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校园新星(172期)|于盼盼:低头赶路的时候,别忘了抬头看看星空

高校科幻 高校科幻 2023-08-26



低头赶路的时候,别忘了抬头看看星空





于盼盼


于盼盼,北华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生二年级在读。作品《浅谈科幻电影<禁忌星球>对莎剧<暴风雨>的改编》获2022第四届“星火杯”全国高校科幻联合征文大赛评论赛道优秀奖。



采 访 实 录
高校科幻:请问您第一次接触科幻是在什么时候?对科幻的第一印象又是什么呢?

于盼盼:我第一次接触科幻是在初中的时候,看了科幻电影《阿凡达》。看完的第一感受就是视觉上的震撼,片中的潘多拉星球,极尽真实,高科技的仪器让我打开眼界,美丽的自然世界也令我沉醉。在那个电影技术还不够成熟的年代,这部电影是我看到的第一部综合了3D技术和CG技术、畅想未来的影片。此外,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兼顾了娱乐性和主题的表达,影片也展现出导演对人与环境、正义与发展主题的思考。这部电影让我意识到科幻作品绝不只是一场视觉上的盛宴,在光怪陆离的世界和各种炫酷的设定背后,更重要的依然是创作者想要借助作品传达给观众和读者的普世的价值观。

高校科幻:您最想向大家推荐的科幻作品(小说,电影,游戏)是什么?为什么呢?

于盼盼:我最想推荐的科幻小说是丹尼尔•凯斯的《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这本书讲述了心智不全的主人公查理•高登被选为人体试验者,通过手术由低智力变成天才,历经种种心情转折,从而体会到人间的爱与恨,喜悦与孤独的故事。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主人公查理总是让我想起《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中的特障人约翰•伊西多尔,虽然他们俩都智力不足,但却比书中的任何人都更加善良、更富有同情心。无论先前经受了多少的轻视,他们永远会以善意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人,是黑暗世界中的一抹人性亮色。这本书不禁会引发读者思考一个问题:对于查理来说,究竟是哪一种命运更加残酷?是短暂地获得了高智力复又失去更残酷,还是一生都无法获得提高智力的机会更残酷?

我最想推荐的科幻电影是由雷德利•斯科特导演,马特•达蒙主演的《火星救援》,改编自安迪•威尔的同名科幻小说。这部电影很像是发生在火星上的《鲁滨逊漂流记》,主角马克被困在了一个离文明世界3.8亿公里远的荒岛上,水、空气、食物都极为有限,也无法获得任何补给。幸运的是,马克除了宇航员的身份外,还是一名植物学家,于是他开始在火星上的实验室里种土豆当口粮。为了返回地球,他找到了被遗弃的火星车,利用火星车上的天线与地球重新取得了联系,最终在世界各国的科学家工程师和队友的帮助下成功返回了地球。这部电影中主人公的乐观精神,以及人类的守望相助都让我印象深刻。我一直以来都对这类荒岛求生的题材很感兴趣,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人类的技术真的能够发展到带领我们去火星旅行度假,我很期待那一天的到来。

高校科幻:请问您的星火杯获奖作品《浅谈科幻电影<禁忌星球>对莎剧<暴风雨>的改编》(以下简称《浅谈》)的创作背景是什么?是怎样的情景让您想到要创作这篇作品?

于盼盼:这篇评论其实是我的期末结课论文。我的学校在第二学期开设了《莎士比亚研究》这门课,在导师的提示下,我发现原来莎士比亚的作品和科幻也是有所联系的,国外学者莎拉•安尼斯•布朗就曾出版了《莎士比亚与科幻小说》一书,并在澳大利亚“对话”网站上发表文章《莎翁四度给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的故事带来灵感》。文章中列举了作者最喜欢的几个例子,关于科幻这一文类是如何采纳并改造莎士比亚的。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进一步了解到1956年的科幻电影《禁忌星球》也是莎士比亚戏剧的众多变体之一,与莎剧《暴风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充分阅读了《暴风雨》的剧本并观看了电影《禁忌星球》后,我便开始了这篇评论的创作。

高校科幻:《浅谈》中认为莎翁作品《暴风雨》与科幻的共通之处在于对浩瀚时空的惊奇和敬畏,请问您认为这也是科幻最本质的特征吗?

于盼盼:“惊奇感”固然重要,但我却不敢说“惊奇感”就是科幻最本质的特征。许多批评家都提出了各自版本的科幻定义,而达科•苏恩文对于科幻的定义是我一直以来都十分认同的,他把科幻称之为“一种文学类型或者说语言组织,它的充要条件在于陌生化和认知之间的在场与互动,它的主要策略是代替作者经验环境的想象框架”。“陌生化”和“认知”两要素对于定义科幻这一文类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缺一不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所感受到的“惊奇感”是“陌生化”这一要素带来的不假,然而这不足以将科幻与其他文类区分开来,获取知识和理性的过程同样具有重要意义。进一步说,“陌生化”这一元素只有与“认知”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所以我认为对浩瀚时空的惊奇和敬畏并不是科幻最本质的特征。

高校科幻:《浅谈》中认为,地球上未探索领域的边界不断缩小是普洛斯彼罗岛的故事被放到外太空的重要原因,请问您觉得随着人类科技的发展,任何未探索领域的边界是否都会不断缩小,以至于人类逐渐失去兴趣?那时,我们的故事将何去何从?

于盼盼: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与日新月异,人类探索未知领域的脚步也将迈得更稳更远,但我认为人类未探索领域的边界将会不断拓展,而不是逐步缩小。人类永远不会失去探索宇宙的兴趣,因为人类是富有好奇心和创造力的群体,我们获取的信息越多,我们就越是好奇,越是想要推动自身继续向前发展。人类之于宇宙无非是一个孩童,宇宙无边无际,无限辽阔,无论科技有多发达,也不会穷尽探索,因此人类探索宇宙之奥秘的精神之火将永不熄灭。

高校科幻:《浅谈》认为正直的理性行为与邪恶的非理性行为之间的冲突是《暴风雨》和《禁忌星球》中的突出元素,请问您认为这一元素是否能运用到更广阔的领域?

于盼盼:理性与非理性的二分是二元对立最经典的例子,同样,正直与邪恶也是典型的二元对立,正直的理性行为与邪恶的非理性行为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戏剧性的冲突出现在《暴风雨》和《禁忌星球》中,能够为这两部作品增色不少。然而,在我看来,在更广阔的领域中,这一元素却未必完全适用。根据我个人粗浅的阅读观影体验或者生活体验,正直与邪恶、理性与非理性行为之间的界限在很多时候其实是很模糊的。是否正直,是否理性,有时候并无定论,不同主体之间出于各自的立场,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高校科幻:《浅谈》中提到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以及其本我、自我、超我理论,请问您对这一理论以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影响有着怎样的认识和感悟?

于盼盼: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的人格由三部分组成:本我、自我、超我。本我是个体与生俱来的,它遵循享乐原则,包含潜意识中所有的原始冲动。在我们6-8个月大时,自我开始形成,它能够平衡本我与超我的冲突,按现实原则行事。自我能够迫使我们以社会可接受且现实的方式来满足我们的欲望和需求。超我是在七、八岁时开始形成的,它包含了我们的理想和价值观。父母和社会传授给我们的价值观会形成我们的道德原则,它促使我们按照这些道德原则行事。我们的一生,都在人格结构中互相的妥协、平衡、改变。

对于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我们应该辩证看待,它既有其积极贡献,也有其消极影响。论及积极贡献,首先,他的人格结构理论的提出标志着西方人格心理学的开始,此后,人格心理学便蓬勃发展起来,出现了许多较完整的人格结构理论,如勒温的人格结构理论,德国的人格分层理论等;其次,弗洛伊德人格理论中关于无意识的研究开辟了人格研究的新领域,弗洛伊德不仅研究心理现象的表面价值,而且探求心理现象背后所隐匿的精神作用,比以往的心理学对人的内心世界的认识更深刻;最后,弗洛伊德人格理论中包含辩证法的思想,人格结构中的本我、超我始终处于相互矛盾、斗争、冲突中,这个冲突又由自我调和解决,从而处于统一的整体之中。这一观点在今天的人格研究中仍具借鉴意义。论及消极影响,首先,弗洛伊德将人与社会视为敌对的状态,认为社会是为压抑人的无意识本能而存在的,人与社会的矛盾无法调和,这种观点是毫无根据的;其次,弗洛伊德把本能当作是人格最重要的动力,认为人的所有内部冲突都是本能冲动之间的无意识斗争。这种将本能视作人格结构中至高无上的天然作用力量的观点是不科学的;第三,弗洛伊德过分夸大无意识的作用,忽视意识的作用,将人的活动看成是由无意识决定的,显然不符合人的心理活动,因而是片面的。

高校科幻:科幻圈的软硬之争一直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请问您对这一叙事体系以及具体分类标准有何看法?

于盼盼:什么是硬科幻?什么是软科幻?这是科幻圈的老大难问题。为了区分硬科幻和软科幻作品,一些人尝试提出了几种分类标准,例如按照作品内容所涉及的学科:硬科幻是以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心理学、医学等科学为基础的。软科幻相对于硬科幻,是情节和题材集中于哲学、心理学、政治学或社会学等倾向的科幻小说分支;或是按照科学技术在作品中的重要性:硬科幻以严格技术推演和发展道路预测,以描写极其可能实现的新技术新发明给人类社会带来影响的科幻作品。软科幻作品中科学技术和物理定律的重要性被降低了,它所涉及的题材往往被归类为软科学或人文学科;又或是按照作品的内容:硬科幻指以对科技进步的幻想本身作为故事的主线内容,例如克拉克、阿西莫夫、刘慈欣的作品;软科幻是指在科幻的背景下描写社会、人文、伦理等方面的内容,主要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有一种分类方法是从“科幻”这两个字入手,将“科”和“幻”拆解成“科学”和“幻想”,认为作品中科学的成分多一些,就偏向硬科幻,幻想的成分多一些,就偏向软科幻。上面列举的好几种分类标准和方法,似乎都有些道理,但每一条都不能令所有人信服。因此我认为,硬软科幻之间很有可能根本就不存在着绝对的界限,也不存在着优劣之分,绝非硬科幻作品就一定比软科幻作品质量更高。无论是硬科幻还是软科幻,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具体的作品上来。强行为科幻作品贴上标签,既是收效甚微的,也是毫无意义的。科幻作品的质量和口碑是由一代代的读者检验出来的,而不是贴标签贴出来的。

高校科幻:您的作品《浅谈科幻电影<禁忌星球>对莎剧<暴风雨>的改编》在第四届“星火杯”全国高校科幻联合征文大赛获得了优秀奖,请问您如何评价这个比赛?其又有何优点和不足?

于盼盼:作为第四届“星火杯”全国高校科幻联合征文大赛评论赛道的获奖者之一,我要感谢比赛的主办方为所有的青年科幻研究者提供了这样一个宝贵的平台,也要感谢今年新增设了评论赛道。这次经历是我科幻学习生涯的一个良好的起点。这场比赛让我欣赏到了许多精彩的作品,也认识到了许多优秀的青年科幻研究者,我将以他们为榜样,在科幻研究的道路上继续鞭策自己前行。

此次大赛共设置了初筛、初审、复审、终审四个评选环节,层层筛选,充分体现了对参赛者与参赛作品的重视。在这次比赛中,评审团成员由青年担任,赛制新颖,作品评选公正严格,进入初审的作品均在公众号上刊登出来,既方便了大家及时关注到参赛的优秀作品,又能保证获奖作品的公正透明。评委的评语也公布地很及时,从评语中可以看出评委们的专业水平与认真负责的态度,中肯客观的评语也使我们受益匪浅。此外,在这届来稿数量突破新高,筛选工作压力超出组委会承受范围的情况下,组委会本着“尊重作品尊重作者尊重工作人员”的原则下选择将比赛的各项环节的结果公布日期向后延迟,也足以见得组委会严谨审慎的工作态度。相信下一届“星火杯”比赛的赛制和日程安排都会更加合理,也相信下届来稿数量和质量都将再创新高,衷心祝愿“星火杯”全国高校科幻联合征文大赛越办越好!

高校科幻:最后一个问题,有什么想对看到采访的读者们说的吗?

于盼盼:从去年研究生刚入学时,我开始系统地学习科幻,到如今也有一年半的时间了,虽然入门的时间不算长,对科幻文学这一领域也认知尚浅,然而,我却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科幻带给我的变化,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身处的世界,在科幻的浸染下一切似乎变得不一样了,我总是惊喜地在看到某处情景时就会不自觉地想起某一部科幻作品或是某一个科幻作品中的人物。在生活中随处发现科幻的感觉实在很奇妙,我很庆幸我在研究生阶段接触到了科幻文学,让我能够有机会探索这一领域中无穷无尽的宝藏。我相信我们都是为了热爱才投入到科幻研究中来,那就让我们继续在这奇思妙想的海洋中尽情遨游,同时肩负起自己作为青年学生的历史使命,为中国科幻事业的发展努力奋斗吧。


采访 | 武张瑜
文字编辑 | 武张瑜
排版 | 柯珂
审核 | 王俞萱


 往期新星专访 
点击作者名字即可前往

轮轴
热爱脑洞的普通摸鱼人

赵晓宇

科幻创作是实现自我超越的可选之路


史雨昂

我们不仅需要集体的光荣与伟大,还需要自我的浪漫与疯狂


少侠且慢,点个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