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懂潮汕话,在泰国“畅通无阻”的中国大使

王民伟 外交官说事儿 2022-07-19



王民伟,自由撰稿人,钟爱外交史事方面的写作,曾出版《历史需要细节 一个后代眼中的老外交家往事》。



  EDITORS NOTE   


在几次的长谈中,姨父张伟烈讲述了他从一个穷学生,是如何实现为劳苦大众谋幸福的理想而参加革命的详尽过程;

讲述了他参加革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在党的培养下,逐步锻炼成长,成为一名坚定革命者的历程;

讲述了在抗日战争时期,如何深入敌占区走村串户、发动群众、建立武装、成立政权,与日伪、国民党顽固派进行斗争的一个个精彩故事;

讲述了解放战争时期,在山东参加战略反击,最终打败蒋家王朝的统治而进行的一个又一个恢弘战篇;

讲述了在新中国成立后,为巩固政权在广西剿匪时的难忘岁月;

讲述了从事外交工作后,在蒙古“坐冷板凳”的遭遇,在伊拉克、摩洛哥所经历过惊心动魄的政变风波,在泰国由于通晓潮汕话,开展工作如鱼得水……

姨父将他历史上的一段段往事娓娓道来,那些话语,就像是水,自然流过而又寂静无声。



张伟烈,1956年5月调到外交部,出使苏联任政务参赞,1960年任驻伊拉克大使,1971年任驻摩洛哥大使,1974年任驻蒙古大使,1978年任驻泰国大使。





姨父最后一任驻外大使是在泰国,这一任也是他外交生涯中的顶峰时期。

泰国上至国王、王后,下至平民百姓,追溯他们的祖辈许多都有着中国血统。很久以前,一批祖籍广东潮汕人,告别父母,离乡背井迁居到泰国。他们辛勤劳作,友善待人,很快融入当地社会,在这里繁养生息、传宗接代,泰国成为他们的第二故乡。




在泰国的华人中,不乏许多杰出人物。17世纪泰国受到缅甸族侵略时,一位名叫郑华的潮汕华人揭竿而起,率领民众英勇作战,给侵略者以痛击,保卫了家园。

郑信于1768年继承王位,创建了吞武里王朝,号称达信大帝,是泰国第41代君主。人民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在曼谷建造了金碧辉煌的“郑王庙”,是曼谷最壮丽的标志性建筑,至今仍是人们瞻仰的圣地。





泰国华人虽远离祖国,甚至他们的后代没有回过故乡,但浓浓的血脉亲情却是代代相传的,从语言到习俗都得到了传承在泰国除了泰语外,中国潮汕话就成为泰国第二语言了,懂潮汕话的人在泰国可以畅通无阻。


泰国国王普密蓬阿杜德接见张伟烈大使

(照片王民伟提供)

张伟烈大使是潮汕人,一口地道的潮汕话使对方听到乡音心里暖融融的,在交谈中自然而然缩近了彼此的距离,甚至在拜会国王或一些政府官员时都无需带翻译。


1978年,张伟烈大使(右1)向泰国国王赠送礼品

姨父刚去泰国时,中泰两国之间的关系刚刚打开融冰,随着中国的强盛,泰国华人原先多与台湾来往,逐渐转向中国大陆。


 1978年11月邓小平访问泰国,与泰国总理江萨会谈。张伟烈(左3)

(照片王民伟提供)

姨父在这个时期工作非常繁忙,上下左右全方位宣传,介绍中国的成就和改革开放的政策。最为成功的是为泰国华人富商谢国民两兄弟的正大集团在中国投资,穿针引线取得硕果。


1980年邓颖超副委员长访问泰国

张伟烈大使(右2)、夫人许恒(右1)

姨父平易近人,与泰国的华人、华侨关系非常融洽,在当地的中文报纸每日头版都有关于他的活动报道和照片。华人、华侨开个会、聚个餐或是家中有喜事,若能请到姨父参加,那可是件非常荣幸之事。

有这样一件事:有一次姨父从国内乘泰航飞机返回泰国,上了飞机后许多泰国华人见到姨父后纷纷热情打招呼,并相互转告:“我们的大使来了!”

这时站在旁边的空姐就纳闷了,“没有接到通知说泰国大使乘坐这次航班呀!”泰国驻华大使可是个“大人物”,航空公司要给他提供特殊、优惠的服务。

空姐四处询问后才恍然大悟,那几个泰国华人说的原来是中国驻泰国大使!由此可见姨父在泰国的声望是相当高的。





泰国国民信奉佛教,慈悲为怀。有人遇到灾难、变故等事情时,大家都捐款、捐物以示慰问。中国驻泰国大使馆常常为此类事情难以处理而发愁,因为捐款需要先向国内外交部申报,部里还要送到有关部门审批,公文来回一走,这边“黄瓜菜都凉了”。


1979年,张伟烈大使(右3)与原泰国总理、时任泰中友好协会会长差猜(右2)久别重逢

姨父为了更好地融入泰国社会,扩大中国的影响,特此向国内打报告,申请批发一批中国物美价廉的工艺美术品、商品过来,参加泰国红十字会组织的义卖,卖后将款交给泰国红十字会,作为中国的善款,对困难人群进行救助,获得极好的社会影响。


 张伟烈大使离任时,泰国王室举办茶会叙谈

(照片王民伟提供)

 姨父从泰国离任后离休在家。改革开放后,许多泰商经常来国内,到北京后常常约见姨父会面,设宴招待,叙说往日友情。这种活动非常多,有时从上午出去,到晚上很晚才回来。泰商还经常送上“红包”以示敬意。回来后,姨父将“红包”原封不动地交给全国扶贫协会,并索要发票后寄给送“红包”的泰商。


2006年,95岁高龄的张伟烈大使(中)与夫人许恒(左1),儿子张晓春、张晓林在颐和园合影

孩子们有时开玩笑地讲:“上交母亲也是交‘公’呀!”姨父说:“那可是不一样!”

姨父就是这样一个让人敬佩的人。





让我最为钦佩的是姨父高龄95岁,在病危的最后时刻,仍然头脑清楚、思维不乱。






倒计时两天


姨父对儿媳姚海茗说:“小勇(孙子)的婚事我帮不上忙了,你们操办吧。”





倒计时8小时


儿子张晓临换班回家休息,走到病房门口时姨父挥手告别。





倒计时6小时


北京医院院长前来探望,姨父说:“谢谢!”






倒计时5小时


姨姨问姨父有没有不舒服的地方,姨父摇摇头说:“别打扰我了,我要休息。”





倒计时4小时


对家里人的问话不再回应,神志清楚,但显得十分疲惫。





倒计时3小时30分


血压80/43,心率110次。医院医生进行紧急抢救。





倒计时3小时


抢救无效,值班的次子张晓健立刻通知家人前来送行。





倒计时50分


血压58/42,心率99。





2006年4月 25日凌晨2 时


姨父溘然去世,安详地走了,享年95岁。

姨父没有留下遗嘱,没有对组织上和家里人提出什么要求,他从来就认为是党给了他一切,组织上会做好安排的。





张伟烈大使书法作品


﹃万紫千红总是春﹄



姨夫的一生是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一生,更是乐观快乐的一生,在他90高龄的时候曾写自嘲诗一首,书于他书房的北墙上。

诗中写道:“人生七十古来稀,如今八十称小弟,年进九十不算老,健康长寿祝贺你。

诗的落款是“社会主义新人生,九十自嘲”。

在诗的两旁还挂着他亲笔书写的对联:“老当益壮志弥坚,满目青山迎朝阳”。

二女儿尤为喜欢父亲的这幅字,她这般评价:“父亲的毛笔字写得并不太好,离书法作品还有差距,但这幅字中透露出淡泊名利的达观心态和他在90高龄时依然对生活充满了热情的精神深刻影响并激励着我们兄妹五人。





有一天我做了一个梦,醒后对梦中情景清晰可见。姨父和蔼地叫我:“民伟,咱们接着谈呀,这次该谈‘客家人’的话题了吧?”





在最后一次采访时,姨父讲他是客家人,并简要地说了客家人的历史,他对客家人的历史渊源、形成分布、风俗习惯、文化语言、饮食民居等有较深的研究。我对这个课题非常有兴趣,尤其是福建的土楼。就和姨父约定好下一次以“客家人”为题进行采访。

后来姨父身体日渐虚弱,再后来姨父住院后就没有回家,怕影响他休息治病就没有与姨父再谈下去。

现在很后悔,当时若抓紧时间与姨父再多谈几次,就会有更多更珍贵的史料记录下来,使我们这一代以及后代受益。

斯人已去,精神永存。每当我想到姨父,耳边总是传来他用平淡的语气讲述着他那并不平凡的一生!

-END -

 文字 | 王民伟  

《历史需要细节 一个后代眼中的老外交家往事》 

图片 | 网络、书籍、作者王民伟提供

编辑 | 元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