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外交官葛正明:我以世界为家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海淀·故事 Author 海萱萱





都说月是故乡明,离家的游子,思乡之情从来浓厚。站在异国他乡的街头,满目是熟悉的陌生,满心是想要回家却迟迟不能归的怅然,这份情感,最伤人,也最动人。


对“家”这个字的理解,各人或有不同,而一边目睹着他人的乡愁,一边自己也感同身受,个中滋味,今天便让这位曾经踏上80多个国家的土地,在外工作十几年的外交官葛正明,说给我们听听。



_01_

外交官&理发师


年轻时的葛正明

右数第一位

葛正明是军人出身,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就被派往中国驻索马里使馆武官处工作。转到教育部后,又被派往中国驻以色列使馆组建教育处,后又被派到中国驻挪威使馆工作,期间连年被教育部评为优秀并荣立三等功。

可能在大家心目中,外交官这一职业,不但“高大上”,而且总与严肃冷静深沉内敛等词脱不开干系。但葛正明给人最深刻的印象,却是“接地气”。

怎么个接地气?小事见真章。一曰理发,二曰做饭。


身着戎装的葛正明

曾经的部队生活让葛正明练就了一手绝活,从驻索马里的时候,他就开始给使馆官员、中资机构人员以及专家组人员等免费理发。开始,他借理发工具,后来干脆买了电动推子,给在以色列和挪威的中资机构工作人员和广大留学人员理发。

抽出自己的休息时间,一个推子在手,理发手艺我有,每周三周日,大使馆俨然化身美发沙龙。

葛正明说,没在外留过学,不会懂得在外留学、工作的人的不易。即使有奖学金,光是房屋租金和高昂的伙食费就足够让人压力山大,更别说要价颇高的美发行业了。

对于留学生们,能省一点是一点,头发长得很长了,宁可热也不轻易理发。对于葛正明,能帮一点是一点,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他觉得没什么。


葛正明与留学生们聚会

看到留学生们吃得很节省,他就和夫人准备一些菜,就像在家里招待客人一样,招呼留学生们来一块享用。请客的宗旨只有一个,就是让他们“吃个饱”。

刚去挪威的时候,他还没有买车,出去办事和购物都不甚方便,使馆在山上,超市在山下,能使用的只有一个小推车。每次葛正明都要和夫人来回几次,才能把做饭的材料全部买齐。

红烧肉,按盆烧!鱼,也按盆做!一个大长桌上摆满了巨大的盛菜容器。招待的结果,从不以”光盘“为荣,对葛正明来说,如果发现当天有剩菜,那才是值得高兴的事,“这说明大家都吃饱了”。


国内的年是“团圆年”,那样的热闹和喜庆,对外交官来说,却是可望而不可及。在以色列时,有一年大年三十晚上,葛正明开车去一所坐落在沙漠中的大学探望中国留学生们。到了那里,现场的情况着实让他感动:学生们竟然自发地列队欢迎他。


葛正明和他们共度除夕,给他们送去了祖国的温暖,并问他们,新的一年有什么要求吗?他们说,想要订一份中文报纸。那时,当地还没有互联网,大家希望通过报纸更多了解国内的情况。

提起这件事,葛正明十分感慨:对于离家在外的人,来自祖国的消息,就是他们的精神食粮。作为外交官,工作中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让广大留学生和华人感受到,尽管生活在国外,但我们的根在中国。



_02_

工资&电话费


葛正明一家


如果说除了国家大事,还有什么能够让一位身经百战的外交官牵肠挂肚,那一定是家人。

虽然有政策,外交官上任可以带家属同行,但多数外交官的家人,都会因为教育孩子、照顾老人等一系列问题,使得这一切无法实现。

葛正明第三次驻外赴以色列时,儿子正好上小学。9月1日开学,9月20日葛正明出国赴任,留下夫人一个人照顾孩子。工作学校两头跑,行程忙碌而辛苦,再怎么努力,陪伴孩子的时间依然不宽裕。

有一回,爱人因为工作,没能及时赶到学校接孩子,儿子背着书包一边走一边哭,见到妈妈后紧紧抱着她问:“妈妈,你是不是也不要我了?”

葛正明说到这里,几度哽咽,对妻儿心存愧疚的他,只能想尽办法弥补。他把周末的时间都交给了电话。在没有微信也没有其他通讯方式的年代,电话连接了大洋彼岸的温暖。最多的时候,光是一个月的电话费,就要消耗数百美元。

然而葛正明觉得,打电话的钱花得值,早先在索马里和肯尼亚时,连长途电话都没有,每个月一封信才是标准配置。

“至于电话费,别人都说我,真行啊,工资全都用在了电话费上。但我觉得这件事,值!有些东西是花钱买不到的,我不想错过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通过和家里的沟通,知道孩子的情况。慢慢使他感觉到,其实爸爸只是在外面工作,但他心里还是爱我的。虽然花了很多电话费,但我们的感情没有变淡,反而加强了。”

越是对儿子关怀,就越是明白妻子要背负怎样的压力。虽然结婚已经三十年,谈到妻子,葛正明依然会流露出一种名为“害羞”的情绪。当年在部队相识相知,后来步入婚姻殿堂,举案齐眉,二人互相扶持着走过了很多坎坷路。


葛正明和妻子


葛正明曾患过痛风,动过两次手术,严重的时候甚至走不了路。妻子就每晚给他热水泡脚,按摩穴位,几年未曾间断,尤其每到夏天,总是弄得自己满头大汗。

也正是因为妻子的悉心照料,葛正明的病情才一直很稳定。现在,有了充裕时间陪伴妻儿的葛正明,每天最爱的事,就是在家为妻子做饭。妻子每天上班中午带的饭,都是出自他的手艺。

“我们经常会一起回忆,当初在一起翻译书稿、编字典的工作和出去旅游的经历。”葛正明传授着自己的心得,“维持夫妻关系,保持新鲜感是最重要的。”



_03_

教育家&社会人



·葛正明发言掠影·

在外工作多年,葛正明作为使馆教育处负责人,其主要工作自然少不了对国内外教育的研究。他承担过国际家庭教育的研究项目,也致力于把国外先进的教育技术引入国内推广使用。由于驻地范围广,他的课题涉及方方面面,但其中最值得关注的,非家庭教育莫属。

他说,家庭教育要顺应时代发展,不能再一味奉行传统,要有创新。“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说法,早已不可取了。相反,不要觉得孩子小听不懂道理,而是要积极诱导,教他们明辨是非。“看到对的要鼓励,看到错的要教育,这样才是帮助孩子。”

在家庭教育这一点上,葛正明和妻子的观念十分一致,都认为应该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从小培养孩子的自信。儿子很优秀懂事,很少让葛正明操心,初中获北京市三好学生,高考又凭借优异的成绩考上军校,吃苦受累从来不提一个字。


“有一年国庆节,儿子在大礼堂排节目,我和他妈妈去看他。他过来的时候,我去拉他的手,他啪的一下就把手缩到后面。我觉得不对,拉过来仔细一看,原来在训练的时候,胳膊上被蹭掉了好大一块皮。孩子就安慰我说,爸,没事。”

后来葛正明才知道,原来儿子在训练中从高架上也摔下来过一次。但这些事,儿子从来没有和他们说过。葛正明心疼之余,却也欣慰于孩子已经自强自立,成熟了。


葛正明温馨一家

而葛家的温暖并不止于此。现在,不但葛正明夫妇习惯了其中一人出门时,另一人一定会到门口去送,儿子离家后回来,也一定会给夫妻两人一人一个拥抱。平时,葛正明和妻子,儿子和儿媳妇,时常会在一起聊些新出台的法律法规或社会热点。

“每一个家庭成员其实都是社会成员,作为一个社会人,学法懂法知法,也能了解作为家庭成员的行为规范。”葛正明说,“对一个家庭来说,心情十分重要,而要让家人都有好心情,就要学会尊重。”

这也许就是一个家庭“保鲜”的秘方吧!



Thanks for watching!

END

文字 / 海萱萱    图片/葛正明

文章转载自

>

《海淀·故事》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