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9·11”的中国外交官
人物名片
张宏喜
中国前驻坦桑尼亚特命全权大使,前驻纽约大使衔总领事。
2001年9月11日,美国东部时间早上9点左右,恐怖分子劫持飞机突然直接撞向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大楼,使整个纽约笼罩在恐怖袭击事件的恐慌当中。
事发时,时任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总领事张宏喜恰恰在纽约总领事馆的第16层办公室,透过窗户向南边望去,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世贸中心的双塔大楼。他亲眼目睹了恐怖分子劫持的第二架飞机撞向大楼的一瞬间。
9月11日,我乘总领馆001号车从官邸到总领事馆的办公大楼上班,在乘电梯的时候,第一架飞机已经撞到世贸北楼了。到了办公室,听到警车长鸣。在纽约,警车是24小时都有的,刚去时根本就睡不着,后来就习惯了。
但是,作为一个外交官,我还是很敏感的,“9·11”那天上午跟平常不一样,一个是警车数量多,另外鸣笛时间长,我觉得有点异常,赶紧打开窗户往外看,一队警车向世贸中心飞驰而去。顺着警车的方向望去,发现世贸大楼被第一架飞机撞击后已经起火,冒着很大的浓烟。我想这个不得了,仅这样的大火就能成为世界头号新闻,立即传遍世界。那个时候还不知道是恐怖袭击,以为就是失火了。
我告诉同事赶紧找摄像机,用镜头记录下来,因为我们领馆所在的方位正好能看见整个景象。就在他们找摄像机的时候,我一直看着大楼,突然发现另一架飞机从远处飞来,越飞越近,越飞越低,转个大弯冲着世贸中心南楼撞去。正当我脑子里有疑问的时候,它直冲世贸中心南楼撞上去了,顷刻间一个大红火球闪现出来。这时候我知道天大的事情发生了,那是我一生中经历最惊心动魄的一幕。
我立即命令关闭总领事馆,清点人数,各就各位,组织全馆人员投入到紧张工作中。同时要求所有家属不许外出,接受领馆分配的任务。此后三个星期,我在办公室24小时里一分钟也没离开过,饭由别人送来,困了就躺在沙发上眯一会儿。
▲ 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
首要的工作是要了解情况,给国内报告,提建议,接着要清点我们的人数,了解我们在世贸中心有多少公司,有多少人。当天国内有两个代表团共30多人要到那个地方参观,如果袭击再晚一个小时,两个代表团的人都得牺牲了,那是非常可怕的。好在时间比较早,人们都还没完全上班,参观的人还没有去。
9月11日上午11点多,李肇星同志从北京打电话来询问相关情况,我告诉他在大楼里有十多家中国公司,20多个人。由于时间比较早,好多人还没有上班,另外中国公司租的房子都在下边,比较好逃生,所以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中国人,我们正在调查,一个一个联系。
不久,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的热线电话在中央电视台公布了,全国人民都知道了这次恐袭事件,很多人从国内打电话来了解他们亲人的情况,我们尽可能将所知道的情况通报国内家属。由于当时电话有一段时间中断了,有一家公司的家属没找到,我们派人四处查找,找了好久才知道他回北京了,后来在北京找到他,才算放心。
▲ 救援现场
华侨华人中出现了几位英雄人物,其中有一个华裔的年轻人叫曾喆,他十几岁从广州移民到美国。当大楼出事时他并不在里面办公,但他给他妈妈打了一个电话说:“妈妈,那个地方发生灾难了,我学过急救,我应该到现场去救人。”这是他打给妈妈的最后一个电话,后来这个孩子就失踪了。
最后在无意当中发现,这个孩子在电视镜头中晃了一下,原来他打完电话进入大楼里救人时牺牲在里面了。这个故事传遍了纽约,传遍了华人圈,非常让人感动。
我得知这个事情之后向他母亲发出了慰问,去参加了为他举行的追悼会。后来当地的华人提出了很好的建议,说这样一个英雄的孩子,我们应该找一个地方,以他的名字命名来永远纪念他。这件事情在华人和美国人中都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
即使像曾喆这样已经是美国公民,我们同样关心他们。我们把整个遇难名单都找来,凡是像中国人的名字都一个一个查,一个一个核实,发现其中有不少是新加坡人或韩国人,自然不属我们管辖范围。最后核查仅发现有一位我国大陆同胞受伤,我后来到家当面慰问他,他拉着我的手大哭一场。
有两位台湾同胞遇难,我向他们所在的银行发函哀悼,并请转告他们的家属,其所在银行复函向我表示了感谢。我们协助香港特区政府办理两位遇难的香港同胞的赔偿事项,也得到了特区政府的感谢。
当时这件事对美国的打击很大,两座标志性的建筑转眼之间就没有了,近2000多名经济界的精英转眼之间牺牲了,这是很大的悲剧。
“9·11”事件是美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恐怖袭击事件,沉浸在悲痛中的美国人相继开展了追悼遇难者的各种活动,美国政府决定在全国所有公共场所降半旗致哀。
得到这个消息后,我立即打电话报告北京外交部李肇星副部长,建议我们总领馆也要与美方同步降半旗,李副部长马上表示同意,并说将通知我们所有驻美外交机构都要降半旗。我觉得这件事情很重要,这些只有在现场才能感受得到,我们降与不降旗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
▲ 2002年4月,时任国家副主席胡锦涛访问美国。
中国驻美国的使领馆全部降旗悼念“9·11”的遇难者,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姿态。在反恐的大背景下,中美关系走出了“炸馆”和“撞机”事件的阴影,双方在反恐问题上有了新的利益交汇点。
1999年张宏喜到美国上任时,中美两国关系正处于一个低谷。1999年5月,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了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2001年4月,中美又发生了“撞机”事件。
▲ 张宏喜大使发表演讲
张宏喜在中美关系低潮中出任驻纽约大使衔总领事,面临处理两国关系的种种麻烦。他到任后的第一次演讲,特别发表了《中美应该成为朋友而且能够成为朋友》的主题发言。他认为,两个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的国家应该成为朋友,努力促成中美各阶层在互访交流活动中加深对彼此的了解。
对于美国人来说,要使他们全面、公正地深入了解中国并非易事,但张宏喜没有放弃,他坚信,通过交往,相当一部分美国人会改变对中国的看法。
▲ 2005年,朱利安尼访华。
朱利安尼在美国是一个很有影响力的纽约市长,特别在“9·11”之后为世人所熟知。他在恐怖袭击发生期间做出迅速反应和果断决策,使他赢得了美国民望,但朱利安尼亲台对我们不友好。“9·11”事件发生后张总领事给他写信慰问遇难者,谴责恐怖分子活动。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卸任后的朱利安尼终于在2005年来华访问并接受了中央电视台的专访。朱利安尼在北京见到张总领事,说当时看到了张总领事写的信,称赞他是真正的外交官,还说尽管美中两国存在分歧,但合作可以增进了解,消除分歧。
▲ 张宏喜大使演讲
张宏喜前往美国上任时已经58岁了,在纽约工作的4年是他驻外工作的最后一任,在这里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历练。
“一开始感到比较意外,因为我不是学外语的。我认为在那里外语一定要呱呱叫,会用外语讲演,上电视发表演说。我说我这方面不行啊,至于别的,我倒也不是太胆怯吧,因为那个地方情况复杂我知道。”
纽约是个国际大都会,华侨华人众多。组织上调任张宏喜赴纽约开展总领事馆的新工作,正是因为张宏喜在外交部有30多年的工作经历和从事领事侨务的丰富经验。
“我到任之后,发现过去大陆与台湾长期处于比较严重的对立状态。我觉得有些方面是不能妥协的,可是有些方面为什么非要对立不可呢?
举个例子,比如庆祝春节的活动,不管是台湾来的还是大陆来的,都是大家共同的节日,这件事情没必要去争论,不要你也搞一套我也搞一套。不能说政治认知不同就要什么都闹对立,这是缺乏远见的思维和做法,所以我到任后提出一些新的想法,还是受到了普遍欢迎。”
▲ 青年时期的张宏喜大使
回忆起近四年的总领事工作,张宏喜感受良多,他在多年外交生涯中养成了勤于思考的习惯。从1964年进入外交部工作,他就不断思索错综复杂的外交形势,以外交官特有的政治敏锐性研究问题,提出很多新想法。
就任领事司副司长、司长期间,他组织撰写了一系列关于加强领区侨务工作的报告,特别重视护侨的重要性,大到走出国门人员的人身安全问题,小到一本小小的国籍护照,无不让负责领事司工作的他牵挂在心。
张宏喜说,探索与思考是他几十年的习惯,好好思考,好好写点儿东西,对生活、对事业就更加执着。他的40年外交生涯总是在执着思考中前行。
▲ 张宏喜大使离任欢送会
当2003年结束驻外生活从纽约卸任时,他在近千人的欢送会上,特别深情地感谢一个在他背后默默支持和奉献的人,那就是他的夫人弓占荣。
张宏喜动情地说:“她绝对是一位好妻子,她有着非常好的品德和心肠,不但管理了所有的家务,让我全心工作,还同身边所有的人建立了非常好的关系。”
“她的心地很善良,对谁都有一颗好心,不会说我是大使夫人,对下面的人都颐指气使的,好像看不起人家,从来没有过。我们有时候有大型活动需要帮厨,我的夫人就带头去帮厨,去干活。”
▲ 张宏喜大使夫人 弓占荣
弓占荣多次陪伴张宏喜常驻国外,尽管时常挂念两个孩子,但夫妻两人舍弃小家,长期驻外,开展富有挑战性的工作。
“我对他也挺佩服的,他这个人特别能吃苦。一点架子都没有,平易近人。”
——夫人弓占荣
如今,尽管张老已经退休,但他说,他的脑子是停不住的。每当回首自己走过的40年外交路,他把一切成绩归功于国家、归功于党的教育。每当总结涉外工作的宝贵经验时,他时刻感受到周恩来外交思想的无穷魅力,并特别向年轻一代外交官推崇不朽的周恩来精神——忠诚于祖国、奉献于人民!
- END -
文字 | 《中国外交官纪实》
图片 | 《中国外交官纪实》 网络
更多精彩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外交书屋
滑动查看更多 点击了解详情
倾听外交
滑动查看更多 点击查看大图
联系我们