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接待国宾的“深耕细作”

吴德广 外交官说事儿 2022-07-19




作者简介



吴德广,1938年生于广东潮州,1965年毕业于外交学院,同年调入外交部。先后任礼宾司科员、驻卡拉奇总领事馆职员、礼宾司国宾接待处副处长、驻日本使馆一秘、礼宾司处长、中国驻古晋首任总领事。

在礼宾司任职多年,深知礼宾是整个外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作非常具体、单调、琐碎,就像看似不显眼的零件,没有它,整个机器转动却不灵了。

礼宾工作有很强的政策性,礼宾人员要有细致的工作作风,“深耕细作”尤为重要,当然更需要有高度的责任心。礼宾要讲究平衡、对等、惯例三原则,但不是教条,必须灵活运用。礼宾工作既是繁琐的事务,又处处件件含有政治元素,处处体现我们的外交政策。

“深耕细作”要勤


我曾听说,在一次外事活动中,周恩来总理突然问道:“诺曼底登陆是哪月哪日啊?”当时在座的人都答不出准确日子。当时韩叙也在场,他也不知道,便立即打电话问,随之问了出来,就回答说:“是1944年6月6日。”周恩来总理马上就表扬了他,说:“韩叙就这点好,他能勤问。不知道的就要问。”

韩叙大使工作照

韩叙是原外交部礼宾司司长,是我的老领导,他那细致的工作作风影响我一生,让我受益匪浅。

国宾访华或是我国领导人出访,这是外交关系中的一件大事,除了做好政治准备工作外,还有大量具体的礼宾工作,如商定访问日程等,这些都需要双方和多方面的沟通。

“细节决定成败!”我在礼宾司时,韩叙常说,办事要细致周到。礼宾人员办事要留出机动时间。组织大型招待会或礼仪活动时,礼宾人员必须早到晚退,不得找借口晚到早退。

办事一定要认真、一定要弄清情况,只有情况明了,办事才能正确,办事时不能使用“可能”和“大概”的字眼,要准确、细致。

韩叙教导我们,办事要像抓中药一样,抓一味药,就应在药方上做个记号,全抓齐以后再逐一核对。药抓错了,比如说多了一味或少了一味,或者量多量少,关乎人命。

在他的教导和关心下,我在礼宾司通常备一个小本子,记录领导要我办的事情,办完了就打钩。打电话也是如此,通知重要活动,都要在电话通知单上做记号,注明接电话者姓名、打电话的日期和具体时间,以便日后查验。

经办人员责任心极为重要,千万不要忘事,忘事就是责任心不强的表现。举一例:

1964年9月底,越南总理范文同率党政代表团访华,并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5周年国庆。除北京外,代表团还要去上海、杭州访问。上海至杭州乘专列只需一个多小时。安排客人在火车上用早餐,既可以品尝上海的风味小吃,又可以同时领略铁路两旁的美丽风光。领导让经办人员事前通知客人下榻的锦江饭店厨师准备好当天的早餐。

当天火车启动后,宾主愉快交谈,并准备品尝丰盛的早餐,但十几分钟过去了,却不见服务员端来早点。礼宾官员便去催列车主管人员。列车主管人员说,没得到在列车上用早餐的通知。负责具体落实早餐的那位干部猛然想起,忘了通知锦江饭店厨师准备早餐了。

早餐安排落空,客人似乎若无其事,中方人员却十分尴尬和难受。无奈之下,陪同的罗贵波副部长询问专列上有什么东西可吃。列车长答称,只有少许大米、咸菜和几个鸡蛋。于是临时在列车上现熬大米粥和煮鸡蛋。20分钟后,主要客人和主要陪同人员吃到了列车上的“朴素早点”,其他人员只好“买参观票”了。

“赤膊上阵”


1976年,萨摩亚国家元首访华,国家元首去人民大会堂与我国领导人会谈。当贵宾进入大会堂时,大家都大吃一惊。总统的随行人员、元首的发言人亨金赤裸上身,左手持一把拂尘,右手拿一根权杖,紧随元首之后,昂首阔步地走过来。

当时觉得客人有点失礼,怎能“赤膊上阵”呢?原来事出有因,这种装饰在其国家是最高礼仪。一根晒干的卡瓦杆代表权杖,一把马尾状的甩子为拂尘,以及用来制作卡瓦饮料的卡瓦盆是这个国家“马塔伊”的权力象征。

这种“赤膊上阵”的礼仪很快得到在场的中方人员的理解。

采购饭店小商店


1990年5月,阿联酋总统扎耶德访华,来了两架专机,一架由他和庞大的代表团乘坐,另一架由随行的厨师和服务员乘坐,并携带大量食品和活羊。扎耶德一行结束北京正式访问后抵达上海访问,下榻锦江饭店。

第二天凌晨1时,忽然阿方典礼官告知,扎耶德总统希望参观饭店小商店。饭店总经理陪总统前往,并做了一些介绍。扎耶德总统转了一圈,随便看了看小商店的商品,然后说,架上的商品统统打包。

总经理以为听错了,又问了一遍。在旁的苏尔坦亲王说,将货架上的所有商品统统打包,由阿方典礼官同你结账。总经理喜出望外,马上让服务员统统打包装箱,一共卖出商品价值约56万美元。这事不仅使饭店总经理感到高兴,两国礼宾官也十分满意。

礼宾官要考虑到各项礼仪、具体安排等礼宾细节,每天、每小时甚至每分钟的安排都要周全考虑。此外,国宾或出访的代表团生活上的衣食住行也要照顾好,任何一点小纰漏都可能影响访问的气氛或造成不良影响。

1955年万隆会议期间,周恩来总理(左一)同印度总理尼赫鲁(右二)、缅甸总理吴努(右一)亲切交谈

20世纪50年代,有一年国庆观礼之夜,周恩来总理陪同访华的缅甸总理吴努登上天安门城楼。他细致地环视了一下四周,发现了一个问题,便将礼宾司司长柯华叫到跟前,让他给吴努总理和缅甸客人准备几件大衣。

此时柯华才意识到那时北京已是秋风凉寒之时,来自热带地区的缅甸客人穿着本国民族服装,多是短短的白色上衣和长长的裙子。这装束是难于抵御北国秋凉夜寒的!

怎能找到大衣呢?周总理给柯华出主意:去王府井百货大楼,想办法找到值班经理,买几件大衣来。根据总理的指示,柯华打量一下贵宾的身材之后便朝王府井方向走去……

广场的联欢会开始了,贵宾和大家一起沉浸在欢乐之中,但寒意袭来。正当贵宾感到“高处不胜寒”之时,柯华购买大衣回来了。一件件薄大衣披在吴努总理肩上,披在每位缅甸客人肩上。吴努总理和缅甸客人无不为主人的盛情和细心而感动。当柯华告诉客人,是周总理让他去为贵宾一行购买薄大衣时,贵宾更是感激万分。

此故事在礼宾司流传长久。我记得1965年进入礼宾司后,寒冷季节每次参加接待国宾时,都必须携带几件大衣备用,这种做法即源出这个故事。

国宾的下榻安排


有一次周总理陪同一位外国国家元首赴东北某地访问,礼宾部门把宾馆的最好房间安排给周总理,次者给外宾。总理知道了,批评这种做法,并马上调换房间。如果礼宾官事先向周总理请示,就不会出现这种尴尬的场面。

1978年8月16日至9月1日,我国国家领导人出访罗马尼亚、南斯拉夫等国。一位陪同人员因年级大,视力不太好,在机场没有看清擦得银亮的透明玻璃门,行进时眉头撞在门上。上专机时,他的眉头的紫血包已经鼓起来,疼痛难忍,因伤当天下午不能参加政治会谈。

那次的礼宾工作总结的鉴戒是:如果工作做得更细致一些,不厌其烦地多强调一下安全,受伤事故也许是可以避免的。

所以不仅外宾日常的衣食住行很重要,身体健康也很重要。每次国宾访华,中方都为代表团配置一名医生随行,这也是接待国宾,保证其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

- end -

作者 | 吴德广  图片 | 网络  编辑 | 老江


阅读延伸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联系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