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童年的“外交部大院”
外交部街是东城区的一条胡同,真庆幸她今天仍然完好地存在,她的名字仍然叫外交部街。
仲春时节,东城区文联组织作协会员和部分摄影家走进胡同采风活动,我早早就报了名,因为这是一条装满了我童年记忆的胡同啊。
这天,我提前出发。刚走出地铁五号线灯市口站,就遇到了肯定也起了个大早儿的东城作协副主席杜染。他正在问路人:“外交部街胡同怎么走?”我赶上前说:“您就跟着我走吧,一准儿错不了。”
怎么可能找错呢?小时候,我家住在南小街的赵堂子胡同附近有两家电影院,一家叫红星电影院,还有一家就是大名鼎鼎的甲级影院——大华电影院。
红星影院有一段时间以放映新闻纪录片为主,偶尔也放新上映的故事影片;而大华电影院全天放映故事影片,厅内条件也比红星好多了。因此,那时候我们一大帮胡同的发小,经常结伴去大华电影院看电影。而从家走到大华电影院,必经的胡同就是外交部街啊。说这条胡同装满了我的童年记忆,一点不为过。而且,记忆是那么清晰。
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新中国的外交部就坐落在外交部街这条胡同里。
那时,我们从胡同东口向西走进外交部街,快到西口的时候,就到了外交部。只见门口挂着白底黑字的大牌子,上面写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几个大字。
门楼正中的屋顶上,矗立的五星红旗迎风招展。门口两边各站立着一名站岗的卫兵,他们身姿威武,持枪站立一动不动,那叫一个精神!我们中有人轻声地和他们打招呼,叫声“解放军叔叔好!”站岗的战士只是露出一丝微笑,标准的站姿却丝毫未变。
有几次,我路过这里时,正赶上有漂亮的小汽车驶入。车窗上挂着白色的纱帘,后排座位上的身影使我不禁想到,那会不会是周恩来总理和陈毅部长来这里上班呢?
那时,新中国欣欣向荣,各方面建设蒸蒸日上,孩子们眼里充满了明媚的阳光。我甚至想过,长大了也当个外交官,就可以走进这个神秘的院落了。我和童伴们一天天长大,外交部门口的解放军叔叔也换了一茬儿又一茬儿。不知什么时候,门口的卫兵不见了,外交部的大牌子也撤掉了;还有一段短暂的时期,这条胡同改名叫“瑞金路十条”——那是“文革”留下的痕迹。
光阴荏苒,半个多世纪如梭而去。东城区文联组织的这次走进胡同、探访社区活动,使我受益匪浅。通过建国门街道办事处孟锐主任和外交部街社区刘蕙萍主任的介绍,我们了解了这片老城区的历史沿革,再一次感受到了胡同文化的厚重。
外交部街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历史文物遗存,也是目前北京市内保存相对完整的胡同之一。别看这条胡同只有七百多米长,却分布着外交部旧址、睿亲王府、藏经馆、协和医院别墅、通圣堂、李少春旧居等。
今天,我们从胡同西口进入,向东逐步走着。一个个门牌、一个个院落,都引起作家、摄影家们的兴趣。而我,最想探访的是这条胡同的33号——外交部大院。终于,我走进童年的“外交部大院”,圆了小时候的一个梦。
更让我们惊喜的是,在门口迎候我们的,是新中国的第一代外交官,已经年近九旬的关宗山老先生。关老身板挺直,精神矍铄,话音洪亮。他的介绍十分生动:外交部旧址最早是明朝明英宗时期的权臣石亨的宅邸。“土木堡之变”后,石亨发动夺门之变,将明英宗重新扶上皇位,石亨也因为复辟有功获封忠国公,并赐邸于今天的外交部街。
1457年起,胡同的名字也因石宅的扩建而被称为“石大人胡同”。几经变迁后,清宣统末年,为了迎接访华的德国皇太子,清外务部在已是宝源局的旧址上兴建了迎宾馆。
中国外交部旧址,位于北京东单外交部街33号
迎宾馆专门用作迎接国宾,相当于现在的钓鱼台国宾馆,是当时北京城内最豪华的西洋建筑。辛亥革命爆发后,清廷开始宪政改革,袁世凯被任命为清政府内阁总理。从河南老家进京后的袁世凯将内阁政府设在石大人胡同迎宾馆内,此后不久袁世凯便将家眷接来北京,和他本人一起入住迎宾馆。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石大人胡同迎宾馆也成了临时大总统府。
1912年8月24日孙中山抵达北京会晤袁世凯,为了表示尊敬,袁世凯迁往铁狮子胡同陆军部居住,将石大人胡同迎宾馆作为孙中山的临时行辕。1912年9月18日孙中山离京,袁世凯下令将东堂子胡同的北洋政府外交部迁往石大人胡同迎宾馆,从此石大人胡同改名外交部街。
关老兴奋地讲道,1949年新中国诞生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的地点选了两处,经周恩来同志亲自勘察,决定设立在北洋政府外交部的旧址上,即现在的33号大院。政务院总理周恩来同时兼任第一任外交部长,他和第二任外交部长陈毅同志都曾经在这里办公。
20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外交部大楼迁往朝阳门内大街北侧,外交部街的原址改为仓库。自1974年起,院内的假山和老楼被逐渐拆除,大院逐渐变成外交部职工宿舍和世界知识出版社等,院内建筑被逐一拆建,仅有一座曾是迎宾馆正门的灰色的西洋式门楼保留了下来。
作为外交部的职工宿舍,门口站岗的战士不见了,我记忆中的假山、老房子也全无踪影。我在院里,也就是西洋门楼的后面,看到了有幸保存至今的那块旧官人的下马石,石上的雕刻纹路依然清晰可见,仿佛向今人们诉说着逝去的岁月、往昔的时光……
然而,大院没了,人还在。
正当我有些惆怅时,一位老人迎面走来,他乐呵呵地和我打着招呼。一聊,吓我一跳:这位看上去不打眼的老者,名叫王永成,今年86岁,曾是我国驻秘鲁大使馆的二等秘书,继而担任过外交部行政司司长,继而出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赤道几内亚特命全权大使,直到退休。
我问他手里的竹夹子是干什么用的?他把一个塑料袋拿给我看,说:“每天散步时,顺便把大院里的垃圾清理了,捎带手的。”我肃然起敬,这是一位为祖国的外交事业贡献了一辈子的老一代外交官啊!
我上前想搀扶他,老人推辞道:“不用不用,还不老呢,哈哈!”我约他找个时间细聊,他爽朗地答应:“好哇,到我家来吧。”我问:“您今天怎么安排?”86岁的老外交官王永成说:“合唱团活动,唱歌。”
我想,王老一定会唱,也一定唱过那首《我们走在大路上》。你听——
我们的道路洒满阳光我们的歌声传四方
我们的朋友遍及全球……
- end -
文字 | 李培禹
图片 | 网络 编辑 | 老江
(图文转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小编)
阅读延伸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