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外交官说礼仪 | 公共空间里的国际礼仪与中国礼仪

杨金波 外交官说事儿 2022-07-19





作者:杨金波

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礼仪主讲教师,国内多所知名高校领域方向的客座教授,中国礼宾礼仪专业委员会核心讲师,礼宾班核心专家 。




中国传统礼仪对公共空间的认知

我们经常讲中国是礼仪之邦,我们的礼仪经历了两千多年的雕琢,但中国传统礼仪的立制之本是什么呢?

中国传统礼仪包括两个核心原则。

其一是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孔子曰“仁者,爱人也。”孟子曰“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这是礼仪的第一个定位,只有爱别人、尊重别人才有礼仪。

其二是爱有差等,尊卑有序。在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中,这个定位占据了主导性地位。比如,我对父母的爱最为重要,对兄弟姐妹的爱要减一层次,对表兄妹的爱要再减弱一点。正如孟子提到的“亲亲仁民爱物”,这里的差序层次反映的正是差别性的概念。

以上两个核心原则是中国礼仪之邦的根本核心,它决定了中国人对于那些非特定人物关系的处理方式。比如传统文化为什么讲“四海之内皆兄弟”,因为通常情况下,我们主要血缘亲近的人保持紧密联系。

但当时空扩展到四海之内的普通人,我们需要通过“称兄道弟”来拉进与周围人的类比关系,当亲近之后,两个普通人的关系就会变得很亲近。同样,中国传统社会还会通过结拜异性兄弟、过继等方式来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抹平本来“爱有差等”。

“熟人社会”是中国的一个显要特征,因为我们经常看到对于一些一般关系,我们通常会采取淡化原则,甚至漠视。但如今这种礼仪观念在现代社会遭遇了困境。具体可以概括为四点:

第一点即对公共空间的概念模糊不清,简而言之即忽略了公共环境的秩序、美观等。这就能解释为什么有时候作为礼仪之邦的中国和世界打交道时却被称之为缺乏礼仪。

第二点即对公共空间内人物关系的漠视。为什么有的人会在公共场合肆意插队、大声喧哗?恰恰就是“各扫门前雪”观念的体现。我们会尊重父母、兄弟等血亲关系,次之邻里关系,再次之社会关系,但礼仪观念中对普通人的尊重不够。

第三点即没有公民概念。我们有的是“臣民”观念,习惯聆听指示,但公民则强调权利和义务一体。社会生活需要有基本的权利和秩序,也就是私德和公德,但大多数传统教育过多在乎私德,公德则可有可无。

第四点即公共空间里缺乏理性。这主要指面对不认识的人事,一些包括专家在内的人都会“信口开河”,这正是因为我们通常会对熟悉的人谨慎表达,但对不太熟悉的人则会非理性发言。

总而言之,在中国传统礼仪中,我们会在乎特定指向关系,比如血亲,但缺乏对公共空间的尊重。



以西方国际礼仪为代表的对公共空间的认知

以西方礼仪作为基础的国际礼仪对公共空间的认知与中国传统礼仪有所不同。这体现在三点:

其一,西方礼仪的立制之本源于基督教。基督教提倡博爱与众生平等,这与中国的“仁者爱人”相通。

其二,礼仪是促进人与人交往润滑度的一种特殊方式和工具。从礼仪的英文词汇来看,“etiquette”原指法庭上的“通行证”,后来转化成了对别人的尊重,也就是今天所讨论的礼仪这个词的正解。它要求既要表现出对别人的尊重,又要表现出自我修养,对普通大众存在一种关心的情怀。

其三,国际礼仪中要求公共场合中理性的存在。正如康德所言“在所有的公共空间里都必须保持足够的理性”,当一个西方人在机场里大喊大叫,哪怕出于误机等“占理”的原因,警察会立刻上来以违反公共空间秩序的理由制服。

当然,由于上述观念中过分的冷漠使得人与人之间没有如同中国人所重视的那种亲情,幸福感较低。同时,由于每个人都有独立的社会定位,导致人们通常很自私冷漠,譬如疫情时代下的表现。欧美民众身上拥有一种明显的反制情绪,这主要源于他们过分强调个人权利,进而衍化成了自私的心态。


对中国礼仪教育形成的建议

作为礼仪的传播者、教育者,我们如何基于中西礼仪文化的比较来改进我们的礼仪教育?笔者认为主要在于文化自信和取长补短。

首先我们要从官方和学术两个层面来旗帜鲜明地引导民众。除了尊重家人、朋友、同事等具有特定关系的人,也要尊重公共空间里的每一个人。

其次,我们要从小学教育抓起。明确每个人既有权利又有义务,在公共空间都需要遵守社会秩序,公德和私德的建设要齐头并进。

最后,我们的专家也一定要遵循为师之道。站到讲台上一定要谨言慎行,对没有特定亲情关系的人保持足够的理性,这是基本定位。

同样,这句话也可以人人共勉,因为中国正在逐步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央,全世界都在关注中国人。外界可能会对我们存在误解,但我们一定要从感性和理性两个角度学会做一个受人尊重的大国公民。



- END -

文字 | 根据杨金波老师讲课内容整理而成

图片 | 网络

编辑 | 撒哈拉的鱼

更多精彩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倾听外交

滑动查看更多  点击查看大图

联系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