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23年7月29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招聘 | 好记者为什么需要好平台

不止十一人 财经十一人 2021-05-24

关关难过关关过,前路漫漫亦灿灿

文 | 谢丽容


前两天,我们发出了一篇有关北斗系统在货运系统的利益链调查的文章,事情的起因是货车司机金德强因“北斗掉线”被罚款自杀。


这篇文章我们发得比较晚,从最终在《财经》杂志官微和《财经》旗下专注公司产业深度报道的“财经十一人”平台的各渠道传播结果来看,文章获得了不错的影响力。具体情况,可以参考:深扒缠在3000万货车司机脖子上的北斗利益链


4月5日,金德强自杀,4月6日,有自媒体爆出消息,此后几天,是事件报道的高峰期。我们一直到11日才出报道,原因是我们希望能搞清楚这件事情的真正原因,希望能为3000万货车司机提供一个解决行业问题的报道出口。期间,为了说服一些行业人士接受采访,说出一些真实的情况来,我们一度跟对方说,做这样的报道,是积德的事情。


文章发出后,有几个后台评论引起了我的注意。有读者说,报道还是浅了一些,行业里的问题还是没说清楚。


这个批评,考验的是我们对新闻发生的价值观判断、反应速度和环境分析的三方面综合能力。全媒体时代,一件事情发生,尤其是涉及到有极端情况发生的行业事件时,舆论的触发几乎是按分钟来计算的。


留给机构新闻媒体的报道窗口期越来越短,从原来的当天出报道,渐渐演变成了最好一两个小时内出报道。但是机构媒体身上又有天然的使命——我们需要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下,客观公正详尽地报道新闻事件。


这几乎是今天所有机构媒体记者的大难题,正所谓“牛没有时间吃草,但是要挤出营养价值最高的奶”。


记者不是神仙,编辑也不是神仙他师傅,肯定做不到啊!


这时候怎么办呢?两条腿走路:要不然彻底放弃追逐热点,只做安全的深度报道;要不然放弃深度,只做快速反应报道。


好像有点扯远了。对对,北斗掉线这件事情,确实,从深度来说,看起来是深度调查报道,其实按照我们的老标准来衡量的话,还差得有点多。


理想情况下,我们可能需要再花上十天半个月,去深度挖掘一下产业链条上的多家公司,掰开揉碎了说清楚。但我们权衡再三,还是决定先发出一篇可能不是那么深的文章。


为什么?


也许到明天,由于一些不可抗因素,这个题材就不太好出稿子了。


我们可爱敬业的记者们做了那么多工作,这件事情深入报道有多重要的社会价值,鉴于这两个重要的原因,我们决定不要浪费这个稿子。


这两天还发生另一件事情。我问行业里的一位不错的资深主编,是否有换平台的打算?对方回问我:谢老师能否跟我说说,在《财经》带记者和在现在的平台上带记者,会有什么不一样?


这个问题真的把我难住了。


能有什么不一样呢?需要面对的问题和其他媒体相比可能只多不少,能够获得的回报,就要看用什么维度上的价值尺度来衡量了。


要求确实多,工作也确实不那么简单。


以我负责的科技行业报道为例。我经常和记者们探讨:如果说我们正在观察的某个行业和公司是森林里的一颗树,那么我们站在哪看最合适?


站在树底下是绝对错误的,因为你在仰望它,所以既看不懂,也看不清。事实上我们今天很多记者同行有这个问题,要不然在仰望采访对象,要不然就是对这个商业世界的基本逻辑和行业情况一知半解。


爬到树上,看清了每一片周遭树叶的脉络,每一根枝丫和其他枝丫之间的关系,这时才能让你的读者通过你的眼睛看懂这个公司、行业的一部分真相。


但这种观察方式的局限性也非常明显,我们的记者需要再往前走一步:飞到森林上空观察这颗树。


只有这样,你要写的这棵树和周围其他树木、生态环境的互动关系才能一览无余,你会很清晰地观察到它的大小、影响力、价值、生态位置等。 


所以,《财经》记者做科技报道最优的方式是什么?先爬到树上,然后飞到森林的上空,把这两种姿势结合,观察这棵树。其实九年前刚进入《财经》杂志时,我也不具备这种能力,顶多能站在树上吧!飞到森林上空,那确实是在后面的岁月千锤百炼学会的。


也就是说,如果你暂时不具备站在树上和飞到森林上空的能力,我们会判断你的潜力,这既包括你的天赋、专业基础,也包括你对严肃新闻记者这份职业的理解。毕竟,就算编辑肯毫无保留地培养和扶持你,咱自己也得有这个意愿和动力。


如果你的价值观和目标和我们是一样的,希望能够做出有力度、有温度的报道,希望通过我们的报道,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一点,这里确实又是有独特竞争力的。


因为——


其一、对于有价值的报道,我们无条件支持,这包括时间、财力、智力和报道资源平台等多方面支持。很多记者有做好报道的天赋,但苦于没有系统的训练和框架。这是我们可以给予的。比如我们近期做的一篇有关实习黑产(谁在编织大学生有偿实习暗网)的稿子,记者需要调查经费,两万块钱,我们说给就给;比如记者希望报道中国制造业向越南转移(中国工厂,越南江湖)的情况,我们不仅支持记者飞到越南,也支持记者花更多时间和精力去做好这篇文章。


其二、我们提倡团队成员多元化,包容不同风格的优秀记者。当然前提是你足够优秀。团队创始人之一马克老师曾经说过一句话,只要你能交出好稿子,你在火星上我也无所谓。我琢磨了一下,这个金句今天可以接上下半句:还是有所谓的,你可以考虑写一个探访火星独家报道回来,最好多一些图片,还能有一些视频。


其三、我们还算不狼性。写到这一点,我有一些犹豫,其实在某种维度上,这不算优点,算缺点。但我还是觉得,深度报道记者这个职业,外部竞争环境已经相对恶劣,内部没必要再增加焦虑感。大家也都是教育背景良好,职业素养不错的人才,过度的狼性竞争氛围,很有可能把一颗好苗子扼杀在成长初期。


我想了半天,这三点,可能是我能想到的最好的原因了。


当然了,不提倡狼性,不代表我们没有要求,毕竟大家都是有追求的人。


刚才说的做树上人、空中人,更多是对报道专业的一种概括。我们还有一点职业性格上的偏好。


比如——


你不会掩饰进取心,你总在合适的机会让我们知道,你是一个愿意上进、希望有更多机会(机会通常和挑战同在)的同学。


你善于学习,善于小步快跑,快速迭代。我不太干涉你,不代表放任你。


你喜欢读书,单纯的工作能教你的是有限的。你的成长,必须吸收天地之精华。


你会尽情发挥你的优势,长处是帮助你脱颖而出的。短处是留给突破第一个平台期后去弥补的。


不管是什么类型的人缘,你要有好人缘,当记者编辑,没有人愿意帮助你,愿意和你一起交流,那基本不太可能成功。


也是刚刚过去的上个周末,我很敬畏的一位行业长辈问我,小谢你最近怎么样?我回了一句:领导好,关关难过关关过。其实我还没来得及说下一句:前路漫漫亦灿灿。


我们期待优秀的同行者。


报道方向包括:


一、科技领域互联网方向

二、科技领域数字经济方向

三、科技领域2B方向

四、大消费(不限方向)

五、房地产(不限方向)

六、新能源(含上中下游)

七、高端制造(何谓高端制造请查阅工信部《中国制造2025》)


以上领域我们都希望有一些基础的行业知识、人脉积累和强烈的兴趣。


如果你有兴趣(被我说动了),又恰好是,来找我们(简历发来,最好附上三篇代表作品),等你。


我们的邮箱是:


kema@caijing.com.cn(地产能源制造方向)

lirongxie@caijing.com.cn(科技方向)    

leyu@caijing.com.cn(消费方向)


以下是我们近期的一些报道作品:


牛的碳排放接近美国,如何“碳中和”一头牛?

拼多多员工猝死背后:疯狂公司奔逐疯狂赛道

碳中和,中国的雄心与软肋

工具人的觉醒:逃离四大围城

把握房价走势,看一个指标就够了

庚子鼠年的十大商业败局

2018-2020的中国芯片业:制裁之下,资本狂飙

日本政府鼓励日企撤离中国真相

深度调查 | 中国生乳标准“全球最低”,为何十年不更新?

沪杭长租公寓骗局调查

外贸订单骤减,内循环能否拯救中国服装企业

煤电命运抉择时刻

参加完杨坤的“32场直播带货”之旅,商家决定报警

贝壳上市,长跑者的冲刺

白酒季军争夺战 | 公司研究

谁在编织大学生有偿实习暗网

中国工厂,越南江湖

深扒缠在3000万货车司机脖子上的北斗利益链


作者为财经十一人副主编和《财经》副主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