


赛格大道的第69篇文章

排版 一迢



往期回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