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使者杂志与文字事奉今昔谈(苏文峰)

知音驿站 2019-08-28

亲爱的家人欢迎回家——「知音驿站」

(原载使者杂志VOLUME 60 | 5)

每早晨这都是新的。你的诚实极其广大!

——《耶利米哀歌》 3:23


今日目录


可亲可敬的家人,请您先点击上面蓝字“知音驿站”,关注后就可以免费收到今天的八篇图文,谢谢!

1. 愿人人都能看到这些视频2. 【惊讶的答案】诺贝尔奖得主为什么一半多是德国人?3. 使者杂志与文字事奉今昔谈(苏文峰)4. 莫言一针见血抨击社会怪像【大得人心】5. 催人泪下的短视频6. 神奇的魔洞 欲壑难填的人心7.穷人最缺什么?8. 小敏 新歌


爱心代祷

    

写在前面


      一粒灰尘以前“不务正业”却爱上的耶稣。农民的职责:侍农躬耕,稼穑为业,哪有条件上神学。于是我为了掩家人耳目,一人开始建了一所小房。尽管墙面用我亲手雕刻的石碑砌成特有文化价值的墙,但是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在这段时间读了部分的“神学”。因为,苏文峰老师的《教会历史》录音伴随着我的瓦刀,把一块块砖头建成了房子。房子落成了,我却没有机会上学了。但是至今对没有见过面的老师念念不忘,今天旧事重提,也把《苏文峰》老师公诸同好。

       有朋友对一人建房可能匪夷所思,其实是上帝的同在,也学习了祷告。大块的石碑怎么上墙,祷告后一位叔突然走马观花转到我的工地;若上帝不赐智慧那些大木料怎么一人在没有任何机械的情况下上房?梯子的下台阶木板都踩断了,人自始至终却毫发无损。荣耀归上帝!

      在我的记忆中,还有两次永远难忘的“神学”学习。

      感谢主,我只住过一次医院,二十多年前病卧在床,那时的医院寂寞无人,经常祷告的外婆把一本新约圣经放到我的枕边(作执事的外爷早睡了印象不多),我不屑一顾。不能下床找热闹的我把仅有的圣经当玩具,就是没有心思看。逼上梁山——打开一看,竟像《耶稣生平》的电影,病痛没有了,只看见耶稣——“在这里真好!”耶稣带我把新约读完了,出院了,励志以后要好好读经,回家后又“忙”的上了赚车......

      在我走投无路的时候,讨到小弟兄办的只有一个工人的车床前硬要打工。厂长问我有何基础,我诚实的说这是我第一次摸到车床。小弟兄四个小时手把手教练完毕,我第二日就冒险上岗,一干就是四年。确实看见上帝太大的祝福,车床、工人、效益分别增加四倍。(最近在教会看见失业的他,又想起我曾劝他上神学,因为他太爱上帝,请为他祷告。)就是这四年我借上下班骑自行车,操作车床几乎圣经朗读没有离开耳朵,也背了些经文。(请不要东施效颦我的违章操作)

      在我们追求好条件时,一粒灰尘才明白“青草地上”“可安歇的水边”常让我们睡着了。因为《诗篇》 23:3特别提到“他使我的灵魂苏醒”。

      亲爱的同学们,珍惜!加油!

      哈利路亚!

爱心代祷



知心才是知己,懂心就是知音,欢迎回家!


(请点击蓝字阅读原文 谢谢)


好消息——中央电视台CCTV1《与主同行》了!

小敏

他捐光80亿 无牵无挂见上帝

死刑犯惊世遗言

长老除名牧师,牧师杀长老之孙!

[快看]央视CCTV9怎么说-耶稣

世界疯了

感天动地 看完恸哭流涕

看过就再不说没有上帝了

【视频】以色列若邀美总统建第三圣殿,主降临不就倒计时?

要证明上帝存在——很难;要证明上帝不存在——更难!

再吃一口 就近癌症一步(视频)

难忘的宣教之夜

《 福音——中國 》

永远可珍视的一天——曙光

今天全球——危机

我又发现了一位“小敏”

强奸30名幼女的圣职人员感染HIV 痛定思痛我们的信仰

小敏的传奇秘史

世界疯了

小敏《中国要宣教》跨年宣教之夜(视频)

【快转】2017重大信息

女人不看更后悔

要证明上帝存在——很难;要证明上帝不存在——更难!

再吃一口 就近癌症一步(视频)

今天全球——危机

一个女人与二个男人 出大事了

永远可珍贵视一天——曙光

《最后的编织》Laura Neuvonen编导的极品剧

天灾、天灾、天灾,到处都是天灾!

地震又开始了

(请为知音驿站祷告不敢偏离真理 荣神益人 谢谢)



宣教才有路   

(点击蓝字阅读原文)



【优酷网址】<iframe height=498 width=510 src='http://player.youku.com/embed/XMzczMDMxMTIyNA==' frameborder=0 'allowfullscreen'></iframe>


https://v.youku.com/v_show/id_XMzczMDMxMTIyNA==.html?spm=a2hzp.8244740.0.0


【土豆网址】http://compaign.tudou.com/v/XMzczMDMxMTIyNA==.html


[长按网址,点“选择复制”,再选择点“打开”就可欣赏更美、更多的视频,谢谢!]

一粒灰尘抛砖是为了引玉,请看下文,谢谢!


苏文峰牧师与太太郑期英近照。


初到使者

1980年,我们从台湾来到美国宾州,北美的环境对我们来说很陌生,尤其从台北市一下子到这样一个偏远的地方,差别更明显。我们的孩子那时才2岁和3岁,我们就好像新移民一样,体验作为新移民在美国的生活。


在来美国之前,我在台湾编校园杂志,之所以1980年应邀来基督使者协会,是因为周主培牧师认为当时的北美华人教会需要一份刊物,来反映北美华人教会的挑战、需要、以及在北美已经成家立业的人生活所面临的问题。


那时,使者总部还没有现在的大使命培训中心,只有使者农庄、活动房和一间小小的办公室。这里地区偏远,不是华人集中区,因此,如果我们住在这里不多与外界接触,就会闭关自守、闭门造车,所以我们经常出去。所以当时我们虽然住在这里,但几乎每周末都会出去,最常去的是费城,因为离得比较近,一个半小时左右的车程。


另外,我们也到各地参加夏令会或者其它聚会,去的目的一是带去使者书房的书,另一方面希望可以广泛接触了解当时的查经班、教会、或是弟兄姐妹们的情况,比如他们在想什么,他们关心什么等等。我们印象最深的就是能够跟这些许许多多的读者接触、交谈、了解他们的需要,并且尽可能地在杂志里反映出他们的情况。



我与使者杂志

1957年,使者杂志创刊时的主要功能是通讯,所以那时候叫使者协会通讯。通讯的目的就是联络各查经班,从1957年到大约1970年,这段时间各地有很多查经班,而使者杂志作为通讯,用来报道各地区聚会的情况、讲员、以及查经班的动态。后来,这个功能渐渐被一个叫「美国查经班双月刊」的刊物取代。


随着1963年基督使者协会的正式成立,使者杂志的功用就不单单只是查经班的通讯,慢慢开始出现培训事工的信息。使者杂志最开始由几位义工担任主编,其中有一对是李志航夫妇,在他们担任主编的时间里,渐渐将信息和见证加入到使者杂志。所以说,使者杂志的功能是随着基督使者协会的事工而进展的。在北美事工以查经班和学生为主体的时代,使者杂志的功能就是以查经班的报道、联络以及反映出查经班现况、学生的生活、所面对的问题为重点。


到了1980年,我们夫妇来到基督使者协会时,整个北美华人的生态已然不同。那时,北美华人已经从查经班渐渐成立为教会。查经班是以学生为主,主要以查经、聚会、造就初信者为主要目的,但是当华人学生成家立业落地生根之后,就成立为教会。有了孩子有了下一代,很多父母来探亲,所以查经班就变成男女老少都有。因此,查经班已经没有办法满足需要,所以成立了有组织有规模有领导权限有职责的教会。


我们那时的目标是希望使者杂志能够成为当代北美基督徒知识分子的见证,主要是在美国的留学生和已经毕业的家庭。但我们仍旧保持一个专栏叫「查经班专栏」,讨论留学生在学校里面对的各样问题。


比如有篇文章叫《我们》,反应了在北卡的一个查经班。他们的聚会,有人来有人离开,彼此之间团契的生活,类似这样的文章是具有代表意义的,代表了查经班的生活。另外有一篇文章讲的是查经班里男多女少的现况,然后来了一个弟兄,很多女生开始追他,关心他到底有没有结婚,彼此之间有竞争,非常生动。


1965年,在美国历史上有一件很重要的事,那就是美国通过了一个新的移民法案,每年在中国出生的人中有两万个名额可以在美国获得永久居留。因此,1965年以后,这边的学生就很容易获得永久居留权。从1965年到1980年,过了15年,当年的毕业生也差不多到了中年,已经成家立业。在美国成立家庭、夫妻关系、教养子女、子女面对中西两种文化的冲突如何适应、在教会里成为同工、执事、传道人,在教会中彼此的关系、牧师和传道人之间的张力、教会权力的问题等等,这些都是北美华人教会所面临的很实际的问题。


使者杂志的主要目标,一是希望能够反映出学生团契的情况;二是反映出成长中的华人教会。为什么是成长中?那个时候,教会开始变得有组织有规模,开始建堂,开始聘牧。从查经班成为一个教会,从原来没有传道人,大家自己讲道自己带领,那现在有一个所谓属灵的领导者、牧长来了,跟原来查经班同工的关系是否会发生变化?另外,有了下一代以后,父母来探亲带来的问题又是什么?儿女在成长过程中,面对华人的文化背景加上西方的教育制度,所造成的冲突和困惑又是哪些?这些内容都是当时在使者杂志讨论的问题。


从使者杂志到海外校园

海外校园成立于1992年,那时候之所以会出版海外校园是因为大陆来的学生学者开始涌入北美。80年代的时候,只有访问学者和公费留学生,很少有自费留学生。但是90年以后,就开始出现更多自费留学生,当然,当时自费留学生也是有奖学金的。自费留学生相对比较自由,会有机会接触到福音,对福音也很渴慕。所以那时,海外校园的唯一目标就是出版一份福音性的刊物,能够针对中国大陆背景的学生学者传福音。


海外觅真理,人生如校园,这是我们当时的口号,希望学生学者可以在海外寻找到真理,在人生的每一个过程中不断学习,当然也包括认识神。所以那时候,文字工作是唯一的事奉,但过了几年以后,因着培训的需要就开始进入培训领域,新媒体的出现也使我们进入新媒体。所以,文字事工在海外校园好比旗舰,同时伴有校园事工、海归事工、培训事工等其它一系列事工。


文字事工现在是海外校园多元化事工当中的核心,作为一种资源,借着其它事工去达成文字所需要传递的信息。目前在海外校园事工中,新媒体是最新的,所以我们叫新媒体先行,文字事工是精华版和深度版。比如微信、facebook、QQ,对于发生的很多时事当天就会有文章发布,但是杂志会有两三个月的周期,所以就需要有深度的思想、分析和评估。


文字事工与新媒体

当初我大学毕业在考虑前面方向时,本来想走学者的路,但神呼召我们毕业以后过了一年就开始全时间做文字工作。主观来说,这是上帝给我们的呼召;客观来说,我觉得文字工作是一个很有价值的事奉。


文字事工可以跨越地区、跨越人群,长远深广,影响的时间很长,可以非常深入,广布到全世界。但文字工作本身不能单独存在,最好与事工结合,才能够发挥出更大的相辅相成的功效。教会一般把文字当作工具,比如报道、通讯、写见证等等。但是,如果教会重视文字工作的话,除了有上述内容,应该更多地支持鼓励全时间文字工作者,让他们可以成为专业的文字宣教士,而不只是把文字工作当作是一种工具。


文字的需要是永恒的,从上帝赐下十诫以后,每一个时代都需要借着文字,把上帝的信息传递出来。但是每个时代有不同的载体和工具来传达上帝的信息,十诫是在石板上,旧约圣经是写在羊皮卷上或是后来埃及的蒲草纸上。但是对福音信息最大的突破是在1453年古腾堡的印刷机发明以后,文字不再用手抄,而是可以用机器大量印刷,所以1517年的改教运动受到了印刷术发明的很大影响。


从印刷术发明到现在,文字基本都是用不同机器印刷出来的。但信息是不变的,比如爱与被爱,认识上帝,流浪与回归,人生的意义等等,这些主题是永恒的,是每一个时代每一个群体都需要的。但是网络新媒体的出现,使整个文字传播的载体发生改变,这对于文字工作最大的挑战在于,新媒体取代了文字印刷作为主要载体的功能,传统的印刷与出版的文字事工就会渐渐没落,这是必然的趋势。


那传统的文字事工如何面对这样的挑战呢?文字事工需要保持它的特性。新媒体有短、平、快的特征,但也是它的缺点,即缺少深度。在这种情况下,传统文字事工要弥补新媒体的不足。新媒体已经控制了很多人的阅读习惯,借着小小的手机屏幕,随时随地看到最新的消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文字事奉也需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在运用好新媒体的传播渠道的基础上,要发挥自己的特色,追求精华与深度。


文字事奉者的品格与恩赐

文字事奉者所需要的品格与恩赐,与传道人所需要的是一样的,只是文字事奉者需要具备的专业的文字素养和能力,需要长期培养。但是因为文字工作者的对象不是固定群体,很有可能是几万人,因此还要去了解更多人,比如全美甚至全世界华人基督徒的想法、需要和动态。


认识神、认识自己、认识人、认识时代,知道自己的长处短处、背景和恩赐,对周围的读者和整个时代环境有深入的了解,对人要有热情和怜悯,这是最基本的品格。跟一个牧会传道人有所不同,文字事奉者需要对文字认识更深,所以需要不断进修和装备自己,不能安于现状,无论是时代性还是神学性的信息。另外,也需要广泛了解读者的情况和需要。


文字事奉者需要有一种属灵的透视,「属灵的人能看透万事」(林前二15),要知道读者群的属灵需要、他们关心什么问题、在想什么、会做什么等等,如何才能更好地服事好他们,是每一位文字事奉者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


对读者的寄语

  • 好好读,认真读。

  • 多分享和转发好文。

  • 常常提供反馈。

  • 更多鼓励和支持文字事奉者。


本文根据苏文峰牧师的采访整理成文。


作者生长于台湾。1970年开始在台湾校园团契全职事奉。1980年起在基督使者协会负责文字与校园事工。1992年起创办《海外校园》杂志,任总干事20年。现任海外校园机构董事会主席。编著《大洋彼岸的长河――美国华人查经班回顾与展望》、《海归手册》、中国学人培训材料》等。本文根据苏文峰牧师的采访整理成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