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PUA:视女性为工具的人,从未消失 | 神经漫游EP.11

NR 神经现实 2020-03-09

一场疫情,我们见证了灾难和人间冷暖的同时,还见证了护士被迫剃发,10万一线女性医务人员生理期急需的卫生巾却不能被纳入救援物资。女性需求被忽视,被物化,被当作物品来PUA的现实应该被更多人看到。


本期播客,我们将深入探讨PUA——它的来源、演变及暴露出的潜在问题。消解PUA,推动平权,我们能做些什么?唯有社会教育与个体学习齐头并进,我们才能在感性和理性的融合之中,更好地去尊重每一个独立的个体。



本期内容请点击下方图片收听

也可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收听




本期纲要

Ep. 



[04:03]  PUA是什么?

[06:35]  最早出现的PUA其实并不坏。(后来才发展成有很强欺骗性和目的性的方法)

[10:03]  为何PUA事件一时间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

[11:03]  PUA事件中所加强的刻板印象,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人们通过不正当手段来夺取利益。

[13:07]  PUA学和娃学中的一些理论并不正确,但人们会因为它们符合主流话语而接受。

[15:33]  从PUA事件到平权,最需要尊重的要点是什么?

[17:28]  PUA事件中的受害者自身存在问题吗?(还是说是人在社会环境中的局限性的问题?)

[19:32]  个体特殊性丧失,群体中的人逐渐符号化。

[22:36]  从自然科学来看,对平权的需要反映出了系统的不稳定性。

[24:49]  杜绝PUA事件,更要从施害者一方找突破,而网上对于PUA事件的热议也提高了人们的警惕性。

[27:47]  PUA关系里,折射出了怎样的男性思维?

[36:00]  对于男性群体而言,也许需要的是一个承认自身情感需求的出口。


 Thomas Rohlfs


[38:19]  类似于PUA的方法论,用到什么程度会让人觉得明显、刻意、不好?

[40:02]  康德、萨德、波伏娃所形容的爱情。

[43:48]  PUA可能是社会体系和教育的产物,无论男女,都有可能被物化,都有可能成为受害者。

[46:25]  PUA和亲密关系中的暴力有什么异同?

[49:53]  擅长用类似PUA等手段的人社交能力更强、情商更高吗?

[50:58]  PUA与心理学中的依恋类型有关吗?

[51:49]  公众对于PUA相关问题的一些典型误区和盲点。

[57:07]  公众对于恶性事件的看法,不应只聚焦于个体,更要考虑社会体系和环境的影响。

[59:09]  推动平权能为我们带来什么?

[1:05:51]  由《美丽新世界》中的反乌托邦世界引发的探讨。

[1:10:25]  通过教育、学习来发挥我们的理性能力去消解PUA问题。

[1:12:19]  什么样的人会去学PUA?

[1:15:18]  对暴力事件的施暴者贴上边缘性人格障碍的标签是很不客观的,并且这对真正的患病群体也不友好。



本期内容请点击下方图片收听

也可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收听



延伸阅读

Ep. 



向下滑动查看详情

  • PUA

    “泡学”、“搭讪艺术家”,近年来引起广泛关注的一类人群(以男性为主),起初指通过系统训练提高情商、增强沟通搭讪能力的人,经过长时间的演变和演绎后,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运用模式化的手法搭讪、促进关系、最终发生性关系。PUA的手段和目的在不少社会事件中被反复提起,并且可能在不同情景下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其中,与精神控制有关的PUA手法、PUA对感情的商品化、以及PUA对女性的物化现象饱受争议、是诸多舆论讨论的重点。

     参见https://escholarship.org/uc/item/5tw6h8nk


  • 娃学

    由网络博主Ayawawa创建的一套理论,旨在用两项指标(mate value伴侣价值、paternity uncertainty亲自不确定性)衡量女性的婚姻市场竞争力,可谓是一套上手容易的物化指南。这套理论在网上引起长时间的争论,部分以标准婚姻作为目标的女性将其视为一种有效的方法论,其他人则将其视为女性接受并迎合男权社会的象征,更有甚者将娃学称为当代的“女性PUA”。


  • 康德的道德观念

    人类作为理性的产物,根据因理性而生的行为准则进行自主活动,而这种普遍存在的行为准则便成为了道德观念。康德认为,任何有理性的人都有着绝对的价值,因此不应该被他人当作实现其他目标的手段。也就是说,在康德的道德标准中,任何不尊重他人理性和自主权、仅仅将他人当作“工具”的行为,都是不道德的行为。


  • 王宁著,《消费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11


  • [法]萨德 著,胡随 译,《贞洁的厄运》,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11


  • [德]康德 著,杨云飞 译,邓晓芒 校,《道德形而上学奠基》,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 [法]萨德: 《卧房里的哲学》,陈苍多译,台湾: 新雨出版社,2000 年


  • Marquis de Sade,Die hundertzwanzig Tage von Sodom,Orbis Verlag,1999.


  • From Misogyny to Murder: Everyday Sexism and Femicide in a Cross-Cultural Context

    — 参见https://escholarship.org/uc/item/5tw6h8nk



相关文章

Ep.




她身之意

演化之路上,女性亦风流

身体分男女,大脑却未必

骄傲月专题:性偏见从哪儿来?



本期主播

Ep.







12



Cody

在纽约读临床心理学的博士。本科参与过学校的性别性向平等社团,对平权一直有关注和了解,爱好很多,最近在努力多写稿子。






12



Dora

UCLA人类学/HBS本科在读,喜欢社会人类学、民族志学、神经疾病的跨学科研究。






12



兵书

SDU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生在读,本科社会学专业,持续关注性与性别议题,漂浮的理想主义者。






12



顾金涛老猫)

上海纽约大学神经科学博士生。复旦生科院毕业。现在跟着Sukbin Lim用数学模型研究记忆和神经可塑性,还在找课题。





12



Birdie

神经现实副主编,医学编辑&精神疾病科普小妹儿。对精神疾病、自杀干预、如何提高精神病患在患病期间的生活质量和心态格外感兴趣。



统筹:汉那、Birdie

主播:Cody、Dora、兵书、顾金涛、Birdie

后期:北方

插画:coco

排版:酸酸


← 往期回顾(滑动有惊喜) 


深读


1

# 认知科学

当我们相信不该相信的事情时,我们在相信什么?

2

# 神经科学

神经科学50年 | NeuroHub

3

# 神经现实特刊

神经现实特刊 『偏见』| ISSUE 05

4

# 神经科学

“人造大脑”道德吗?

点击「阅读原文」,在喜马拉雅收听本期节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