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果壳四季·立秋 | 余夏未尽,秋凉将至

立秋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通常出现在每年的8月7日至9日之间。此时自然界中阳气开始收敛,阴气逐渐增长,昼夜温差加大,气候逐渐变得凉爽,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转向成熟。 


历史渊源

Historical Origin

《历书》中说:“斗指西南维为立秋,阴意出地始杀万物,按秋训示,谷熟也。”北斗七星斗柄指向西南方向时即为立秋时节,阴气开始上升,自然界的万物也开始由生长转向凋零,立秋之后农作物开始成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秋,七月节。立字解见春。秋,揫也,物于此而揫敛也。”“立”作为节气的起始点,正如春季的立春一样,“秋”为“揫”,意味着“聚集”或“收敛”,即万物在这个时期开始收敛并进入成熟阶段。


立秋物候

Phenology

立秋有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蝉鸣。

一候凉风至。《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写道:“西方凄清之风曰凉风,温变而凉气始肃也。《周语》曰火见而清风戒寒是也。” 这表明立秋时节的风已经不再是暑天的热风,天气开始转凉。

二候白露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大雨之后,清凉风来,而天气下降,茫茫而白者,尚未凝珠,故曰白露。降示秋金之白色也。”在立秋时节,昼夜温差变大,空气中的水蒸气清晨时会在室外植物上凝成露珠。


三候寒蝉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有云:“寒蝉,《尔雅》曰寒螀,蝉小而青紫者。马氏曰:物生于暑者,其声变之矣。”一听到寒蝉的叫声,人们就知道已经进入立秋了。




立秋习俗

Custom

立秋的习俗丰富多彩,既有饮食上的调整,又有农事文化活动,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季节更替的重视和对自然变化的敏感。这些习俗不仅传承了千年的文化传统,也为现代人提供了感受自然、享受生活的机会[1]


1.贴秋膘

由于夏季炎热,人们常常食欲不振,体重减轻。立秋之后,天气逐渐转凉,胃口也随之好转。为了补充夏季消耗的体力,民间有“贴秋膘”的习俗,即在立秋这天吃肉进补,通常会吃一些炖肉、红烧肉等滋补的食品。

现如今,由于现代居民生活条件大幅提升,人群营养状况普遍过剩,“贴秋膘”这一习俗在实施中就不能简单的以增长体重、食肉为主,切忌盲目进补,而应注重调养身体、科学进补。


2. 咬秋

啃秋,又称咬秋,岁时风俗。清朝张焘的《津门杂记·岁时风俗》中记载:“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人们在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汤等放在院子里晾一晚,于立秋当日吃下,为的是清除暑气、避免痢疾。久之形成习俗,立秋日吃瓜,消除暑气、迎接秋天的到来。


3. 晒秋

晒秋,在一些农村地区,立秋后农民会把收获的粮食、蔬菜、水果等晒干储存,为冬季做准备。这不仅是一种保存食物的方法,也是一种迎接丰收、庆祝秋天的方式。


4.祭祀土地神

该习俗自古有之。周代天子于立秋日要亲率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并举行祭祀少皞、蓐收二位司秋之神的仪式。汉代承此习俗,《后汉书·祭祀志》中记载:“立秋之日,迎秋于西郊,祭白帝蓐收,车旗服饰皆白。”后传承至今,人们在立秋时节进行祭祀活动,以祈求土地肥沃、五谷丰登。


立秋诗词

Poetry

《立秋》

唐 · 刘言史

兹晨戒流火,商飙早已惊。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


立秋养生

Wellness

立秋,是夏季向秋季的过渡时期,此时天气逐渐转凉,昼夜温差增大,是养生保健的重要节点。立秋养生注重调理身心,顺应自然的变化,预防秋燥和疾病[2]


饮食调理

立秋之后,饮食要逐渐转向滋阴润燥,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2]。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如梨、葡萄、苹果等,这些水果有润肺生津的作用。饮食中还应增加一些润燥的食物,如银耳、百合、莲藕、蜂蜜等。此外,要适量增加优质蛋白质的摄入,如鱼类、豆制品、瘦肉等,以增强体质。


起居调养

立秋后气温变化较大,要注意早晚添衣,防止受凉。保持充足的睡眠,规律作息,避免熬夜。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有助于减少湿气积聚。适度的午睡不仅能够帮助缓解夏季的疲劳感,还能提升下午的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陈鹏飞,张圣亚,许梦蕊.二十四节气之立秋 处暑[J].绿化与生活,2023(08):26-31.

[2]谭昕.立秋如何来养生[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12(08):47.


部分图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必删



更多阅读

文案、编辑/阮文韵  图片/大作 责编/王愿©中国科学院大学图书馆

请猛戳右边二维码





中国科学院大学

图书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国科学院大学图书馆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