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外交生涯中的调研故事

李家忠 外交官说事儿 2022-07-19



作者简介    


李家忠,1936年生,天津人。自1956年起,先后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系、北京大学东语系和越南河内综合大学。1961年进入外交部工作,1994年3月至2000年7月,先后任驻老挝和驻越南大使。


我在外交部地区司和驻外使馆工作近40年,绝大部分时间从事的工作都同调研有关。

其间,我既得到过领导和同事给予的十分有益的帮助和指导,也在长期的工作时间中产生了一些自己的体会。回忆起来,那些关于调研的往事在脑海中依然非常清晰。




调研报告不能使用宣传语言

1965年年初,我从外交部教育司翻译队调到驻越南使馆,分配在研究室南越组工作。对于研究室是干什么的,我当时并不太清楚。

研究室领导交给我的第一个调研任务,是让我写一份准备由信使带回国内的书面材料,题目是“越南南方抗美战争正从游击战向运动战发展”。




我意识到这是我到馆后要交出的第一份答卷,思想上极为重视。但我连一天兵都没有当过,对军事知识一无所知,也不知道写这类调研材料的具体要求。

忙了一个多星期,在信使抵馆之前交出一份初稿。领导看后也没说行或不行,便让同在研究室南越组的三秘张德维同志(后曾担任我驻泰国大使和驻越南大使)帮我修改一下。



 张德维(中)为毛泽东和胡志明担任翻译


一天晚饭后,张德维同志把我叫到一个安静的地方,打开我写的初稿,一边逐字逐句修改,一边给我讲解为什么要这样修改,直到晚上10点多才告结束。改完一看,初稿上我写的字已没剩几个。即便如此,张德维同志仍说这是我的劳动成果。

我初稿上原来有一句话,大意是说美帝国主义越是向越南南方增兵,就越给越南南方人民提供了更多消灭他们的机会。张德维同志问我怎么会写上这样一句话,我理直气壮地回答说,这是从报纸上摘下来的,意思是我这样说是有根有据的。

但张德维同志却说,报纸上这样讲是为了作公开宣传和鼓舞士气,而我们的调研材料是给上级领导看的,要一是一,二是二,实话实说,不能使用报纸上的宣传语言。这是我第一次听到关于调研的一个具体要求。

从那时起,我在研究室各位同志帮助下,不断实践、逐步提高。




搞调研,脑子里要有形势

1981年春,我第二次赴我驻越使馆工作,任研究室负责人。动身前,亚洲司有丰富调研经验的李世淳同志(后曾担任我驻越南大使和驻泰国大使)应约和我作了一次长谈。

当时我的第一个困惑是,在国内会有司领导、处领导布置工作,分配调研题目,到使馆后则主要靠自己安排工作和出题目,我应该如何解决这个难题?

李世淳同志说,到驻在国搞调研,要解决这个问题,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脑子里要有形势”。越南的对内对外大事,要时时刻刻装在你的脑子里。




谈到具体方法时,他说,每天翻阅越南报纸,要把重要的事件一一记在小本子上,然后经常翻看,既帮助你记忆,同时在翻看的过程中不断分析思考,就会从中找到可以写调研材料的题目,你不妨试试看。

我到使馆后,发现这样做果然很有效。主要是随着对形势和情况的逐渐熟悉,慢慢就会感觉到哪些问题是国内所关心的和我们应该向国内反映的。

待摸到一点门路后,我又不断用“脑子里有没有形势”这个问题向自己发问。几十年来,“脑子里要有形势”这句话一直督促着我,直到退休。




写文章就是写思想

20世纪80年代末,我担任亚洲司二处处长期间,有一天请调研能力突出的三处处长关登明同志(后曾担任我驻菲律宾大使和驻马来西亚大使)下班后向我介绍经验。他和我谈了一个晚上,中心意思就是一句话,即“写文章就是写思想”。




他说,写调研材料要在掌握情况的基础上,既要把事情的来龙去脉搞清楚,还要在脑子里想好如何表达。把脑子里的思路梳理清楚了,写出的文章自然会条理清晰。因此,在掌握了情况之后,要开动脑筋,多思考。如果尚未考虑成熟,宁可暂不动笔。

对关登明同志的这席话,我确实有切身体会。曾有多次我把调研材料初稿送给领导时,领导并未立即动手修改,只是说写得并不清楚。通过与关登明同志的谈话,我意识到之所以材料没写清楚,是因为脑子里还没弄清楚。从此,我牢记一句话:“写文章就是写思想”。




放在更大的范围去观察、分析

1988年秋,我和有关人员参加时任外交部部长钱其琛同志率领的代表团,出席第43届联合国大会,在纽约我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工作了两个月。




当时,我常驻代表团的副团长是丁原洪大使(后曾担任我驻欧共体大使和亚欧会议高官)。我便主动向他提出自己在调研方面的弱点,请他给予指点。

丁大使针对我所说的情况谈了许多,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要开阔视野,不能孤立、局限地研究一个国家,而要把这个国家放在一个更大的范围内,去观察它的内外政策动向。

他说,越南出兵柬埔寨,牵动了整个国际社会,随着柬埔寨问题的政治解决,越南的内外政策,特别是同东盟国家的关系,肯定会发生很大变化。对这些动向要特别注意观察、跟踪。

长期只搞越南方面的工作,往往容易使眼光受到局限。要开阔视野,把越南的事情放在更大范围去观察、分析,这样会看得更清楚、更全面。




1989年12月,我被派往我驻越使馆担任政务参赞。在四年任期内,我经历了越南从柬埔寨撤军、柬埔寨问题政治解决和中越关系正常化的全过程,切身感悟到丁大使的真知灼见。




调研要独立思考,切忌人云亦云

外交部时任领事司司长聂功成长期关心和支持我的工作,我在启程去我驻越使馆担任政务参赞之前,到他的办公室告别。

他嘱咐我说,到使馆后向国内报告情况和看法时,要独立思考,实事求是,有什么看法和建议就大胆提出来,即使提错了还可以及时改正,切忌人云亦云、“随大流” “顺杆爬”。我记住了他的话,在后来的工作中几次向国内大胆提出建议,被国内采纳。




此外,我还注意经常阅看部内其他单位的调研报告。第一遍先把文章看懂,第二遍再考虑人家为什么这样写。同时设想如果是我来写,会是怎样写法。时间长了,偶尔也会发现别人的调研报告中有些地方,如果按自己的想法表达,可能更好一些。我从亲身经历中感到,这是个有效的学习方法。




要想方设法开辟信息来源

使馆作为驻外外交机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时刻密切关注驻在国形势的发展变化,把重大条件和情况及时报告国内,为国内站好岗、放好哨。

如果驻在国发生重大事件,而我使馆没能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就会对国内决策造成被动,就是严重失职。越是在困难条件下,越要想方设法开辟信息来源。




记得20世纪80年代初,中越关系下降到最低点。我们使馆同越方基本上没有任何接触,越南本身也处在极为封闭的状态,报纸上很难找到有分量的消息。

为防止一旦有什么情况,由于我们工作不细而有所疏漏,研究室在很长时间内坚持每晚看电视值班(当时越南电视台白天没有电视节目),从少儿节目开始,到最后天气预报,有何重要内容都记在小本子上,并由值班人签字。

此外,越南广播电台每天清晨5点40分有一个“工业和分配流通”节目,里面偶尔会透露一点经济方面的情况和问题。我便把使馆唯一的录音机借来,晚上睡觉前上好闹钟,次日清晨被闹钟叫醒后,准时把节目内容收录下来,上班后再仔细摘记。




不能事无巨细、不分主次

中央和外交部的领导同志工作都很繁忙,我驻外使馆也有160多个,必须用不长的篇幅、精炼的语言,把驻在国的重大内外动向报告国内。而这需要动一番脑筋,花一番工夫。

如越南一次党代会的政治报告就有几万字,国内有关领导虽对越南的党代会十分重视,但不可能通读政治报告全文,使馆必须用两三千字把其中的主要内容和论点提炼出来,使国内领导同志一目了然,这是我们的重要任务。




平时确定调研题目,也需要抓重点,不能事无巨细、不分主次。记得我担任大使期间,使馆研究室曾确定过这样一个调研题目——“越南国企中的工会工作”。

我看后对主管同志说,这个题目如写给我国总工会,可能很受欢迎,但部领导关心的是越南重大的政策动向,所以这个调研题目并不是很适合。




一切结论都产生于调查研究的末尾

驻外使馆向国内汇报情况的前提是报告内容要真实、可靠。在国外,各种渠道的消息、传闻很多,如何从中进行分析、筛选,去伪存真,这需要花一番工夫。作为一馆之长,更要严格把关。




1996年11月,时任越南国家主席黎德英突患重病,一些外电都作了报道。部里也很关心,时任亚洲司司长王毅(现任外交部部长)给我打电话,询问黎德英主席的病情。我和使馆的同志都在密切关注有关动向。

11月25日,武官处的一位同志从外交使团听说黎德英主席已于24日病逝,越方将于26日发布讣告。他回馆后便起草了电报,送武官阅后请我审批。

我感到事关重大,担心万一情况不准会白白惊动国内一场。当时已是晚上11时20分,我让研究室一位同志给越南主席府办公厅司长范光英家里打电话,询问情况。范只说了一句话:直到25日下午,黎德英主席仍处于昏迷状态。也就是说,黎主席并没有去世。根据这一确切信息,我把电报暂时压下,没有发出。




通过这件事,我再次体会到毛泽东同志所说的那句话,即一切结论都产生于调查研究的末尾,而不在它的前头。几十年来,我始终记住这句话,并不时用这句话来提醒自己,尽量减少差错。




要在必要时亲自动手

作为一馆之长,既要发挥研究室和使馆各单位的调研积极性,又要在必要时亲自动手。

作为一馆之长,自己更要做到脑子里有形势。不能只注意调动其他同志的积极性,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否则脑子里会一片空白,对其他同志写好的文电初稿也难审批。有的调研题目,即使已指定其他同志动手,自己也要同时动手,双管齐下更有把握。




1996年越共“八大”的政治报告长达三四万字。使馆要在一天多的时间内,用两三千字把主要内容和问题报回。

我一面把任务交给研究室的同志,一面自己加班加点动手写起来,否则一旦交来的初稿不行,再重新写,时间就耽误了。结果我的劳动还真的派上了用场。




-  End -

文字 | 《秘书工作》

作者 | 李家忠

图片 | 网络



更多精彩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倾听外交

滑动查看更多  点击查看大图

联系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