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正处于加速能源转型的关键节点,期待本届联合国气候大会能推动各国在转型技术、资金、产业链的合作中跨越分歧,使能源转型和气候治理步入更高效的轨道联合国图片/Mark Garten 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中)参观弗雷南极洲基地在阿拉伯半岛的西北角,巴以战火仍在延续,让中东乃至全球的政治经济走向再添变数。在半岛的另一头,第二十八届联合国气候大会即将在阿联酋迪拜拉开帷幕。今年的气候大会面临比往年更艰难的全球环境。地缘冲突不减反增,能源危机的警钟尚未解除,全球经济仍在低谷徘徊,极端天气更加剧了对各国社会和经济的冲击。在多重危机背景下,全球也出现了加速转型的积极势头:各国积极部署绿色产业;20国集团(G20)宣言提出2030年将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增长2倍;中美近期共同发布《关于加强合作应对气候危机的阳光之乡声明》,为全球气候合作注入了强劲动力。本次气候大会也因此承载了更多期待:帮助各国正视气候目标与务实行动之间的缺口,促成全球以能源转型协同实现气候减缓、经济复苏与能源安全。
近十年来,各国逐渐强化的能源转型政策,再加上中国快速提升的产能和大幅下降的成本,使得全球太阳能和风电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风光发电量从十年前不到全球总发电量的1%,跃升至2022年的12%,新增风光发电满足了2022年全球新增电力需求的80%。国际可再生能源署统计,截至2022年底,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量(包括水电)接近3400吉瓦,其中近60%为太阳能和风电装机。 一是太阳能和风电装机现状与发展目标的差距大。国际能源署在最新发布的《2023世界能源展望》中指出,为实现全球温控目标,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需在2030年突破11000吉瓦,即增至2022年水平的三倍。这意味着每年所需的新增装机量要超过1000吉瓦,是当前新增量的2倍多,而主要增长来自风电和太阳能。二是风光设备制造产能与装机需求之间的不匹配。有研究测算,通过现有技术将全球太阳能资源转换为电力,其一年的发电量相当于燃烧全球已知所有化石能源储量产生的电力,可见光伏资源是绝对充足的。此前,光伏设备产能或是限制装机增速的一个重要因素,但随着各大制造商增加投资、扩大产能,未来更可能出现的是供大于求的情况。国际能源署指出,到2030年,全球光伏板产能预计将达1200吉瓦,而基于现有的政策,届时全球的新增光伏装机仅为500吉瓦。如何充分利用不断扩大的产能,进一步加速光伏部署,是摆在各国政策制定者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风能的资源利用潜力同样可观。基于目前的产能扩张计划,全球风电产能有望在3年内扩大到120-140吉瓦。而要实现203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增至三倍的愿景,2030年陆上和海上风电新增装机需达到350吉瓦,要满足这一需求,风电产能仍需要在目前扩产计划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三是全球能源转型与全球供应链发展的趋势不一致。在俄乌冲突的刺激下,欧盟加快了能源转型的步伐,同时也更强调供应链安全,先后推出了《净零工业法案》、《关键原材料法案》。美国也通过《通货膨胀削减法案》积极部署绿色产业。这些法案通过绿色补贴、强制原料或组件本地生产比例等一系列措施,在发展本地低碳产业的同时,也在试图打破当前绿色产业贸易与产能分布,鼓励供应链本地化。这些措施背后体现出各大经济体对低碳产业的重视,但它们却有着不可忽视的“副作用”。这类措施不利于全球平均成本的降低,也会增加技术转移的门槛,会对当前低碳产品成本和产能扩大产生不利影响,从而限制全球可再生能源部署的发展速度,进一步扩大发展中经济体和发达经济体之间的差距。
要解决上述矛盾,一方面取决于全球能够取得什么样的共识——即如何提升各国能源转型目标、如何解决资金问题、如何减少贸易壁垒等。中国、美国和欧盟应该发挥领导力,在可再生能源产业上开展良性竞争与合作;与发展中国家以三方或多方的开放包容合作模式,通过可再生能源投融资、创新技术和商业模式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式,协调促进当地气候减缓、经济发展和能源可及,帮助发展中国家共享绿色转型的红利。另一方面,各国如何以政策和市场机制推动本国能源转型也是重点。以中国为例,风光装机量上升会带来电力消纳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可以通过适当的激励措施,包括加速发电和用电侧的储能配置;将风电光伏纳入电力现货市场,承担相应的辅助服务成本;推动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与能源管理的结合。集中式风电光伏的传输依赖于强有力的输配电网,对于电网基础设施不健全的农村地区,可通过分布式能源和微电网的结合,纾解可再生能源并网的堵点。中国是全球风电光伏装机量第一大国,以上问题的探索和解决,能够切实帮助更多国家突破并网瓶颈,加速能源转型。
中国的角色与影响力
可以说,全球能源转型进程与中国的绿色发展密不可分。中国的太阳能和风电装机的增长速度持续保持全球第一。国家能源局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9月,全国风光装机总量已突破920吉瓦,占全球总装机量的近一半。目前中国企业在全球光伏组件市场份额超80%,风电机组产量占全球的份额超过三分之二。国际能源署推算,假设全球的光伏产品均由中国企业供应,产能仍然超出新增需求的近一倍。持续发展的国际市场给中国风光制造商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快速扩大的国内市场也帮助中国进一步降低对传统能源依赖,对冲全球油气市场供给和价格波动的不利影响,巩固能源安全。国际可再生能源署的数据显示,在中国不断扩大的风光制造产能的推动下,全球光伏、陆上风电和海上风电的度电成本(LCOE)近十年内分别下降了89%、59%和69%,到2030年,全球光伏和陆上风电的度电成本预计还有一定的下降空间。在全球能源转型的大潮中,中国对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投资已经撬动了更广泛意义上的经济和社会转型:中国2022年能源转型吸引到的投资约5460亿美元,约占全球能源转型投资量的一半。国际可再生能源署估计,全球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就业人数在最近十年几乎翻了一番,2022年达到1370万,2030年还有望增加两倍,其中超40%在中国。同时中国已有大量金融投资投入到发展中国家的能源转型领域,带动了当地的太阳能电池板、电池和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不仅重塑着全球供应链和气候议程,也为该地区的经济增长提供了绿色动能。 当前全球处于加速能源转型的关键节点。本届联合国气候大会若能基于全球盘点的结论形成新的共识,建立新的合作机制,推动各国加强务实行动,就有可能实现全球在转型技术、资金和产业链合作中跨越诸多分歧,使能源转型乃至气候治理步入更高效的轨道。(孟琦、彭丽楠、辛嘉楠分别为能源基金会气候变化国际事务研究员、总裁办公室协调员、总裁办公室主任,姚喆为能源基金会特约撰稿人;编辑:马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