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邀请的礼仪——外交官说礼仪

张国斌 外交官说事儿 2020-09-16

不学礼|无以立

外交官说事儿

邀请的礼仪

外交官亲历礼仪现场

被“抓”去做客人

在国内工作的时候,我有过多次被“抓”去做客人的经历。好一点的情况是刚刚收到请柬,打开一看,活动第二天就要举行; 更离谱的情况是,请柬也没收到,只接到电话紧急通知,希望马上赶赴活动现场救急,对方匆匆挂电话的时候还不忘说一句:“请柬会补发给您!”这些做法,完全忽视了邀请的礼仪,意思是不管您有没有时间,都得来做客,这不是“抓”是什么? 这种情况,你去也不是,不去也不是,弄得人手忙脚乱、哭笑不得。




在中国的餐饮礼仪里,有个不成文的规定: 通知时间提前三天及以上为“请”,提前两天为“叫”,当天唤去为“抓”。





各种宴请活动,一般均须提前数日向宴请对象发出邀请,这既是对宾客的通知,起提醒、备忘作用,便于对方安排好自己的时间,按时应约,同时又是宴请必备的礼仪形式,显示着主人的礼貌和诚意。


书面邀请

正式宴请活动多采用书面邀请的方式,由举办者发出请柬或邀请信。请柬的内页需写明宴请目的、被邀请人的姓名、宴请的类型、地点、时间、着装要求以及主办者的全称。若是涉外宴请,还应注意中外文对照或直接用客人的母语文字印制。和请柬相比,邀请信多为手写。邀请信的格式各不相同,内容可以因事因人而异,文字可长可短。邀请信给人以亲切感,不像请柬显得刻板和公式化。


电话邀请

非正式宴会,则可以电话邀请。电话邀请方便快捷,通话时语言、语调必须使对方感受到盛情和诚意。要在电话里表达清楚宴请的时间、地点、着装要求、出席人物等内容。


口头邀请

口头邀请适用于非正式的或小范围的宴请。口头邀请时,表达必须认真诚恳,一旦商定,双方都要遵守。


应用这三种邀请方式时,都应该做到:内容明确、称谓正确、态度亲切,大方热情。此外,还应注意邀请的时间和场合,本着与邀请者协商的态度,把邀请工作做好。

END

 图片来源 | 网络

往期荐读

价值百万的礼仪金

政界、商界、学界、外交界

完美礼仪经典教程


礼赢天下



摘自:《礼赢天下》

作者:张国斌

作者简介:张国斌,资深外交官,中国驻法国斯堡前总领事,驻法国留尼汪首任总领事,先后在外交部非洲司、办公厅、礼宾司、钓鱼台国宾馆、领事司任职,常驻非洲8年、法国11年,走访140余国家,随同国家领导人出访30余国,著有《外交官说礼仪》《礼赢天下》《足迹》等著作,现任察哈尔学会秘书长。

微信号:


waijiaogushi


外交官说事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