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超10000家芯片相关企业关门,热行业背后的冷思考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钟林谈芯 Author 钟林

30%左右的毛利是国产芯片公司的安全毛利,20%是最低,40%是最高。如果一个主流芯片公司敢于长期保持50%的毛利,那么这家公司的竞争对手会不断涌现,层出不穷


文 | 钟林
钛媒体报道,截至12月11日,2023年中国已经有1.09万家芯片相关企业工商注销、吊销,同比增加69.8%,比2022年的5746家增长89.7%;同期新注册6.57万家芯片相关企业,同比增加9.5%。
2023年的10900家芯片相关企业注销、吊销数量远超往年。这意味着,平均每天就有超过31家芯片企业注销、吊销工商信息。另据钛媒体App编辑梳理,过去五年间,国内吊销、注销芯片相关企业数量就已经超过2.2万家。(注:数据仅统计企业名称、经营范围、产品名称包含关键词“芯片”的企业,同比增长口径来源于企查查,全年增长数据来源钛媒体App编辑整理)
那么,从微观主体看,中国芯片公司目前的真实处境如何?面临哪些困难?做好芯片公司,如何打造核心竞争力?作为芯片创业的资深人士,本文作者给出了一线观察和精辟分析。

本文安排:

1、芯片公司,陷入困境

2、低成本+低毛利,才是国产芯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3、两千万的市场挤进十家芯片公司

4、国内芯片行业该不该拿高薪

5、芯片创业靠融资的时代已经过去

6、芯片创始人被投资人追债了吗?

7、芯片创业者,还能幸福吗?



芯片公司,陷入困境
初创企业就如同大海的小舢板,自身资源少,抗风险能力弱,需要关注环境变化、自身承受能力和现金流等。

国内芯片行业发展迅猛,前景一片光明,但又不可否认,短期内国内芯片公司陷入了困境。

1、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

国内芯片热潮,离不开资本狂欢。芯片公司遍地开花,八方英才齐聚创新,国产芯片攻城拔寨,勇攀高峰吹响号角。

国产芯片产业崛起,资本功不可没,一级市场投资和二级市场投资相互衬托,相互成就。一级市场投资帮助芯片公司成长和上市,二级市场接棒一级市场继续投资。

资本成就了中国芯片,也造就了行业泡沫。造成这个泡沫的主要原因有几点:

1、芯片是高科技,是工业粮食,有经济价值和战略价值。

2、国家导向,政策支持,家国情怀,科技报国。

3、科创板和注册制的问世,让资本看到了退出路径和机会。

4、国产替代,市场需求大且旺盛,产能紧缺让少数芯片企业飞速成长。

5、最为核心的原因是部分投资人对芯片行业缺乏理解和认知,盲目投资。

国内芯片行业经过4-5年的快速发展,进入了新的瓶颈期,芯片公司和投资机构都陷入困境。
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截至11月1日,已有151家半导体上市公司披露2023年三季报,合计实现营业总收入约3523亿元,较去年同期几乎持平;合计实现归母净利润约193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约54%。在目前已披露三季报的151家半导体上市公司中,有70家公司前三季度营收实现同比正增长;107家公司实现盈利,占比超七成;另有111家公司归母净利润同比出现下降,占比约为74%。

国内半导体上市公司里,70%实现盈利,30%处于亏损,整体净利润下降约54%,其中74%的公司净利润下降。资本二级市场不容乐观,由于国内芯片行业竞争还在加剧,随后的两年还有恶化的趋势。只看芯片设计这一块,国内共有3243家芯片设计企业,55%的公司销售额不足1000万,都想发展和活下来,必然会有一场最残酷的市场竞争。

现在真实的情况是,芯片创业公司活下来和上市都很难,不管设计能力有多强,没有供应链的成本优势,很难实现公司盈利。一级市场投资机构怎么办?做中低端芯片内卷,做高端芯片需要的资金投入大周期长,一级市场投资机构敢不敢投。

之前一级市场的芯片投资大部分是基于故事和业绩规划,现在二级市场芯片投资仍是基于故事和业绩规划,真实的盈利能力是支撑不起这些估值的。国内芯片上市公司毛利率在30%左右是常态,净利润率只有7%左右,如果后面想加大预研和创新投入,改变现有竞争状态,将长时间面临没有净利润。

很多人在期待和欢呼2024年半导体市场的复苏和增长,即便市场增长20%,也不会对国内芯片公司盈利起到什么帮助,产能整体上仍是过剩,市场依旧过度竞争,芯片毛利继续往下走。

国内芯片行业一级市场投资和二级市场投资,短期内走不出困境。

2、技术创新和规模经济

小米科技创始人雷军讲到:其实创新的事情,90%以上会死,创新无外乎就是两类事情,一类事情就是别人干过没有干成的事情叫创新,或者是没有人干过的事情你去干叫创新,那么这两类事情的成功率都是极低的。往往因为他的风险高,只有那些没有任何资源的创业公司才愿意干。

事实也是如此,国内芯片上市公司有多少在真正做技术创新的事情?能成功上市并且活下去已经不容易了,不敢冒风险,不敢大投入做创新。从市盈率就可以看出,基于对未来几年的期望和看好,二级市场资本给了他们很高的市值。

大部分芯片公司是因为国产替代这个机会上市的,国产替代干的不是创新,而是产品工程。只要是工程,门槛和壁垒就低了很多,跟随和模仿,只要好好去干,差距不会太大。这也是内卷的根源所在,蜂拥而至,争抢机会。

截止到2023年6月的统计数据显示,在科创板、创业板上市的半导体企业有135家,其中创业板上市有39家,科创板上市有96家。其中材料企业22家、封测企业8家、装备和零部件企业19家、芯片设计企业82家、芯片制造企业4家,合计总市值是30825亿元,不到英伟达的一半。

国内芯片公司上市成功后,面临两个选择,是技术创新还是规模经济。不敢说是100%,但绝大部分芯片公司都选择了规模经济。是短期利益驱使,还是能力有限,可能都有。公司一旦上市,就变成了财务驱动。公司营收和利润增长,将在每个季度公布于众,影响着公司股价和市值。一旦跌破发行价和亏损,团队股东就不能减持。

所以,芯片上市公司只能拼命去挣钱、挣快钱,通过规模经济的方式去提高市场占有率和整体利润,进一步恶化市场竞争。他们不是去追求星辰大海,他们是追求当下的现实和利益。

芯片公司上市后,有了品牌知名度和认可度,有了市场影响力和人才吸引力,有了更充足的资金,他们便开始介入更多门槛低的细分赛道,通过供应链的谈判能力来把成本压到最低,抢占更多的细分市场。以前看不上的细分赛道,顾及不上的细分市场,现在都下场去干了。

国内芯片设计公司上市的不到100家,但2023年国内芯片设计公司数量为3451家,没有上市的3300多家不会坐以待毙,无非是上市公司是低毛利率,创业公司没有毛利甚至负毛利。

短期内,芯片上市公司和创业公司都没有条件去追求技术创新(不包括微创新),规模经济成为芯片公司共同的追求,通过规模降低供应链成本,通过低成本再杀低价,通过低价杀死竞争对手。

3、上市公司和创业公司

在中国之外,全球有多少芯片设计公司?全球有多少芯片设计上市公司?

以上没有官方具体信息,只能通过行业信息估算,全球芯片设计上市公司在100家左右(不包括中国),全球芯片设计公司在300家以内(不包括中国)

来自SIAC官网的信息可以参考,目前SIAC有64家成员公司,包括亚马逊、苹果、AT&T、思科、通用电气、谷歌等科技巨头,AMD、ADI、博通、英伟达、高通、联发科等芯片设计公司,格芯、IBM、英特尔、台积电等芯片制造商,以及Arm、Cadence、新思科技、应用材料、ASML、尼康等半导体上游IP、电子设计自动化(EDA)软件和设备供应商等等。该组织“由美国半导体产业协会(SIA)成员、半导体产业链中的其他公司,以及来自一系列重要行业的主要下游用户组成”。

相比之下,中国芯片设计上市公司数量已与国外相当,未上市的芯片创业公司数量是国外公司的十几倍。最终中国市场能存活多少芯片设计公司,是必须直面的问题。

优胜劣汰,永远是市场竞争的主旋律。上市公司、创业公司彼此之间相互竞争,相互淘汰。上市公司与上市公司竞争,势均力敌;上市公司与创业公司竞争,不对称竞争。

国内芯片上市公司正在基于国内现有市场拓宽产品线,往哪走,都有一堆芯片公司正在进入或者正在厮杀。公司上市再次融资,获得短期内的安全,但低价竞争让公司如芒刺背 如鲠在喉。而创业公司面对市场和融资均不利的环境,如何才能杀出一条血路,实现自我造血成功上市,这个挑战就摆在每一个芯片创业者面前。

还有多少芯片公司有机会上市?不知道,但现有的3300多家芯片设计公司都在朝着上市的方向前进。只要拿了一级市场投资人的钱,他们的目标和使命便是上市。

因上市而生,为上市而活。芯片创业者的内心都燃烧着一团火,用激情去点燃更多的人,去创造价值,去赢得市场,去获取成功。做芯片很烧钱,也在烧创业者的心性,淬炼创业者的习性。那些投机取巧,浮躁冒进的芯片项目,将在亏损失败中,烧得干干净净。

面对如此庞大数量的芯片创业公司冲击,芯片上市公司的日子也不会太滋润。一虎战群狼,胜败难说。

短期几年内,芯片创业公司很难通过市场淘汰出清,即使投资人不投了,芯片创业公司将以隐形的方式存在。中低端成熟稳定的芯片产品,会以新的品牌形式继续进入市场,没有前期开支,不需要研发投入,就是一个生产成本,以极低的价格在市场上竞争。

不管是上市公司还是创业公司,要想最终成功,只能往芯片高端走。中低端芯片永远是个泥潭,陷在里面就无法脱身。所以,作为芯片创业公司,要确保现金流先活下来;其次是技术和产品要跟得上,不断往高端走,尽可能加大研发力度,打造竞争力;再次是市场策略和销售能力要匹配,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价格策略和市场推广策略。好的策略能够实现以弱胜强,以少胜多。

客观来看,当前芯片上市公司和创业公司之间在技术和产品上很难拉开差距,差距最大的是大客户门槛和供应链价格。这是一场持久战,不管对谁来说,短期内都是困境。



低成本+低毛利

才是国产芯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什么是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有四个标准,即有价值的能力、稀有的能力、难以模仿的能力和不可替代的能力。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是1990年美国密西根大学商学院教授普拉哈拉德和伦敦商学院教授加里•哈默尔在其合著的《公司核心竞争力》一文中首先提出来的。

他们对核心竞争力的定义是:“在一个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从与产品或服务的关系的角度来看,核心竞争力实际上是隐含在公司核心产品或服务里面的知识和技能,或者知识和技能的集合体。

回到芯片行业,一些人认为,国产芯片的核心竞争力是极致的性价比,其次是技术应用门槛低和服务好。

现实是,极致的性价比并不能成为国产芯片的核心竞争力,也不符合核心竞争力的四个标准。极致的性价比只能体现有价值的能力,但不能说明稀有的能力和难以模仿的能力,更谈不上不可替代的能力。

一个公司能把某一款芯片打磨到极致,另一个公司也可以把同款的芯片打磨到极致,同样具有极致的性价比,至于技术应用门槛低和服务好更不是问题。区别在于一个公司把芯片打磨到极致所需要的人力、资金投入和时间是不一样的。

所以,极致的公司运营成本和极致的性价比是国产芯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可以换一种说法,低成本+低毛利,才是国产芯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国产芯片最大的区别是早一步和晚一步,而不是你做得到,我做不到。国产芯片的代差一般在一年左右,最多也就两年,因为没有真正革命性的创新,没有十年如一日的研究和突破,无非是早做一年或者两年,最后都是殊途同归,上刺刀拼价格。

以前还可以跑,三十六计跑为上计,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优我跑,往上跑,做更高端的芯片。慢慢的,中低端的芯片被国产芯片公司基本上干完了,都在准备向高端发起冲锋。接下来,无路可跑,除非走向无人区,真正去创新,去创造新的需求。

除了华为,我不知道国内有多少芯片公司敢于走向无人区,敢于革命性的创新。我看到的是,通过追求先进制程来提升性能从而建立门槛,通过打磨芯片把成本和性能做到极致,通过供应链优化来降低成本,通过杀低价抢夺市场份额来实现规模经济。

没有谁比谁会高级多少,更多的是早先一步抓住了机会,通过市场机会和供应链的成本优势拉开了差距。

即使如此,这些有优势的芯片公司,只能短时间内保持较好的毛利,同时不得不继续打磨产品,优化成本。国外的芯片公司做好一款芯片后就走了,不会停留在原地继续打磨,会选择朝着更高的芯片方向发展,或者通过技术创新在下一代产品中做成本优化。

为了把芯片性价比做到极致,国产芯片公司的时间和精力很多都浪费在优化成本上,缩DIE、缩DIE、再缩DIE。最后,我们走过的路,别人无路可走。

这就是国产芯片公司的生存之道――低成本和低毛利。通过研发设计和量产规模来降低芯片成本,再通过低毛利,来封死住竞争对手的来路。

个人研究下来,30%左右的毛利是国产芯片公司的安全毛利,20%是最低,40%是最高。如果一个主流芯片公司敢于长期保持50%的毛利,那么这家公司的竞争对手会不断涌现,层出不穷。如果一个主流芯片公司敢于长期保留20%的毛利,那么这家公司基本上没有竞争对手,独孤求败。如果一个主流芯片公司敢于长期保留30%的毛利,那么这家公司可以顾左右而言他,相伴的是真正的友商。

如果一个主流的有量产规模的芯片公司只有30%毛利,那么新进入的或者创业公司的竞品不会有毛利,甚至会亏损。初创公司在出货没有达到一定规模之前,没有毛利或者负毛利会伴随着这个过程,这份煎熬和痛苦,就成为了创业的一部分。如果不能坚持,最后就是放弃。

假如一个有规模成熟的芯片公司只有30%的毛利,这个公司也高兴不到哪里去,国内人力成本很高,运营成本很高,流片费又贵,平摊下来,净利润很低。从国内上市芯片公司网上公布的财务报告就可以看到,很多公司的净利润只有7%左右。从这一点来看,这不叫高科技,只能叫高端制造业。

因此,低成本不能只低在芯片上,也要低在公司运营成本上。国产芯片公司的真正核心竞争力,是芯片产品极致的性价比和极致的公司运营成本。


两千万的市场挤进十家芯片公司
公司太多,赛道太少,2000万人民币的市场规模,却硬生生地挤进10家芯片公司。

这个很细分的市场,是一家美国创业公司RFaxis开拓出来的,十年前推出CMOS 工艺IoT FEM,帮助蓝牙芯片和Zigbee芯片解决射频前端性能不足的问题,而这种外加FEM的应用非常少,加上蓝牙芯片内置PA性能不断提升,应用机会有减无增,叠加价格快速下跌因素,市场规模缩减至2000万人民币。

就是这样一个市场,至少有10家芯片公司在此竞逐,他们是:

1、RFaxis (已被Skyworks收购)

2、康希

3、立积(Richwave)

4、三伍微

5、地芯

6、芯百特

7、中科微

8、矽磊

9、芯岭

10、有容微

对行业外来说,肯定匪夷所思。对行业内来说,各自心照不宣,作为芯片创业公司,不得不去做一些投入小,门槛低,短平快的产品,再小的市场也是市场,只要能形成销售业绩,有比没有好。

事实上,国内3000多家芯片公司,绝大部分都没有太多选择,卡在了资金和时间上,没有足够的资金和时间去做一些创新性、突破性的产品和应用。被现实所迫,被竞争所逼,你不做就好了别人,就失去了一个机会。

除非你做不了,除非你做不好,否则没有谁会放弃这种机会,就好比在饥荒的日子里,树皮也得啃。

今天的芯片创业公司正处在销售业绩饥荒之中,甚至有些上市公司也面临此情形。吃不饱,哪里找,围困着国内芯片公司。

按照TechInsights的数据,2022年,全球芯片市场价值约为5286亿美元。2023年,预计市场规模会略有下降。根据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国内涉及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数量为3451家,比2022年的3243家,多了208家。在整个半导体行业处于下行周期的情况下,国内的芯片设计企业数量仍在增长,增速有所下降。

由于资金分散,投资人给创业公司和创业者的时间又非常有限,第一反应就是做一些能快速出业绩的产品,现有市场,PIN to PIN兼容,只要能有业绩,价格无所谓。

归根到底就是芯片创业公司太多了,技术能力和技术方向上没有太多选择,时代又给了你创业的机会,你创还是不创,创了就有一夜暴富的机会。

为何创业公司还在增加,为何每个赛道还在进一步拥挤,即使再小的赛道,都多达10家芯片供应商。只能说明中国的芯片行业还有机会,说明最残酷的淘汰赛还没有到来,只有等到至少淘汰一半的芯片创业公司以后,市场次序才有机会慢慢恢复。这个时间,还需要2-3年。

中国的芯片行业也不会同于国外,芯片产品的需求是多样化的,中国的芯片赛道一定会很细分,每个细分赛道会养活那么2-3家公司。

国外公司倾向于创新,创造新的需求;中国公司倾向于规模,低价打死同行。如果半导体行业分工继续,那么晶圆厂和封测厂不会愿意看到只有几家设计公司独大,否则几家设计公司会把供应链的价格压得死死的,说不定哪天自己转头去做了IDM。

中国半导体产业的生态重建至少需要十年之久,对创业公司和创业者来说,十年一瞬如沧海,谁人还在弄新潮。



国内芯片行业该不该拿高薪
所有的高薪背后,是你的学历、知识、能力与习惯。

日本著名企业家稻盛和夫曾经说过:“一个人的人生,就是他思维的产物”。一个职业“高薪”与否主要取决于以下两个因素:

1、有多少人能够胜任这一职业?

2、这一职业能够带来多少经济价值?

从社会职业来看,之前的高薪收入主要集中在金融和IT两个行业,而普通人能够凭借努力拿到高薪的,可能只有IT一个行业。近几年,随着国家和资本加大芯片行业投入,芯片人员的薪水实现了翻倍增长,芯片行业也正式成为高薪行业。

但是,从盈利能力来说,国内芯片行业又无法跟金融和IT行业相比,金融很挣钱,IT行业也挣钱,做芯片不挣钱或者挣钱很少。

有人说,做芯片从来就不是一门好生意。投入大,风险高,收益一般。从我个人角度来看,做芯片还是一门好生意,利润相对还可以,迭代慢的产品生命周期长,迭代快的产品溢价高。只是现在做重复芯片的人多了,就没有了利润。
至于国内芯片行业该不该拿高薪,我有话要说:

1、国内芯片的落后,是对这个行业的投入不够,行业薪水长期偏低,优秀的人才不愿意加入。没有高薪,吸引和招聘不到优秀的人才。

2、做芯片需要优秀的人才,什么才是优秀的芯片人才呢。

高新行业不同于传统行业,只靠长期经验积累是不够的,跟不上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很容易被淘汰。所以,做芯片需要高智商,学习能力强,有创新思维,敢尝试,而且能够沉下心钻研技术和耐得住寂寞。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去辨别一个优秀的芯片研发人才,主要从几方面去看:

(1)教育背景:是辨别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第一步

(2)工作履历:有些人会考试,做理论研究可以,一旦动手做芯片也许就很一般,动手能力和工程能力很重要。看工作履历能看出一个人的工程能力。

(3)性格特征:做芯片技术,性格很重要。通过看性格,基本上能看出来这个人能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芯片研发人才。时间越长,结果越明显。

(4)兴趣爱好:芯片不是单一的,芯片是星辰大海,芯片是一片森林。芯片研发人员或者大部分国内芯片公司只是做了那么一点点。不同芯片研发人才对不同芯片产品和芯片技术的兴趣是不一样的,如果兴趣不匹配,也不会成为一个优秀的芯片研发人才。

3、做芯片为什么需要优秀的研发人才,一般的人才不行吗?

可以确定的说,没有优秀的芯片研发人才就不要做芯片,否则就是浪费钱。

首先,芯片行业是个赢者通吃的行业,做不到数一数二,就没有利润和高薪。今天的国内芯片行业很少有创新和差异化,根本的原因是能力不够,没有足够优秀的芯片研发人才,更多是通过资本和规模来构建起自己的护城河。

因为没有优秀的芯片研发人才,只能去做一些现有的中低端重复芯片,去市场推广和销售又没有利润,拿什么去提供高薪。最后都归于一种心态,卷死对手,抢占市场,再提升价格和利润。

做芯片,时间成本,流片费用,配套的人力成本都很高,流片多失败一次,产品上市时间推迟半年到一年,多失败几次,时间推迟可能两年以上。产品出不来,公司的直接和间接成本是很高的,更不要谈机会成本。公司要为一般的芯片研发人才多支付的成本远远大于优秀的芯片研发人才。

显然,国内芯片行业该拿高薪,没有高薪,就不会出现成千上万的优秀芯片研发人才,中国芯片行业就得不到高质量的发展。



芯片创业靠融资的时代已经过去
最近一段时间,特意安排拜访了国内最知名的几家芯片投资机构。

拜访前,怀揣梦想和激情,自信满满,三伍微过五关斩六将,一路冲杀出来,成为Wi-Fi FEM赛道的一匹黑马。拜访后,所有的幻想没有了,只剩下残酷的现实摆在眼前,整个人变得异常清醒,到了靠卖芯片生存的时代了,好在我有这个底线和计划。

结束了,靠融资做芯片创业的时代真的结束了。

谈不上是喜是忧,感慨的是只有时代的我们,没有我们的时代。

曾经一度认为,只要能融资,人人都可以做出一家芯片上市公司。2~3亿人民币的营收,10来个发明专利,40亿估值,何难?找几个有量并且研发周期短的芯片产品,高价挖几十个有经验的芯片研发工程师,组建一支狼性的有公关能力的销售队伍,再招募一个有资源有能力的运营团队。烧钱,杀价,上市,一气呵成。

这让我想起了直销,起源于美国,发展于日本和东南亚国家,成熟于中国台湾地区,这说明了直销更适合于东方文化。东方文化更讲究“人情、人脉、人际关系”。然而,人性的善是直销,人性的恶是传销。同样,注册制起源于美国。美国堪萨斯州在1911年州立蓝天法中,确立了“实质监管”的证券发行审批制度,授权注册机关对证券发行人的商业计划是否对投资者公平、公正、合理进行实质性判断。1929年“大萧条”之后,美国制定了《1933年证券法》,没有采纳“实质监管”的证券发行制度,而是确立了以“强制信息披露”为基础的证券发行注册制。目前,注册制已经成为境外成熟市场证券发行监管的普遍做法。

没有击鼓传花的融资模式,大部分芯片创业公司很难有生存机会。

据悉,国内某头部芯片投资机构已经一年没有投资芯片设计公司了。之前,头部芯片投资机构一领投,后面很多机构抢着投;一些产业投资一领投,很多机构跟着投。风向变了,早期风险大,后期估值高,能不能上市不确定,即使上市很可能会破发,投资机构变得谨小慎微。

也有某知名芯片投资机构在2023年出手的项目比2022年还多,但是投资的判断标准变了,如果是早期项目,一定是国内空白市场,而且很看重团队实际经验,产品出来后能有高毛利,那种充分竞争的消费类芯片不再投了。如果是中后期项目,很看重盈利能力,靠烧钱的芯片项目也不会考虑。

这个改变,源于减持新规出台,在整个A股市场,现金分红条件是限制控股股东、实控人减持的最大拦路虎。但在科创板,现金分红和上市破发对减持的影响相当。那些总股本偏小且业绩表现一般,以及以未盈利形式上市而未来盈利确定性不足的公司,很容易遭到资金抛售导致破发。

上市新规的出台,得到了绝大部分投资人和创业者的一致认同,无序的芯片投资和芯片创业竞争,对行业和参与者都没有好处。破坏的是整个国内半导体生态,重塑次序和回归价值投资和做有价值的芯片公司,已经刻不容缓。据观察,国内芯片行业的整个阵痛期将在未来2~3年内发生,大量的芯片创业公司将倒闭,大量的前期投资将打水漂。

在拥挤的芯片赛道上,投资人看不到价值,芯片创业者同样看不到价值。该坚持还是该放弃,成为很多创业者现在最重要的思考。也许放弃是最好的选择,不必持续没有意义的资金和人才消耗;也许坚持是对的,放弃意味着前期的投入归零,创业者和投资人都要遭遇重大损失,坚持或许还有机会。究竟放弃是一种明智和理性的选择,还是坚持到底才是创业的本色和责任,谁有答案?

有人会提出并购是一个好的选择,但个人观点,并购是少数事件,不会成为主流,主流是大部分芯片创业公司倒闭关门。

不得不承认现实,芯片创业靠融资的时代已经过去。要么靠做芯片赚钱,要么填补国内高端芯片空白,解决卡脖子的问题,其他别无选择。



芯片创始人被投资人追债了吗?
“钟总您好,现在融资这么不景气,投资公司收回回报也难,您有没有听说一些创始人被追债的事?媒体朋友发来信息。

看到信息,内心条件反射的抵触,哪来的债,投资款都变成债了?

静下来想,投资款是有可能变成债的。创业有风险,创业需谨慎。

创业不是一件易事,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即使在成功的企业家之中,也很少有人会鼓励每个人都去创业。雷军,作为小米公司的创始人,曾在武汉大学公开讲话中谈及创业,他表示:“我觉得创业不是人干的,都是阿猫阿狗干的事情。作为一个正常的人绝对不会选择创业,一旦你选择了创业,你就选择了一个无比痛苦的人生。如果你没有钢铁般的意志,你是绝对干不了的。”

这几年国内芯片创业,有人觉得是蔚然成风,有人觉得是一地鸡毛。到今天,大部分创始人只体会到了芯片创业的爽,没有体会到创业的苦和痛。

为什么那么多人选择芯片创业,芯片创业的门槛本来是很高的,但有了疯狂的投资,芯片创业变得很容易,一个人可以开始创业,拿着投资人的钱招兵买马,甚至自己不用出钱,而且照样可以拿高薪,这样的芯片创业有谁不爱。

有能力不一定适合创业,有技术不一定可以创业,创业是一场痛苦的修行。国内的芯片创始人又有多少做好了面对痛苦和追债的心理准备呢?又多大程度上可以面对自己成为失信人的风险呢?

如果知道这一天会到来,现在的芯片创始人还会去选择创业吗?

有些人会嘲笑梦想和情怀,认为创业就是创业,去扯梦想和情怀没有卵用。但正是那些有梦想和情怀的人,不管面对多大的挑战和风险,依旧选择勇往前行。

从我选择创业的第一天开始,就深感创业艰难,用文字记录和激励自己,在最无助的时候,在文字里找到安慰。因为不被看好,投资人不愿投资,供应商不愿支持,客户不愿选择。内心除了痛苦就是痛苦,每天面对的工作除了艰难还是艰难。我带着三伍微就是这样一路走来,历经几年,终于在Wi-Fi射频前端芯片领域成为国内前三的公司(欢迎打假)。

在创业三伍微的路上,我也曾差一点被投资人追债和成为失信人。那是2021年,天使轮资金所剩无几,公司面临弹尽粮绝,投资人宁愿错过,也不愿意走过路过。虽身陷绝境,但内心无比坚强。我告诉团队,即使倒下,我们也要像个英雄。为了挽救公司,公司团队按照股份比例,每个人掏出1~2年的薪水增资公司,我个人无限连带责任完成了一笔近千万的融资。后来,公司向死而生,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有人会问,如果不是无限连带责任完成的融资也会有被追债的风险吗?还是存在这样的风险,有几种可能:

1、公司经营失败,无力支付员工薪资、供应商货款或者合作伙伴合同款。一旦被起诉,创始人或者法人将被追债。
2、投资协议里有很多的风险条款,绝大部分创始人只关注了回购条款。芯片创业一旦失败,很多风险条款就有可能被释放出来,启动对创始人进行追责追债。
已上市公司的创始人朋友曾告诉我,创业第一天他就招聘了法务顾问,当时不理解,如今很佩服。为了规避风险,我在财务上管控很严,公司再小,出纳和会计分开,同时聘请财务顾问每月审核。在财务上,创始人一定要清清白白。成功了,不差这点小钱;不成功,不会因为触发风险条款被投资人追债。

3、不要为了公司融资或者公司利益去造假。

造假这件事情是创业过程中风险系数最大的。创业成功了,创始人和投资人皆大欢喜;创业失败了,创始人和投资人都很郁闷,因为各自的立场和利益不同,很可能反目和对立,投资人会尽最大可能去减少损失和履行责任,任何创始人的失误和过错,都可能被利用,以达到对创始人追债的目的。

举个例子,最近在深圳一大客户,某友商Wi-Fi6 FEM报价很低,公司深圳销售经理问我价格跟不跟,评估下来某友商报价亏损在30%以上,我问他对方为什么要这样干?性能不如我们,成本不如我们,这样做生意有什么意义。深圳销售经理告诉我,对方公司没钱了,这样做业务是为了融资。我说亏本这么多没法融资了,现在的投资人都变聪明了。他又问我能不能通过财务作假变成正利润,我说如果那么做,一旦创业失败创始人一定被投资人追债。

到此,悲喜交加,心情跌宕起伏。悲的是为了创业付出了很多,牺牲了很多,却身陷各种风险之中。喜的是自创业以来,一直规规矩矩,实实在在,坦坦荡荡。


芯片创业者,还能幸福吗?

最近几天,两位芯片创业者相继去世,一位是39岁的英彼森半导体创始人邹亮,另一位是商汤科技创始人汤晓鸥,享年55岁,其身价过100亿。

他们的过世都是突发,他们都面对半导体寒冬。从2023年开始,压力和焦虑,将伴随着芯片创业者,而且是逐渐加大。这其中,大多数芯片创业者将不得不面对失败,彻底奔溃。

芯片创业者的日子会一年比一年难,承受的压力也一年比一年大。来自市场竞争和投资人的双重压力,是芯片创业者面临的真正考验。没有价格底线的市场竞争,让创业者进退两难,做就是亏损,不做无法给供应链和投资人交代,未来两年又是回购的高峰期,如果不能上市或者被并购就是无解,这样下去,芯片创业者还能幸福吗?

幸福就是人们的渴求在被得到满足或部分被得到满足时的感觉,是一种精神上的愉悦。

根据以上定义以及每个人的不同情况,可以得出幸福的公式。就某人的某一个幸福而言,某人对某事物的幸福感(F)与其对某事物事前的渴求度(Q),以及事后的被满足度(Z)以及每个人所特有的幸福系数(K)是成正比的,即:幸福感(F)=幸福系数(K)*渴求度(Q)*被满足度(Z) 。

2023年之前,国内芯片创业者是幸福的,只要是做芯片,投资人给钱,国家给政策,社会给尊重,朋友给鼓励,四面八方的幸福包围着芯片创业者,在创业中找到了人生的幸福感。

几年的幸福日子过的很快,芯片创业的寒冬已悄悄到来,而且这个寒冬会很长很长,大部分芯片创业者将在这个寒冬倒下,只有少数创业者会走进春天。

以前,是被四面八方的幸福包围;现在,是直面四面八方的压力。如何稳住团队,如何竞争市场,如何获得供应链支持,如何给投资人交代,如何加速公司运转。

前期获得的投资越多,现在面临的压力越大,LP把压力传导到GP,GP传导到投资人,投资人传导到创业者,有多少投资人,就有多少压力,轮番的给压力,不知道会压垮多少芯片创业者。

告别了2023年,就告别了最好的芯片创业时光。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能杀出来的芯片公司,必将成为中国芯片行业的强者。不过,接下来的芯片创业,没有国产替代可以搭车,没有东风可以借助,只能背水一战,向死而生,也将成为中国芯片史上最惨烈的竞争。

最好的芯片创业时代已经过去,接下来是艰苦创业。对于芯片创业来说,两个最重要的条件都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一个是融资环境,另一个是市场机会。

资本成就了创业公司,加速了公司的发展,抓住国产替代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从而顺利上市。在我们所处的Wi-Fi FEM赛道,康希通信烧了好几个亿,利用国产替换成功上市,作为同赛道的其他公司,要想成功,难度更大了。如今市场机会大不如以前,投资人还愿意给同赛道的创业公司烧几个亿吗?理性来看,在现有的环境下,Wi-Fi FEM公司即便再融资几千万,也无济于事。

创业本身就是一种幸福,自我突破,自我成就。我很享受创业的幸福,并用文字去记录,当一点点突围并取得成就的时候,心中会涌出一种幸福感,也是满足感。有梦想的人生是幸福的人生,追求的过程同样是幸福的,挫折和失败是幸福的养分,经历越多,最终幸福的花也会开得更艳。

自我认同和价值创造,是芯片创业者幸福的根源。我是幸福的,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我们做的芯片能为行业创造价值,我给公司的每个人都提供机会,让他们/她们有成就感。

同时我又是痛苦的,面对投资人,给不出上市时间表,甚至公司的业绩增长我都难以预测,在芯片行业摸爬滚打了十多年,对芯片行业的认知和理解根深蒂固,互联网模式的打法我无法接受。硬科技,硬道理。烧钱,烧不出一个生态,烧不出一个固化的市场和客户群,烧不出产品的边际成本为零。做好芯片是硬道理,挣钱是硬道理。

如果花出去的钱不能产生价值,这样的创业我不能认同和接受,也不能获得幸福感。之所以拼命工作,熬夜写作,因为有价值的认同和幸福的驱使。在很多个深夜,我跟自己对话,如果生命因为劳累而离开,我是否后悔?我内心的回复是不后悔,生命的燃烧是为了点亮自己,哪怕是飞蛾扑火,只为了一刹那的美丽。

创业几年来,第一次在周末放下工作单独陪同儿子看电影,陪着他走在上海不同的地方,他的快乐和幸福感触动了我。第一次在周末上完兴趣班回到家里,跑过来抱着我,幸福地看着我说让我带他出去玩,不再是拒绝,便带着他去了滨江,看外滩的灯光,如同一束束灿烂的光芒,照亮了城市的每一个角落,让人感受到无限美好。在冬天的夜,我和他,相互温暖。这个周末,我感受到了幸福。

幸福,就在生活的每个瞬间。创业者的幸福,就在创业的每个瞬间。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