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礼宾决定成败——注意区分习惯的对等与机械的对等

袁南生 外交官说事儿 2020-09-16

回忆起我的外交生涯经历,最深刻的印象之一就是礼宾工作在一线外交工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常言道细节决定成败,很多时候外交礼宾工作不到位也是决定成败的,首先要注意区分习惯的对等与机械的对等



袁南生

曾任中国驻津巴布韦共和国和苏里南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中国驻旧金山总领事,中国驻印度孟买总领事,外交学院党委书记兼常务副院长。


在外交实践中,从礼宾的角度考虑,需要注意明确区分习惯的对等与机械的对等。外交对等是大家都认同的概念,但其内涵要仔细推敲,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对等。在这里,我结合在驻阿拉伯埃及共和国大使馆的工作经历谈一谈。



中国驻阿拉伯埃及共和国大使馆


2001年,我在我国驻埃及大使馆担任公使衔参赞、首席官员,那时候朱镕基总理要去访问埃及。在朱总理访问之前,我与时任外交部礼宾司副司长罗林泉前去踩点,遇到一个问题。




朱总理访问埃及要检阅仪仗队,我们提出来“仪仗队在哪里检阅”,对方说在总理府。如果问到此为止,后面就会出问题。一方面,作为一名外交礼宾人员,必须到现场勘察;另一方面,依埃方通常做法,埃及为来访的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举行欢迎仪式是在机场。埃方在总理府举行欢迎仪式的安排不符合通常做法,因此,需要深入了解其礼宾方案的由来和具体实施策划。




此前我国已将来访国家领导人欢迎仪式从机场改到了人民大会堂东门外广场,因天气原因会在室内。那时穆巴拉克总统刚刚结束对中国的访问,中方是在人民大会堂室内举行的欢迎仪式,所以埃方提出来朱镕基总理的欢迎仪式改到总理府。

我们提出来要到现场去看,现场勘察发现埃及总理府场地有限,只能站18个人。一般欢迎仪式检阅仪仗队要有乐队,还有列队排开的海陆空人员,只能站18个人的场地显然不符合规格和要求。

随后,我们与埃及方面展开磋商。

我问:“你们怎么安排在这里举行欢迎仪式啊?”

对方回答:“我们对等啊,你们不在机场,我们就不在机场,你们在人民大会堂,我们就在总理府。这就是对等。”

我告诉埃方,这个安排中方不能接受,朱总理不能够在这里检阅仪仗队。我们认为,埃方对外交对等的理解不对,对等是习惯的对等,而不是机械的对等,不能说一国仪仗队里有两名女性,另一国的仪仗队里也要有两名女性,这是很机械的做法,也不是外交对等的真实内涵,其内涵应当是各国外交礼宾习惯的对等




所谓习惯的对等,我们进一步做了说明。中方欢迎外方领导人来访的仪式已经改了,我们的习惯就是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而不是在机场举行,而埃及的习惯是在机场举行欢迎仪式。

从习惯角度讲,中方为来访国元首鸣炮21响,为来访的政府首脑鸣炮19响,但是埃及从来没有为任何来访国领导人鸣炮的习惯,那么中方也不要求机械对等,不会因为埃方不鸣炮,我方在欢迎仪式上也不鸣炮,我们依旧按礼宾习惯为埃方领导人鸣炮。

既然埃方的习惯是在机场,那就应该在机场,讲了这么多,埃及方面依然不让步。


后来我说:“如果你们一定要这样机械对等的话,将来贵国的总统和总理到我国的人民大会堂,我们将按照对等原则不再鸣炮。”

至此,埃及方面态度软了下来。解释说,之所以不在机场举行欢迎仪式,是因为怕面子过不来。



经双方协商,埃及提议改到库巴宫举行欢迎仪式。我们勘察以后,认为库巴宫很合适。库巴宫在埃及的地位相当于我国的钓鱼台国宾馆,面积很大,符合要求,而且在欢迎仪式结束后朱总理就可以直接进去休息。

这个实例说明外交礼宾工作一定要细致,不能一味听信对方说辞,更不能想当然。如果埃方说在总理府举行欢迎仪式我们想当然说这样可以,而不去现场勘察,等到朱总理访问时一切工作都迟了,不仅会给这次访问带来本不应发生的意外,也可能对中埃关系造成不良影响。

习惯的对等,是说一国需要一视同仁地以其外交礼宾习惯性做法、通常性做法对待其他国家,不能给某一国单搞一套。锦上添花、好上加好的礼宾创新值得推崇,但降格和低于普遍待遇的做法是不符合外交对等原则的。







不念过

荐书

不畏将来







文字 / 《从理论到实践—外交礼宾礼仪研究》

图片 / 网  络

编辑 / 小  哈






不念过

更多精彩

不畏将来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不念过

联系我们

不畏将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