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IIGF观点 | “绿色+转型” 金融破局传统制造业转型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到2035年,要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战略下,增强绿色金融在顶层设计上与“双碳”目标的衔接,深度服务“双碳”目标将成为重要行动主线。当前,中国大力推动转型金融体系,不仅充分彰显“双碳”目标下制造业转型的重要性、必然性,也将对提升绿色金融服务“双碳”能力,补齐绿色金融支持低碳转型短板等带来显著的积极作用。
近年来,绿色金融在支持制造业绿色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传统的绿色金融主要服务于情节发电、电动车等增量的“纯绿”行业,而煤电、化工、钢铁等传统高排放行业缺乏明确的产品匹配,或受制于投资者对转型风险较为谨慎的态度,往往被排除在绿色金融服务体系之外,加剧其融资难度。
转型金融概念的诞生,旨在弥补传统绿色金融的这一“缺陷”。转型金融具备灵活性、针对性和适应性等特点,强调经济活动、市场主体、投资项目和相关资产向低碳和零碳过渡,转型金融的应用可有效补充绿色金融所无法覆盖的高碳领域,将是推动传统高碳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性金融工具。
二、合力撬动转型金融新“蓝海”转型金融是绿色金融的重要延伸与扩展。绿色金融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对绿色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转型金融则不受绿色金融概念的标准、分类限制,能为更大规模和范围的经济结构转型提供针对性的金融支持,特别是满足工业、交通、建筑、能源转型领域的资金需求。
三、构建转型金融与绿色金融高效协调体系
未来,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的有效衔接势必成为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关键。 “绿色+转型”金融的有效融合,需以系统性视角统筹推进,既需符合产业发展规律,也要有效防范转型投资的衍生风险。
完善转型金融顶层设计与标准体系。立足区域产业结构视角,因业制宜地构建转型金融引导机制,持续健全转型金融标准体系、碳核算体系、环境信息披露制度、激励约束机制、评价体系等相关标准。同时,立足产业发展实际,制定出台符合各个行业发展规律的转型金融支持政策,强化转型金融政策和产业转型政策的衔接,为市场相关参与方发展转型金融指出明确的方向,引导更多资本支持碳密集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此外,我国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明确了能源、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方向,建议尽快推出转型金融支持目录,为金融机构、企业等市场参与者提供行动指引,还应建立转型金融法律体系,明确市场参与方相关权利与义务,同时为转型金融发展划清红线。持续推动转型金融产品创新。相关转型金融工具如碳减排支持工具,是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的重要抓手,可撬动更多社会资金投资绿色低碳领域,监管部门可参考《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原则》等国际原则推出更多转型金融工具指引,市场则应继续创新转型金融产品,大力推动股权类融资工具,包括推动高碳产业转型升级的基金、PE/VC基金、并购基金等,以及相关保险产品和其他风险缓释工具、证券化等创新,形成市场示范效应,推动金融支持社会低碳转型,更好地解决碳密集企业的融资痛点和难点,促进社会整体减排。健全转型金融风险管理机制,加强环境信息披露。目前,转型成效多与碳排放总量和强度相挂钩,因此评估转型成效需要大量的准确、可核实的碳排放数据作为支撑。建议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第三方评估机构多方协同构建转型金融基础设施,健全环境风险压力测试体系,推出相应风险管理方法学和应对工具。充分运用数字化手段建立健全的碳排放数据采集、碳核算、碳账户管理和评价体系,建设互联互通、以碳排放数据为核心的转型绩效监管平台,打通信息壁垒。这既有助于企业有效监测自身经营的碳排放,提高整体效率,也有助于金融机构基于碳排放数据库进行有效地风险管理和转型金融工具创新,引导金融机构测算高碳资产风险敞口,优化金融机构资产质量和有效覆盖转型风险和气候变化金融风险,为碳密集行业提供更优质的综合金融服务。此外,还需强化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要求,持续开展高质量的信息披露,提高企业透明度,降低市场识别成本。本文原载于《中国农村金融》杂志2023年第11期相关文章:1.IIGF两会观点 | 史建平:打造“绿色范本” 金融业为低碳转型注入持久动力2.IIGF观点 | 史建平:转型金融展望3.IIGF观点 | 王遥:积极做好CCER市场重启准备4.IIGF观点丨王遥:践行绿色金融 赋能乡村振兴作者:
史建平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理事长
新媒体编辑:张伟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