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女王带给中国一封迟到390年的信
人物简介 /profile
谢君祯:1983年驻英国使馆任一等秘书,1987年驻芝加哥总领事馆任副总领事。
“上世纪80年代,中英两国领导人互访频繁,双方在经贸、科技、文教等领域来往不断,我在使馆工作繁忙。”1983年至1987年,在驻英使馆任一等秘书的谢君祯如是说。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谢君祯提起英国,有着说不完的故事。
我第一次
近距离见到英国女王
“宫廷大臣受伊丽莎白二世的命令邀请您和您的夫人在1985年7月26日下午2时出席在白金汉宫御花园举行的花园招待会。”时隔30年,谢君祯一口气一字不差地背下邀请函上的内容。“请帖左下方还注明了服饰要求:燕尾服、民族服装、军服或普通西装。”谢君祯补充道。
“我着一套浅灰色的中山装,我爱人着薄丝绸旗袍出席了招待会。我们看到穿着黑色燕尾服的英国绅士和头戴宽边帽的淑女缓缓而行,好像是国际服装展览会。”谢君祯说,他们夫妻俩正沉醉其中时,一位身着灰色燕尾服、头戴硬顶礼帽的男士笑脸向他走来。“你们是中国人吗?我叫谭森,上世纪60年代,我曾在驻中国的英国代办处工作。”
“我是中国大使馆一等秘书。”两人互相介绍后,谭森向谢君祯表达了对中国的美好回忆,并表示希望以后有机会重访中国,两人交谈十几分钟后互相道别离去。
当谢君祯正目送谭森时,他远远看见查尔斯王子和戴安娜王妃和客人们交谈,英国人和英国联邦国家的臣民看到王子和王妃时,男的吻王妃的手,女的行屈膝腿礼,很恭敬。谢君祯称,直到晚上9时30分,伊丽莎白二世女王才出现在招待会现场,“那是我第一次近距离见到女王,她个子不高,身材匀称,风度优雅,当年她已58岁,从外表看不像年近花甲的人。”
负责新闻事务的谢君祯在他的回忆录中记载着:1985年夏季女王招待会上,时任中国驻英国大使陈肇源向女王表示,中英两国政府已就香港问题达成协议,不久将在北京举行正式签字仪式,并希望女王将来访问中国。女王说:“访问中国是我的愿望。”
让谢君祯难忘的是,1986年10月,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及菲利普亲王首次访华。“那天ITN直播了女王长达5个小时登长城的视频,报纸杂志上也发表了众多评论和照片。”
当时,谢君祯在英国收到了一百多封英国公众的来信,信中表达了英国老百姓对中国款待女王一事的感激之情。
女王访华期间,还向中国领导人李先念赠送了“一封迟到390年的信”。
1596年,时任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写了一封亲笔信,派使者约翰·纽伯莱带给明朝万历皇帝,信中表达了英中两国更好开展贸易往来的愿望。可惜的是,约翰·纽伯莱在途中遭遇不幸,虽然信件没有丢失,但却成了伊丽莎白一世的终身遗憾。此后,信件被英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按照国际惯例,国家元首之间交往可以互赠礼品和小纪念品。伊丽莎白二世认为,国礼不在于含金量有多高,关键要体现送礼国的文化习俗和友谊,她决定,将那封时隔390年的信作为赠礼。
伊丽莎白一世,于1558年11月17日至1603年3月24日任英格兰和爱尔兰女王,是都铎王朝的第五位也是最后一位君主,名义上的法国女王。她一生未婚,因此被称为“童贞女王”、“荣光女王”、“贤明女王(或直译好女王贝丝)”。她被誉为“托起日不落帝国的女人”。统治期在英国历史上被称为“伊丽莎白时期”,亦称为“黄金时代”。
这个时代英国戏剧得到了空前繁荣,出现了像威廉·莎士比亚和克里斯托弗·马洛这样的剧作家。还出现了像弗朗西斯·德里克这样的海上探险家。她为人谨慎,座右铭是“明察无言”(video et taceo,拉丁文,直译为“我观看,而且我沉默”)。
伊丽莎白一世写给
明朝万历皇帝的亲笔信
呈上此信之吾国忠实臣民约翰·纽伯莱,得吾人之允许而前往贵国各地旅行。
彼之能作此难事,在于完全相信陛下之宽宏与仁慈,认为在经历若干危险后,必能获得陛下之宽大接待,何况此行于贵国无任何损害,且有利于贵国人民。彼既于此无任何怀疑,乃更乐于准备此一于吾人有益之旅行。
(向上滑动启阅)
吾人认为:我西方诸国君王从相互贸易中所获得之利益,陛下及所有臣属陛下之人均可获得。此利益在于输出吾人富有之物及输入吾人所需之物。吾人以为:我等天生为相互需要者,吾人必需互相帮助,吾人希望陛下能同意此点,而我臣民亦不能不作此类之尝试。
如陛下能促成此事,且给予安全通行之权,并给予吾人在于贵国臣民贸易中所极需之其他特权,则陛下实行至尊贵仁慈国君之能事,而吾人将永不能忘陛下之功业。吾人极愿吾人之请求为陛下之洪恩所允许,而当陛下之仁慈及于吾人及吾邻居时,吾人将力图报答陛下也。愿上天保佑陛下。
耶稣诞生后1583年,我王在位第25年,授于格林威治宫。
当将这封信赠送给李先念主席后,伊丽莎白二世深情地说:“390年前那封信未能到达你们这个伟大而美丽的国度,今天终于由我本人平安地送到了,我为此感到由衷地自豪。”
-end-
图文来源 浙江新闻
阅读延伸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联系我们
倾听外交
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