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宾礼仪与国际交流(一) 外交位次
负责组织外交会面的人会面临一系列礼宾问题。没有任何国际会议的举办不提到位次。组织者必须制定一条一视同仁的标准,在整个场合的所有活动里都予以遵守。这套标准应当使个人和全体的排位不出现任何争议。
不管是常任的还是临时的礼宾人员都应该对位次分配原则和实践方法有所了解,知道如何安排位次。甚至可以断言,从礼宾人员对位次排序惯例的把握就可以体现其职业素养,评判其能否担此大任。
每个国家的重要性可以通过经济、文化和历史来评估,这些方面都是有讨论余地的,可能引发争端的情况对于发展良好的国家间的关系并无裨益。国家之间是平等的,至少形式上要平等,这是位次排序时必须反映出来的,有必要确定一些中性的参照标准,表明参与各方都被无差别地对待。
字母表顺序
字母表顺序是安排位次时最常用的标准。这条简单的标准在运用的时候,也需要经过不少调整,以使得国家间平等的原则能得到遵守。
调整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确定使用的语言,因为这会影响一些国家的排序。比如沙特阿拉伯在法语中以A开头(Arabie Saoudite)而在英语中以S开头(Saudi Arabia),英国在法语中以R开头(Royaume-Uni)而在英语中以U开(United Kingdom)。
最常见的办法是选择活动举办地使用的语言、组织活动的国际组织的官方语言或者是预先约定好的另一种语言。
在联合国的位次排序
联合国在字母表顺序的运用上更进一步,确保成员间的平等。每年会抽签确定一个字母作为起始字母。比如,从H开始到G结束。这样避免了总是机械地使用惯常从A到Z的顺序,那种情况下,首字母在字母表前列的国家会自动排在前列,比如阿富汗(Afghanistan),而首字母在字母表最后的国家如赞比亚(Zambie)就总是排在最后。我们的目标是不让任何一方的获益建立在另一方受损的基础上。
根据就任时间排序
与字母排序不同,就任时长是一条真正按优先度排序的标准。这一标准经常用于国际关系领域,在举行庆典、就餐、正式抵达及车队行驶时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进行位次排序。
次序是这样决定的:
1.国家元首按就任时长排序。
2.之后是政府首脑按就任时长排序。
至于有些代表团领队既非国家元首也非政府首脑,对他们的排序则通常按照他所代表国家的字母顺序进行排序。
外交使团及领事使团
1961年的《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第十六条明确了外交使团负责任的位次排序规则。“使馆馆长在其各别等级中之优先地位应按照其……开始执行职务之日期及时间先后定之。”各国大使在其就任国受邀参加某一活动时,这条位次排序规则是被严格遵守的。
至于领事馆负责人,1963年《维也纳领事关系公约》第十六条确立了相似的原则,但有一点小区别。尤其要注意,名誉领事官员任领馆馆长者排序位于在职领馆馆长之后。
随机选择
虽然这种方法用的很少,但要知道抽签也是一种可行的方法。代表团的名字被一个一个全部抽出,由偶然性来抉择他们的排序。
混杂位次
混杂位次是指将高级别的客人和较低级别或不知名的客人的位次交替排列。例如,一位议会会长设宴招待外国议会议长们,而东道国的议会议员也受到邀请,就可以进行混杂排位,在餐桌上有序地把本国议员插进外国议会议长之间。而两种身份——议长和议员在内部各按优先进行排位。
在本例中,没有严格按照议长排在议员之前的次序,而是确保了外国宾客和本国宾客的座次交替。要注意这种交替排列可以是无序的,位次排序中不时会出现这种混杂情况。
代表团内部的位次排序
成员来自同一国家的来访代表团内部的位次排序由该国政府决定。如果活动组织方不知道某一代表团的礼宾位次或者对位次存疑,最好向代表团的负责人提出这一问题,由后者来负责确定代表团内部的排序。自行处理是十分莽撞的做法,因为各国的政治体制不同,等级划分各有其特殊性。
此外根据各人头衔来排序也可能有风险,因为在不同的环境中,同样的职位头衔并不必然对应同样的职责。
为了避免代表团内部成员的排序引起不必要的礼宾事故,最好在其抵达的时候就询问名单顺序是否与位次排序一致,以策万全。
最近的革新:位次排序的规则不是一成不变的。各国间频繁往来,国家间的关系更加多样,通讯手段愈发先进,这些因素使得对某一群体内部的位次排序方法发生了革新。也是受到外交使团排序方法的启发,我们可以按照参与者到达的日期和时刻,甚至是他们确认出席活动的日期,来进行一场会议的位次排序。
《从理论到实践》
外交礼宾礼仪研究
识别图中二维码可进入“外交官说事儿”微店自行选购
- end -
文章摘自《从理论到实践》
作者 |【加】路易·迪索 翻译 | 郑书尧
图片 | 网络 编辑 | 老江
阅读延伸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