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读 | 画笔下的“人与自然”
文中绘画系第八届爱读征集活动一等奖作品
画笔下的“人与自然”
中国科学院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22级博士生 黄思凝
收到“爱读”服务组老师的约稿,让我谈谈上次得奖的水彩作品背后的故事。
不得不说,作为一个纯自学的业余水彩画手,能拿到一等奖真的出乎我的意料。这篇文章,就谈谈我一路自学绘画的过程与绘制这幅作品的想法吧~
我从小就喜欢美术,小时候学过一两学期的素描等,但是均因为学业原因放弃深造,只是浅浅了解了一些基础知识。终于过了高考,到了大学,选了另外一个自己热爱的事物——生物。大一时,第一次参加了四川大学生态协会举办的观鸟活动,在校园内看到了二十多种鸟。当时就觉得竟然能在校园内见到这么多种鸟!这么多好看的动物!于是入了协会,入了观鸟坑。又在协会人员的带领下,了解了昆虫等类群。再加上各种野外实习,让我对动物的热情越来越高。
大二的时候,看到某些博主画的鸟类、昆虫让人一言难尽,鸟的羽毛结构、蝴蝶的翅脉,虽然画得很好看,但是结构错得让人无法直视。于是便买了一些颜料和纸笔等,下载了几本水彩书籍自学。这一学,竟一直画到现在。
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刚开始画水彩的前五幅画,前两幅为临摹书本上的教程图,后三幅则是按照片对着画的。
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最近画的比较满意的作品
看完几本书后,开始试着画鸟类。有次去了甘孜出野外,回来就画了当时见的淡绿鵙(jú)鹛和黑眉长尾山雀。因为水彩纸和水彩颜料的品质较好,画面效果很不错,于是萌生了画遍见过的所有物种的想法。现在最大的愿望是自己可以画出最精准且非常好看的博物画,希望有一天可以出版自己的手绘图鉴。虽然感觉自己基础不好,绘画技术提升速度也很慢,但一直在努力。
怎么提升画技呢?个人认为了解基础知识、打好基础后就多练。互联网上很多免费的教程以及画师的绘画过程。我一般是晚上有空就画。从水彩画的效果来说,画材的重要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纸、颜料、笔。
左图:淡绿鵙鹛;右图:黑眉长尾山雀
当时在甘孜的一条山路上,我听见有小鸟细碎的叫声,感觉它们会飞过来,于是等了会。果然,一群可爱的小鸟飞到土路旁边的一棵树上,大部分是黑眉长尾山雀。这在市区是看不见的,超级可爱。非常惊喜!仔细看了一会,发现这群小鸟里面混了一只眼睛大大的,有白色眼圈的小鸟,于是紧紧盯着它,终于拍到了。回去仔细辨认了一番,竟然是很少见的淡绿鵙鹛。
这次获奖的绘画作品其实是看到一个同学的摄影作品后绘制的。第一眼看到那张照片,我想了很多,非常喜欢那张照片的感觉。拿到授权后就开始绘画。一点一点画了大半年才完成。
滑动查看完整图片
动物被栏杆围起,被大众围观。外面是森郁的绿化,里面是坚硬的水泥地,外面的人手持昂贵的相机、手机,衣着华丽,里面的猴子在捡食肮脏糜烂的菜叶。
这是寻常人们与自然的最近距离了,但是这真的是“人与自然”吗!
我不是猴子,我不知道它在里面开不开心。被这么多人围观,闪光灯时不时闪过,一举一动都毫无隐私。也许在这个钢筋水泥的世界,即使出去了,也会被饿死,会被盗猎,也许动物园已经是最好的归宿了。
动物园有意义吗?确实是有的。它可以让不了解自然的人对自然有个初步的了解。名牌上标注了动物的名字和相关知识,可以仔细观察动物的形态、行为。但是条件较差的动物园往往丰容做的不是很好,里面的部分动物看起来病恹恹的或者出现了许多刻板行为。并且大多数人仅仅是匆匆一瞥,甚至在别人还在认真观察动物时说:“我们去看下一种动物吧!那边有犀牛还有鹦鹉...”之类的话。这样的快速浏览,总让我感觉,动物的牺牲与获得的宣传效果可能并不成正比?
我也喜欢去动物园,看很多日常见不到的物种,拍一些好看的照片。但是,还是觉得自由自在的在天空中飞行的鸟,花丛中飞舞的蝴蝶;在石头上晒太阳的蜥蜴,夜晚水流间的蛙蛙,夜间眼睛反射出亮光的鼯鼠,才是真正的自然。
可是,除了科研工作者之外,普通人看到这些情形的机会并不多,普通人的人与自然,基本上就是动物园,植物园的匆匆一瞥。
最后带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下科研工作者角度的人与自然。
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从左到右依次为:大天鹅、刺猬、壁虎、星空;巨蟹蛛科华遁蛛属、枯叶蝶、蛞蝓、棘蛙、峨眉髭蝉蝌蚪、尖吻蝮、透目大蚕蛾、落日。
北京某水库的大天鹅;夜观见到趴在路上的可爱刺猬,浪漫的星空,躲在树缝的壁虎,树上发现的好大、颜色好漂亮的蜘蛛(巨蟹蛛科华遁蛛属);停在树枝尖端的枯叶蝶;路上爬行的蛞蝓(或者是半蛞蝓?);水里的棘蛙和峨眉髭蝉的巨大蝌蚪;好大的溪蟹;团成一团趴在水沟的尖吻蝮;超级大的透目大蚕蛾;山顶见到的超美的落日。
可能有些人会觉得出野外早出晚归天天爬山好累,住宿条件好差,蛇虫好恐怖,采样的地方好脏。但我每次出去都超级开心,每次都能见到不同的物种,看到很多绝美的景色。所以也希望我的画/科普,能让大众感受到真实的自然。
更
多
精
彩
请猛戳右边二维码
中国科学院大学
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