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随笔 | 富而思源——从邓小平的十几美元零花钱说起
作者简介
杨冠群,新中国资深外交官。1950年调入外交部,1951-1954年派往朝鲜在志愿军停战谈判代表团工作。历任中国驻阿富汗大使馆随员;任国际关系学院和外交学院讲师;外交部美大司副处长;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领事;中国驻泰国大使馆参赞、常驻联合国亚太经社会常务副代表等职。
1974年,邓小平同志以副总理的身份,赴纽约出席第六届特别联合国大会。回国前,他特地去了一家面包店,把十几美元零花钱全部买了法式面包,以便带回国内请周总理等领导人品尝,在中国代表团中传为佳话。
▲ 1974年4月10日,邓小平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演讲。
一位国家领导人出国访问仅有十几美元的零花钱,实在难以想象。然而,这是事实,也是中国的现实。从这十几美元可以推算出他在国外逗留的天数,一天一美元。
在那个年代里,一美元能做什么?可以买一包香烟,吃一盒冰激凌,或付一次小费。香烟可以不吸,冰激凌可以不吃,但小费不能不给。不给小费,人家如何糊口?而且,在美国每次小费不能少于一美元,否则会被视为对人的侮辱,受到拒绝。
为了节省小费,行李可以自己搬,车门可以自己开,虽然不那么雅观。但住旅馆,房间小费绝不能省免。当然,房间小费不计在个人零花钱内,不用自己掏,通常有关人员会在前晚把钱送到每人手中。有时,拿到的是刚从银行兑换来的新票子,如果有人把中国代表团当天付的小费收在一起,准可以把钞票的号码连起来。
小费都是从个人手中付出去的,好歹都属个人行为。集体行动时,众目睽睽之下现出拮据,便使人十分难堪。
80年代初,我随人大一个代表团出访中南美洲,途经北美某大城市,停留一天。到达的当天,接待国的省市头面人物为代表团举行了隆重的招待会,该国外交部的代表和各国领事官员出席。招待会毕,已晚9时,当地政府还派车送代表团成员去该市最大的百货公司参观,我总领事夫妇陪同。
迎候在门前的公司总经理告诉代表团团长,虽已过公司的营业时间,但为了便于远道而来的中国代表团参观,特地开放一个小时。
走进公司大楼,果然灯火通明,仪态娴雅的营业员小姐各就各位,以微笑和注目礼迎接我们这些特殊的顾客。在公司经理的带领下,我们分成几摊,穿过各个大厅,从一层直到四层,逐一参观。
商品琳琅满目,自不必说,当时国内还找不出一家商店能与之匹敌。部门布局之合理、商品摆设之华美、楼层大厅之宽敞、环境气氛之温馨,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我们时而凑近橱窗,仔细观看商品及价格,时而向经理人员或营业员提问,表现了浓厚的兴趣。
参观结束,客人一行在一层大厅集合。大家都兴致勃勃,但我发现没有一个团员手中提有包装袋。很明显,谁都未曾动过分文。经理文质彬彬,不动声色,我们反倒不好意思起来。尴尬间,后面匆匆赶来总领事夫人,手持纸袋,拆开后,每人分几块糖果。我把糖含在嘴里,分不清它是甜的还是苦的。
我钦佩总领事夫人深明大义。她的一个不大的举动用心良苦。
若干年后,我在泰国工作。国内来了一个高级政府代表团,在首都曼谷访问后,又赴外地参观。
某日,代表团前去参观一个水产工程。车队绕道,顺便送我们到一个“艺术中心”,以便中国客人领略一下当地生产的手工艺品的丰富多彩。团长当然点头。车到时,发现这中心不过是个艺术品商店,我心中有几分明白。看样子,还是特地为我们安排的,因为没有别的客人。
我们三三两两饶有兴趣地欣赏了巧夺天工、五彩缤纷的手工艺品,接待人员热心地进行介绍,取出供客人鉴赏的商品摆满了柜台。20分钟后,客人逐渐离去,没有人买一样东西。当地官员和商店人员面面相觑。作为使馆的代表,我尤其感到难堪。为了补救,我又返回,到店里买了一件彩绘的木刻,最后一名上车。我此举,不过是向前述总领事夫人学习乃尔。
读者也许要问,临时出国人员留着钱干什么?回答很简单:大件买不起,无非是想把小钱积攒下来,好买些小礼品,回国馈赠亲友。七八十年代,出次国可不容易。“荣归”时还不敢去大商场,只好光顾廉价店,而更多的也许是,待到了某个物资丰富的国家,找大使馆的小卖部集中采购,沾外交官免税待遇的光。
这些都是历史往事。90年代后,出国人员,特别是常驻人员,待遇有了相当大的提高。今非昔比,过去那些小事也许只能当笑话来听。旧事重提,是为了提示后来人,生活逐渐富裕起来时,且毋忘记我们原来的起点和走过的道路。
- End -
文字 | 《世界知识》2000年第12期
作者 | 杨冠群
图片 | 网络
更多精彩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倾听外交
滑动查看更多 点击查看大图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